吟诵读写中领略古诗语言之美

2022-05-30 10:48付静洁
文理导航 2022年25期
关键词:古诗节奏古诗词

付静洁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因素。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古诗的语言之美表现在韵律、意境、情思等方面。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读写中领略古诗语言之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成为备受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关注语言积累,把握教学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重视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在古诗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鉴赏古诗之美,体会古诗情感的支撑。然而,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诗句中字、词的意思,要求学生熟记背诵。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效果甚微。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语言的整合表达能力也十分重要。但是,在古诗词吟诵读写的教学中,对于这类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引起关注,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凉州词》这首诗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师环视课堂发现没有几个举手发言的同学,而起来回答这一问题的同学,也是紧扣诗句作了直白的翻译而已,没有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这一环节的教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古诗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诵读,培养语感能力

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读起来总是意犹未尽,引人渐入佳境。每一首经典古诗都值得一遍遍欣赏诵读。以诵读的形式来欣赏古诗,表现古诗之美,近年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备受推崇。诵读者可以结合作品平仄韵律及语言风格,以情感变化及声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作品情感,以及诵读者自身对古诗的体会。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素质,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核心。我国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曾说过:“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務是传语感于学生。”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重头戏”。

古诗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反复诵读自古就被认为是深入理解作品的明智选择,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透过表面的文字,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进而对作品思想情感产生准确体验,真正走入古诗灵魂深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让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上,给予学生的诵读时间不足。与此同时,学生在诵读时,教师也未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范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诵读上加大力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开启努力模式。

(一)把握节奏释放情感,体验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是韵律之美,学生在古诗诵读时,稍加体会就会感受到古诗所独具的节奏感和音韵之美。在现阶段的小学古诗教学中,诵读因为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古诗诵读的指导还不到位,这可以说是古诗教学中亟待提高的关键之处。那么,诵读好古诗需要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1.掌握古诗节奏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古诗阅读量积累等,在古诗教学中讲授相应的韵律知识。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诵读练习。教师作为学生诵读的指导者,要认真倾听、分析学生的诵读,并作出及时的评价。如果学生在诵读时没有表现出节奏感,教师可以将有节奏的诵读与之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阅读效果。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主要是五言诗、七言诗,而这些古诗节奏的划分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五言诗可以用“二三式”“二二式”来划分节奏,如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池上》中,“小娃撑小艇”和“不解藏踪迹”要用二三式的节奏;七言诗则可以以“四三式”节奏为主,如部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古诗《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七言诗也可分为“二二三式”“二二二一”来划分节奏。需要作出指导的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要用停顿或者延长来区别。

教师还应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古诗节奏的体现不仅仅是停顿,还要通过声调语调的变换来体现。要根据古诗所描写的内容、意境等使用相应的声调来诵读。比如,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苏轼的《赠刘景文》中,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要使用平缓、稍低的语调,表现冬天萧落的情境,“已无”要适当强调,与“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犹有”形成对比。通过节奏、语调的变化表现出诗歌的意境。

2.释放情感

升华诵读境界是诵读者情感的释放。学生在深入解读理解作品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会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每一首古诗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同的,有伤离别,有悲秋色,有赞山河壮美,有惜花开月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人生体验、认知特点存在差异,他们对作品的领悟也各不相同,学生在诵读中要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声音传递出来,让古诗的灵魂在诵读的声音中跳舞。

(二)丰富古诗诵读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丰富、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就古诗诵读来说,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兴趣作为支撑,那么,学生就会对古诗诵读教学失去兴趣,更难以接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的陶冶。因此,丰富古诗诵读形式,激活古诗课堂教学气氛,才能助推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古诗词诵读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应用。

比如,开展“课前诵读”“每日一题诵”“每周一首古诗”等诵读活动,每个班都可开辟一块古诗文园地,学生每天抄写一首古诗,在晨诵、午读等课外时间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加深古诗修养。还可采用打节拍诵读、配乐诵读、表演诵读等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精彩的古诗诵读世界,让学生感受古诗语言之美。

教师或者专业人员的示范诵读,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通过聆听、品赏示范诵读,可以生动、直观地体验其中的诵读技巧,学会更准确地把握诵读时的情感、语调、节奏等,由此与作者展开深层的对话。

比如,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示范朗读后,让学生反复模仿练习,并提出了几项诵读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有梯度的练习。首先,要求学生要读出节奏,教师给学生强调节奏的重要性,指出节奏是古诗的生命,节奏读准了,才能把古诗的旋律之美表现出来。其次,要读出韵脚,诗词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押韵的,词的押韵更灵动,读来声调铿锵,字正腔圆。最后,读好平仄,出示朗读提示后,让学生以此进行朗读练习,随后教师指名朗读,教师给出评价之后,作出总结性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诵读水平作出自我评价。学生诵读古诗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古诗诵读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去质疑、去探究,从而升华对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的认知。

三、实现读写结合,提升语言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浅近的古诗,进行自由的想象,让学生对古诗形成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语言之美的认知。古诗诵读是以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为起点,这也是“写”的基础。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现古诗意蕴情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诵读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教师也可以在给学生进行示范诵读的同时,伴以表演,由此使学生感觉自己身临古诗之境。

比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时,教师设计了“品诗悟情”教学活动。让学生诵读前两句后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寒雨、孤山。然后再让学生用完整的一句话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情景,并提出问题:在这样凄风冷雨的时刻,这样孤寂的楚山,诗人就要和好友别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请你写出你所理解的诗人的感受吧。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带着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重读。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来进行情景表演。通过反复品味、体验以及情景表演,丰富了学生对这首诗的体验,他们都能够把这首古诗写成血肉丰满的记叙文。

(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触摸诗人心灵世界

在古诗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并通过不断深入的赏读,触摸诗人的心灵。

比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基础上,启发学生感悟这首诗的哲理:诗人借雪梅争春告诫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要求学生把从这首诗中悟出的道理,联系生活写成一篇散文。

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使学生情感与古诗情感保持一致的格调。比如,在《稚子弄冰》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读出孩子的情绪变化,从字词出发,以“趣”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生活与诗中儿童生活的联系,将有趣的画面变成灵动的声音,从中品味儿童生活中的乐趣。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出诗句中的情境,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描写。这样的写作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三)汲取古诗语言精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借机滲透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过学习古诗、品赏古诗,于长时间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内化为写作能力。

比如,古诗《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道出了观察之妙,教师要在诵读、品析诗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悟出观察要从多个角度,要有顺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层次清晰,才能尽情绽放个性。

形象性是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很多诗句中作者都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描写。比如《江南春》突出地表现了形象化语言的特点。全诗以概括性、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秀丽而迷蒙的春景。在教学中,教师这样启发学生:好美的景色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请你把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学生画出了莺啼、绿树、红花、水村等词语,教师在汇总了学生画出的词语后,再要求学生对这些景物加以描绘,写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景象。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中华文化精髓,它的语言优美、凝练、隽永,是语言的精华,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又堪称经典之作。吟诵读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之美,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抓手。教师要结合学生古诗词学情和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吟诵读写教学活动,通过欣赏、练习、应用等方式,让学生受到古诗词语言之美的陶冶,促进语文语言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古诗节奏古诗词
花有自己的节奏
踏青古诗词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YOUNG·节奏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