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2022-05-30 16:47田季玉
求知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导入艺术提问艺术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语文课与其他科目的课堂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语文课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然而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去教授知识,课堂内容死板、枯燥,有着模式化的影子。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导入和提问环节谈课堂教学的艺术,并以肖培东的课堂教学实录为例,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提问艺术

作者简介:田季玉(1996—),女,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肖培东提出,要“浅浅地教语文”。从他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可知,其教学活动都是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是围绕语言展开,然后辅以思想感情的熏陶。肖培东老师的课不做作,能够自然地让学生有所收获,在无形之中将文中的知识、情感、思想有效地统一起来,并传授给学生。这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语文课堂,而不是历史、地理课,一直充满着“语文味”,同时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一直在讲,学生静坐听课,参与感极弱,只是机械参与,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多。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发生了变化,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三声”,即掌声、笑声和质疑声,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有所收获,但其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语文课不仅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实现二者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是技术,更是艺术,这就迫切需要每一位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和提问环节去分析课堂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一)导入艺术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在本节课伊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环节。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投入课堂的学习。导入方式有聊天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和标题导入等。

1.聊天式导入

聊天式导入主要指通过轻松愉快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肖培东老师在同学们给他送生日祝福时进行了如下提问。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

生:“不记得。文章中沒有提到。”

教师用轻松的聊天把学生带入课堂,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他紧接着便追问:“你们记得孔乙己的长相吗?”通过分析学生说出的答案,重点研讨小说中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什么,就这样深入文本进行解读,最后又以“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

2.提问式导入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与文本作者对话,与自己及他人对话,才能学习对话,学会对话[1]。而多数学生想要很好地完成对话,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更加集中。如肖培东老师就很善于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这样就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文本。将课堂的推动力交给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会充满活力、生命力和未知感。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课堂教学的导入中,他进行了如下提问。

师:“你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什么吗?”

生:“童话”。

师:“问题就来了,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是怎么去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先仔细想想。”

接下来便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去思考,使其在理解、总结中知道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文本的学习知道童话的特点以及它的教育作用。

3.标题导入

标题导入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解读、思考去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以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如肖培东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一文的教学的导入中,是这样提问的:“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你最想问些什么?”这样的提问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思考。

其实,课堂教学的导入不需要那么多的“花架子”,可以亲近与自然的问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堂教学,看似简单的导入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环节,这些都是教师深入思考后的精心设计。

(二)提问艺术

1.“主问题”的提问方式

余映潮老师对“主问题”的定义:“‘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提问或问题。”[2]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依据文本,以“主问题”的提问方式展开高质量的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所教授的篇目中抓住一个关键的点,让关键的点贯穿全文,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简约。如肖培东老师在《老王》的教学中就抓住“愧怍”这个词语,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通过细读对话来让学生体悟“愧怍”。“主问题”的提问方式便于学生围绕中心内容更深刻地理解文章问题。

2.问题具有连续性、针对性、思辨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具有连续性,要能够推动课堂前进,当然,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针对性,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理解,此外,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思辨性,这种思辨性能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如肖培东老师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的导入中这样提问:

“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

“不记得,文章中没有提到。”

“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

“也不记得。”

“为什么?”

“因为全文只提到了他的绰号。”

在这样一系列的提问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初读经验,并且让学生学会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学生了解到“乙已”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随便取的一个绰号。紧接着他又问道:

“你记不记得孔乙己家里的人?”

“不记得。”

“为什么?”

“因为他是孤儿。”

……

“文章没有提,我们不能随便下‘孤儿这个结论,但他一定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只能说课本根本没有提到孔乙己家里的人,也没有人去关注孔乙己家里的人。”

肖培东老师在提问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课本中没有提的不能随便下结论,但他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是个孤独的人,这样的回应会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学会在文中找答案,会让自己的言论更有依据。更重要的是,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会让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再比如在本课教学的第二部分,老师提问课文中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什么,在这部分中肖培东老师让学生分析他人为什么能记住孔乙己的“伤疤”,而且通过分析与反复的朗读,体会“嘲笑”语气。在这种具有针对性、思辨性的问题中反复探讨朗读,让学生知道大家记住的不是孔乙己这个人,记住的只不过是活跃气氛的谈资罢了。

上课时,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具有连续性、针对性和思辨性的。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要求

(一)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每一位教师都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了然于心,但真正将此理念落到实处的却比较少,部分教师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从自身出发,不顾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身上。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他肯定了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认为“落魄”一词比“落寞”更能说明孔乙己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糟糕。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设计结尾,让学生明白童话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教育着大人。在他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主要是引领学生去参与,让学生在问题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理解,而肖培东老师也耐心地倾听、分析、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真正地做课堂的主人。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应是引领学生去解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产生独到的理解。当然,这需要教师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二)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思考,让学生多元地理解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情。教学生成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兴趣、需要出发,根据师生交流互动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预定的教学程序,变换教学行为,最终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教学中的意义得以创生的过程[3]。肖培東老师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得先有思想的灵魂。因此,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长期的积累。肖培东老师能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因为他有阅读的积淀,阅读伴随着他的精神成长,他广泛的阅读包括: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思想、王尚文老师的语感论、孙绍振老师的解读理论、王荣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与智慧……[4]这告诉我们,教师要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设计出真正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三)真正地深入文本解读

教材是上课、阅读的基础材料。教材运用得好是教师教好课的关键,因此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理解教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笔者通过阅读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有着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对于文本解读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他能够在课前深入文本,真正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以亲近的语言、连续的提问分析把学生带入思考的世界,不断地引领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中领悟文本的内涵。如肖培东老师在《斑羚飞渡》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镰刀头羊走向了这片灿烂”,这灿烂的背后是什么。他让男女生分别朗读,在朗读中体味,灿烂的背后是团结的精神,是对种族不舍的精神,也是对猎人无情、残暴、自私的控诉。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个人要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因为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代替学生阅读。

(四)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部分教师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采用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忽略了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要在精心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如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就达到了师生、作者、作品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给学生营造情感熏陶的氛围,在《斑羚飞渡》的教学中,他让学生填空:“这是一次什么样的飞渡?”学生以此将斑羚的行为视为人的精神,填入聪明、机智、果断和勇敢,并进入这种团结精神的氛围中。所以,课堂对学生的情感熏陶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要在无形之中浸润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

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用心挖掘与探究,这将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语文课与其他科目的课堂是不一样的,要上出语文味。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所以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这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文本解读,但要注意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深而有度,紧接着去思考怎样设计一节有效的课。这里的“效”并不是效果而是效益,即不仅讲完了知识点,还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文本中所隐含的知识,并有所体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的艺术,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还要进行准确深刻的讲解,让学生在经过点拨之后展开恍悟的笑颜,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之树上不断地浇水灌溉,期待有朝一日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2):25-27.

张学军,杨浩强.教学生成的解释学解读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2):15-19.

肖培东.和语文教研有关的记忆[J].教育科学论坛,2015(20):68-70.

猜你喜欢
导入艺术提问艺术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探析初中英语的兴趣培养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三法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浅见
未成曲调先有情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