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2022-05-30 17:30韩雪梅徐明雪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韩雪梅 徐明雪

摘要:针对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以S大学经管学院为例,深入调研后发现其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不足,为其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提供新思路与政策保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合作满足人才发展需求,有效促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深度改革。

关键词: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管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48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对高校研究生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及标准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协同创新为理念,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导向,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结合S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现状改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新途径。重点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个体四个方面总结出适合S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为高校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

1文献综述

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协同创新、联合培养为中心进行研究(黄巨臣,2018;崔金栋,2019),有些学者研究联合培养中内部资源的投入、配置和共享之间的关系(刘贤伟,2016),也有些学者研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何峰,2014;汪小会,2016;Maria,2016;Maddalena,2020),还有一些学者从协同创新、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现状分析(盛明科,2016;蒋国斌,2016;管国锋,2017;赵文华,2018;张绍丽,2018)。但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学者甚少(刘巨保,2020;王立权,2020;韩团军,2022;Lindsay,2017)。

2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现状及问题

协同创新是在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相互协作、互相补充的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其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引企入教,政府服务,校企合作,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原则,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此种新模式的推行得到了各高校的大力推崇与高度认可,对其本身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经过实地调研发现,S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采用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后努力探索、尝试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各方合作、资源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些许不足。

2.1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管理薄弱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还需深度加强,搭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经管学院研究生部鼓励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论文研究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分工明确,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创新实践专业咨询的管理人员。学校为其提供三峡会计师事务所、安琪酵母、三峡集团、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私企等实习就业单位,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进步。但是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资源分配、利益分担、合作交流稍显欠缺,以项目为依托打造项目型团队需进一步融合,如何寻求更多的合作项目调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积极性和分工合理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2.2校内外导师互动及创新实践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高校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合作参与度较为欠缺,学生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专业针对性不足。S大学经管学院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对人才培养尽量满足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目标的需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解答与成果汇报,主要是以学生分别对校内外导师交流为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沟通联系方式与次数还需进一步加强。另外,对于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创新实践课程培养目标重复性较高,以至于其定位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与授课教师更多由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校内导师商讨共同决定,因此学生在实践上的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2.3激励措施、评价体系仍需补充

以创新协同为理念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激励措施、联合培养的评价指标较为单一。S大学经管学院根据学位论文、导师及辅导员评价、思想道德评价、课程学习情况、参与校内活动得奖情况等设置了不同的打分标准,给予学生颁发奖章与学业奖学金不同方面的鼓励支持,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参与联合培养机制表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给予奖励措施有待补充,专项奖学金的类型细化程度仍需调整;目前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科学全面的研究生效益、结构方面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以及规模、总量方面的数量评价指标需深度研究。

3健全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聯合培养机制

以协同创新为理念,通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成立研究生培养协会,校内外实践基地等打造创新实践教学新平台,保持各个主体之间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一致性。在借鉴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双导师责任制的管理,增加校外导师对课程学习实践专业领域的补充。构建激励机制与评价考核指标,高度关注研究生的自我性、突破性、创新性。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全面统筹并协调,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和经管专业学科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

3.1完善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与培养管理机构

一是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协会,高校发挥积极性主动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联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发力,搭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新平台。地方政府及相关领域部门及时对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有科技、教育、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归纳,确保各方能够了解最新政策实现法治保障;学校对其基础知识进行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加大财政支持,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二是协会需要定期监督与管理,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和企业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形成管理层和教学层的项目制团队管理,科研教学与具体经营综合提升。保障研究生在实践中的合法权益,制定切实可靠的流程安排: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填写项目研究计划书,签订联合培养意向协议;协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确保可实施性,签订联合培养正式协议,更加明确利益分配、各方责任等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可成立研究生协同创新工作站,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反馈、毕业设计等需求。校外实践基地可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办公室,主要解决研究生的项目研究、创新成果等问题,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3.2推行经济与管理学院双导师团队模式

一是适应协同创新下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的要求,完善导师筛选管理制度。校内导师的选择为专业针对性强、学术能力高,主要负责课程进度学习、学术要求进度安排,保障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联合培养合作项目。校外导师选取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对口的高质量人才,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实施、毕业论文的选题,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熟练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二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学习全面改革,将研究生联合培养纳入课程培养中去,建立协同创新课程学习体系。协同创新课程学习改变以往先理论知识学习,再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同时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满足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还可根据项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形式也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以案例教学、实地企业考察等实践性知识学习,打造符合现时代性的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三是协同创新课程体系由校内与校外导师根据行业发展、企业标准等原则共同设置,授课也以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完成。导师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的机会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考试评价方式可根据项目参与度、项目类别作为评价标准,在学生毕业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环节邀请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专业性指导,充分考虑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培养,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优化和重构协同创新课程,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承接联动机制。

3.3构建经济与管理学院激励与评价考核指标

一是对积极参与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从精神与物质方面给予鼓励,完善奖助体系。对表现能力突出的学生颁发证书支持,加大参与社会实践的学分在学业奖学金方面的比重。设置研究生参与联合培养方面的专项奖学金,通过学业奖学金与专项奖学金共同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氛围。二是为确定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导师+学生双向考核评价指标。根据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原则为基础,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决定每个参与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学校不止对学生成绩设置考核,也应根据科研教学成果、思想教育水平、学生的关心程度设置导师考核制度,采取学生+导师双向打分模式,为经管学院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整體人格塑造、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有效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矛盾,在协同创新模式下整体提升研究生质量水平。三是可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线上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平台,政府担负主导作用与引领功能,对当地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进行各方的信息沟通和总体考核。对重视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考核,对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标准进行考核,对学校预测下年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进行考核。保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工作可以正常运行,最终完成研究生联合培养方案全程、全方位实施。

4结论

社会需求的改变对研究生创新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为高校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研究S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培养较为欠缺的方面,为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提出有效改进对策。以创新为突破点,以项目团队为支撑,建立线上与线下各方合作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政府进行指导引领,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使得培养质量高效化、培养模式多元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突破,在协调与共享中优势互补,适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云辰,黄杉,华晨,等.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1):73-77.

[2]陈维霞,韩志达,钱斌,等.基于协同育人的专业学位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207-210.

[3]贾海彦,周慧,韩祎祎,等.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的协同培养研究——基于S省高校的调研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0,(08):56-61.

[4]陈慧,林宏辉.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51-52.

[5]韩团军,尹继武,黄朝军,等.基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高校驱动改革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3):64-66.

[6]王立权.“河长制”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60-61.

[7]刘巨保,孙明明,王继红,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黑龙江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8):10-12.

[8]于兆吉,单诗惠,王海军,等.产教协同模式下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21,(02):23-29.

[9]任艮丰.校办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的协同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04):78-79

[10]周海龙,李昊,王海龙,等.浅析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4):7-9.

[11]李林,王艺,贾佳仪,等.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成功度研究——基于政府介入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协同作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49-57.

[12]叶婷.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56-58.

[13]侯卫红,刘金娥.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创新方向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20,(01):42-44.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DYJ202019)。

作者简介:韩雪梅,女,经济学博士,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徐明雪,女,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PAcc在读。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