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推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2-05-30 00:17梁孝安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金融

梁孝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部分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在绝大部分地区已初步完成,但我国幅员辽阔,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政策、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和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实现共同富裕并且缩小贫富差距一直是需要攻克的难题,因此我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大力开展工作。在中央下发的文件当中指出金融机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可为乡镇企业提供资金支出,评估和防控风险,但金融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当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河南省为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分析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金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就“三农”问题作出重要指示。目标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要并驾齐驱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自2019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我国从容应对经济动荡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这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需要金融的有力助推,需要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积极探索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一、河南省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以平原为主,春秋季气候宜人,日照充足,且全年降水量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受环境因素影响,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口众多,根据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十年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自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55.53亿元上升到2020年9956.35亿元,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截至2020年,河南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逼近10000亿元,同比增长2.7%,位于全国第二。根据图2可以看出,2012~2020年间河南省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21年受洪灾影响,粮食产量较2020年稍有下降,减少了281.6万吨;但总体来看,河南省粮食产量仍居全国第二,粮食产能稳定;而省内粮食消费量较为稳定,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比有较大结余,粮食自给率超100%,能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省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新内涵,“米袋子”、“菜篮子”完成稳产保供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各省各区域根据当地情况实行相对应的政策,紧跟经济发展大趋势。河南省生产总值逐年增加,2021年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8887.41亿元,比2020年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0.82亿元,比2020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4331.65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8934.93亿元,增长8.1%。另外,从图3可知,河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一直稳步上升,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近十年河南省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逐年减少,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从而调整了农村收入结构,增加了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当中的占比,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从农业收入转向非农业收入,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结构的变迁。

(二)河南省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全面發展农村经济,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在此期间各金融机构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21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025亿元,较年初新增173亿元,服务9.16万农户。这在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上只是冰山一角,各银行推出农民特色信贷业务,具有利率低、审批快的特点,可以解决大量农民的燃眉之急。在精准扶持上,聚焦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52个贫困村,全省金融系统主动下沉金融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为促进“三农”全面发展,河南省在乡村振兴方面根据当前情况作出具体规划,以促进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为贫困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比如扶贫小额信贷、普惠金融等。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尽显人性化,受疫情影响还款难的贫困户、带贫企业,金融机构会及时通过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无还本续贷、展期等方式给予支持;明确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截至2020年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同比增长16.69%,支持、带动、服务脱贫人口752.5万人(次),为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一)金融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资金

乡村振兴需要发挥乡镇企业的能动作用,而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应国家号召服务乡村建设,为乡村投入充足的资金。传统的乡镇企业掌握充足资金后可以实现产业的改革换代,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加大创新力度,扩大企业再生产。通过一系列的产业调整,乡镇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一些萌芽的小微企业在前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筹备铺路,金融机构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相关信贷服务,使之得到资金保障,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金融机构根据对乡镇企业的综合评估,对不同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信用高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乡镇企业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后加快发展速度会带动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

(二)有利于企业主体进行风险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导致乡镇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管理层经营观念传统缺乏创新,并且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这使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为乡镇提供一系列的资金、人才、信息支持,拓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渠道,同时也预先为乡镇企业规避了可规避的风险。另外,有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更多市场主体涌入乡村,为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使企业主体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乡村企业和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

三、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产品相对缺乏

近年来,乡村振兴、扶持“三农”项目一直是党工作的重点,到目前为止,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已取得全面胜利,这得益于党对于乡村的优惠政策。河南省在农村扶贫政策的指导下,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区域与区域之间仍然存在差异,这需要各金融机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促进乡村整体的发展。农村居民对金融认知有限,所以主要把金融聚焦在存贷款业务上,这些传统业务和产品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服务,但对于深入贯彻脱贫攻坚发展战略,实现不同农业生产的改革创新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金融机构缺乏农业产业生产相关的金融产品,为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需要金融机构面向“三农”创新开发出多数量、高质量的金融产品。

(二)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

河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在地理位置上,农村距发展地区距离较远,以致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民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较少;并且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低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些问题使农民的知识面存在局限性,缺乏对信用的认知,导致河南省农村地区社会信用存在很大隐患。另外,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尚未做到全面覆盖,金融机构对于农民的个人信用查询存在难度,加大了农村信贷风险。由于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借贷不还的现象频频发生。金融机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了贷款准入门槛,若无法查询到信用记录和有效数据,为了规避风险,将不予发放贷款。这使农村金融无法在一个良性环境下得以开展,阻碍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保险业发展缓慢

“稳农业,促发展”是党扶持“三农”一直以来的目标,而河南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粮食产量、农民生活等亟需被保障。因此,农业保险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和支持。然而,河南省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农业保险业的发展,表现在保险公司和农民自身两个方面。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保险公司虽然为我们提供保障,但也属于营利机构,在推行一款保险产品之前需要衡量利弊和风险。农业生产受天灾等因素影响存在不可控风险,因此,经过周密的测算,保险公司推行的农业类产品大多存在保费高保额低的问题,并且保障范围界定模棱两可,理赔过程复杂,为投保人和公司之间产生矛盾埋下伏笔。另外,在整个农业保险运行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从农民角度来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保险了解较少,且对保险存在偏见,所以农村农业保险参保数量微乎其微。农民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普遍偏低,停留在“保险都是骗人”的刻板印象中,以致对于保险产品具有排斥心理。保险公司以盈利为主,没有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而农民对保险产品抱有偏见,致使二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彼此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河南省农业保险业无法正常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发挥作用。

四、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时代在发展,各行各业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各金融机构需要以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为基础,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形势,因地制宜,推出适合当地发展的金融产品,这对金融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可降低农民贷款业务门槛,针对农民具体情况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还贷压力。另外,正确运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充分考虑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鲜事物慢等特点,尽量简化操作流程,指导步骤通俗易懂,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以减少业务审批流程和等待时间。考虑到农村一些特色产业,金融机构可提供针对性的农业产品,加大对产品研发和金融服务的投入力度,实现产品和模式的创新与多元化。同时,乡村振兴、建立美丽乡村等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发展中注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持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约用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领域。

(二)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农民文化素质待提高,对金融知识以及信用的重要性等问题的认知少成为金融扶贫道路上的一大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可组织一些公开课,找金融相关专业的讲师为农民讲解金融相关知识,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学习金融相关知识,让农民通过学习知识了解金融对于自身的益处,促使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利用,并提升自身文化和金融素质。金融机构需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做到征信体系全面覆盖,每一位农民的信用信息都可在系统中查到,减少钻空子的现象发生。并且,对于失信行为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失信者,杜绝失信现象的发生,让农民树立诚信意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此外,农村地区可设立专业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个人或企业进行专业的信用评级,获得真实有效的信用数据,根据数据金融机构权衡是否房贷,降低风险,促进良性金融环境的形成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在河南省农村地区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普及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消除偏见,各部门需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险公司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创新力度,推出不同类型的农业保险产品,适用于不同农业情形,拓宽覆盖范围。另外,政府和保险公司可对农民进行系统地保险宣讲,以具体实例向农民渗透保险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让农民对于农业保险拥有正确的认知。通过保险公司和农民双方的通力合作,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

五、结语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有助于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始终围绕着建设美丽农村、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这一理念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或企业转型的资金、更多的就业机会、稳定的保障等。金融扶贫促进了农业发展,解决了农村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推进了乡村振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曦.金融助推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12):46-48.

[2]李萍.鄉村振兴视角下山东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15):56-58.

[3]朱鸿举.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金融服务问题探索与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04):47-49.

(作者单位:浦发银行郑州文化路支行)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金融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