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商品流通过程的现实功能

2022-05-30 00:17乔涵杨佳昀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商品流通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乔涵 杨佳昀

摘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商品流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新发展格局中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实质和现实功能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在国内外双循环中,商品流通过程一方面对生产发展起积极作用并形成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助推虚拟经济膨胀。基于此,商品流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现实功能表现为,连接生产与消费;促进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性;以流通促生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虚拟化问题。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商品流通;马克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講中强调,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商品流通作为连接社会经济的纽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王旭(2021)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只有不断扩展内需和消费市场,才能在国内大循环中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程恩富、张峰(2021)认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产生的内生需要,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可行性意义,并促进经济的持久发展。但目前研究没有以商品流通过程为切入点,剖析其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功能。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为基础,深刻剖析国内外双循环的商品流通过程的运动形式及其经济实质,并进一步分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商品流通过程的现实功能,以此推动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

马克思对商品流通过程的界定和认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伴随着商品价值不断延伸和提高,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映入眼帘,此时商品流通出现卖和买两种独立形式。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货币—商品(W—G—W)的过程,商品—货币是商品的卖出的过程也称为第一形态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商品惊险跳跃的决定性因素,此时商品通过卖出的行为,变成了货币。买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货币通过买入活动成为商品的过程。每个商品遵循这样的形态变化逐渐成为循环,实现商品交换。当商品逐步拥有货币属性时,商品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商品流通最终形成。第二个层次是将流通过程看作再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与生产活动相并列,马克思称之为“真正流通过程”。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共同构成;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一个整体性循环,其中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又包括真正流通过程,此时该循环还会出现周期性重复。

(一)商品流通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商品流通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生产作为起点,用物质材料经过加工生产成商品;消费是最终点,是生产活动中的内生动力。消费可以将生产本身的活动结束,由于生产行为使产品出现,消费把产品消灭,所以消费是商品流通的终结者。其次,商品流通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决定生产的结构。离开了分配的生产是空洞的,而商品流通更是不复存在。最后,流通是交换的一部分。商品流通和交换是生产环节和消费行为的中介,交换在生产环节之中,生产最终决定交换的方式。

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了一个整体,商品流通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不断进行。生产既作为循环的初始点,又支配着其他要素;交换和消费只负责本环节的事务,不能支配其他要素;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环节,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却是作为商品流通的决定因素。因此生产决定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就其单方面而言也决定着其他要素,而消费的需要又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商品流通的有机整体。

(二)商品流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

流通过程的双重功能性包括生产和交换价值实现的过程。商品在市场经济中的流通过程是连接生产、分配和最终消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指出,“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商品的流通最终是要回归到市场经济。

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职能具有生产性劳动和交换的双重性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先导、基础性地位。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社会劳动不仅贯穿于商品流通的始终,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始终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中,流通业在社会再生产中起到基础、先导性作用,它既源于创作使用价值的直接生产,又来自实现价值的商品交换行为。前者属于生产性行为,创造财富并提高产品供给的质量,后者虽然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但却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从商业资本到虚拟资本及货币拜物教

马克思指出,“商业资本是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统一,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作为非独立化的各类资本形式而存在。但从发展阶段来看,商业资本又是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专门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所以,商业资本并不参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只是参与再生产中的一个阶段的流通过程。即商业资本不直接创造价值,而只是对“社会的物质变换中起了中介作用”。商业资本既独立又依附于直接生产领域采用执行职能的资本。所以,在商业资本之中,流通逐步脱离生产变得独立,生产与流通分离成两部分共同游走在商业资本中,二者使再生产过程有了巨大的弹性,从而营造出一种虚假需求表象。

随着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逐渐独立和分离,虚拟化泡沫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商品资本在流通、生产等日趋独立的环节中表现出深度虚拟化的特征,虚拟化泡沫使商品资本在以往信用条件基础上使商品资本具有新的价值增值能力的使用价值,该种使用价值的无限扩大,又会形成在信用扩张和紧缩时形成经济虚拟繁荣的假象和资本矛盾的激化。

二、基于内外双循环的商品流通过程经济实质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实质显露出两方面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商品流通过程作为先导性和基础性环节对生产发展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商品流通过程助推了虚拟经济的膨胀。

首先,商品流通作为先导性和基础性环节促进生产发展。马克思指出,“流通领域是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总和,实质上是市场关系。”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流通领域是生产、分配连接最终消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仅涉及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的循环,还包括产业链循环,循环过程实质上也是商品流通循环过程,产业链循环要求是需求和供给的统一。其中,正向循环以生产为起点消费为终点,经过分配和流通环节的循环;反向循环是消费为起点生产为终点期间经过分配和流通环节的循环,最终重点要放在反向循环,用消费推动需求,起到牵引作用,即需求端匹配供给端。正向循环和反向循环的商品流通过程,让国内大循环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供需匹配程度更高。由于国内外双循环对于参与度的要求较高,随着商品流通的多元化发展,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以环节和流程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逐步占据主流地位,并使国内外双循环成为全新的市场。

其次,商品流通过程助推了虚拟经济的膨胀。由于信用的发展,虚拟资本让资本流通表现出虚拟的假象,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中,表现出本不属于其自身的价值。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来的形式以有价证券呈现,并不是实物价值的真实体现,只是暂时作为流通周转的凭证。一旦价格泡沫成为虚幻,该类凭证就会毫无价值,资本家会将虚拟资本的危机转化成实物资本危机。因此,虚拟资本本身的流动性、随机性、风险性、投机性让国内外实际资本的循环充满更多不确定性,让国内外商品流通出现了多重不稳定性。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商品流通过程的现实功能

(一)连接生产与消费

由于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所以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和双重性,而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流通之间的中介,丰富了生产与消费的新形式。由于双循环下商品流通拥有各类新技术、新物流方式,流通方式呈现多元化,让生产与消费突破了时空限制,进行更好地交换。从生产作为起始点来看,新双循环下的流通,让物质资料快捷和迅速地进行集聚,生产者可以快速进行生产,并利用新科技将产品运输效率提高,最终到达消费终端。随着时代发展,流通过程中时间、运输成本逐渐减少,产品在新循环发展格局中流转更加快速,而生产者、流通商所得利润也随之上升,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这些功劳大部分得益于流通的发展,同时也证明流通作为中介正将生产与消费完美地结合。将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创新为基本动力,用市场连接生产与消费,促进更高水平经济循环,用双循环流通市场促进生产与消费相互连接与沟通。

(二)促进形成国内统一市场

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商品流通推动国内市场发育成为高级阶段,即统一市场。国内大循环商品流通让商品突破了国内的范围限制,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纵深的方向发展,随着交通物流的便利、贸易的发达、地域之间的商品流通不再受时空限制,国内市场在事实上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统一的国家监管为前提,随着政府实施各种调节机制,商品在国内统一市场既自由又“规律”地进行循环式流转。各大微观主体也享受着国内大循环商品流通所得来的益处。横向来看,国内大循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企业从而拥有更广阔的需求端;纵向来看,企业产业链逐步形成系统化,生产资料从原材料变成产成品效率提高,无论是从消费还是生产都在推动国内统一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性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形成联动机制。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会突破国界,流向具有更高收益的地区,商品流通由此形成。资本主义对市场的需求绝不仅限制于国内市场,随着科技发展,国际产业链逐步变得深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世界市场下商品自由流通,各国之间互相沟通会造成生产资料供应不再以单一国内资源垄断,各国生产者之间互相提供产品,逐步形成错综复杂的商品流通过程,生产者通过多国之间生产资料价格与流通成本比较,选择最优资本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推动另一国经济增长,一旦由于其他因素导致这种资金供应消失,国内外平衡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一定程度会影响本国的外部均衡。双循环新格局发展下商品流通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成为联动机制,每一个国家都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推动下互相牵制。

(四)注意虚拟化问题

现代经济是依托信用制度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势,随着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逐步扩大,有价证券一类的虚拟资本在循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形成社会中现实资本的影子。目前国内外双循环下的商品流通,导致虚拟资本的自由流动于国内外,虚拟资本的运动是由于炒作和投机行为对价格起到了主导作用,虚拟经济逐渐成为全球趋势。随着双循环的发展,资本自由流动于国内外市场,而信用的助推,让大量实体资本呈现出“脱实向虚”的现象,这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若“脱实向虚”出现,证明价格泡沫将会愈演愈烈,虚拟资本的覆盖面将会越来越广,有价证券类虚拟资本最终会转向房地产等类的实物市场,资本家最终将危机转移到普通群众的身上,价格泡沫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会再次出现。目前要在国内外双循环的基础上建立起“脱虚向实”的推进机制,虚拟资本流通要逐步适用、服务于实体资本,实体资本要跳出虚拟化陷阱,时刻保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流通界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商品流通要时刻避免落入虚拟化陷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J].宁波通讯,2020(21):6-7.

[2]宋宪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9(03):19-25.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王晓东,谢莉娟.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20(06):72-93.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胡博成,朱忆天.从空间生产到生产空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空间逻辑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1(03):53-58.

[10]师应来,周丽敏.“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发展进程与现实思考[J].统计与决策,2021,37(10):151-154.

*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当代资本主义股份资本性质及形態研究”(项目编号:2020YJRC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商品流通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供应链的法律问题解决分析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浅析商品流通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