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雕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2022-05-30 04:00张梦楣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要:木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木雕匠人的传承与创新,现已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局面。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当下,木雕艺人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好地融入广大民众的生活,这一问题值得广大木雕行业从业者和爱好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如今人们对于木雕创作的题材、技艺、审美等方面都有了跟以往不同的追求,作为木雕匠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作品,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用新认知、新技法为木雕艺术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传统木雕;现代生活;传承创新

一、传统木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笔者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展会,发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年轻人喜欢新奇的木雕作品,面对传统题材的作品反倒提不起兴趣。说起来,木雕题材丰富多样,每个人喜欢的题材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无法苛求年轻群体的喜好,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从事传统木雕题材创作的匠人来说,却是不能不进行深思的问题。

在当下,各种新型材料的诞生、各種新奇题材的出现,导致年轻消费者对木雕作品的追求已不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题材如仙佛人物上,而把关注点转移到了作品的现代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之上,他们渴望看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木雕作品。因此,木雕匠人对于传统题材的传承,如今再也不能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了,无论是技法上还是题材上,都要依据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而有所创新。

传统木雕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创新势在必行,但创新也绝非易事,它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实现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个人木雕艺术的创新和实践,但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像很多年轻匠人一样经历过临摹的阶段,雕刻过诸多传统题材。临摹是必经阶段,量变引发质变,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再求变化。

二、当今时代对木雕创作的新要求

(一)注重融入感情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作品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融入生活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近些年,笔者发现很多人开始追求安静平和的生活方式,向往简单与童真,为此笔者创作了一系列以童真为题材的作品。如《姐弟情深》刻画了忙完农活的姐弟两人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姐姐把玩着手中的花朵,弟弟则躺在姐姐的怀中闭目养神。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姐弟悠闲玩耍,这样的温馨画面能够勾起人们儿时的回忆。很多人喜欢将这类充满童真的作品摆放在家中,每每品赏,便可寻得初心。这件作品荣获第56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仿真植物及配套用品展“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二)注重艺术美

木雕作品的艺术美更多指的是其造型上的美感,这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木雕作品的艺术美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艺术家要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和人生哲思的艺术作品。笔者从小生活在闽侯上街,自幼受父母熏陶,见识了很多充满艺术性的作品,它们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震撼着笔者幼小的心灵,笔者也因此喜欢上木雕艺术,从小就希望成为一名雕刻艺术家。2005年夏季,笔者正式跟随父母(张其仕、林秀金)学习木雕技艺,自幼目睹人间生活百态,笔者似乎能够敏锐地发觉生活中的美。每年丰收时节,那些成堆的金黄稻谷,田园里绿油油、金灿灿的瓜果蔬菜,农民伯伯黝黑的脸庞,村口大爷驼着的背,童真的孩子们在稻田上奔跑翻滚,这些画面至今难忘,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使笔者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日夜思索。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布局构思、选择题材、精雕细琢,笔者的木雕作品《花样年华》问世了,并得到同行的肯定。笔者要求自己用审美的眼光去捕捉生活片段,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在追求作品造型美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美。

木雕有写实、夸张、隐喻、象征、抽象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面对一块材料,我们要尽可能地物尽其用,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然色彩纹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布局构思,然后再下刀创作。此前,笔者得到一段形状与结构独特的荔枝木,原材料色彩较为灰暗古旧,最后被雕刻成木雕作品《希望》。该作品刻画的是一个小女孩手提竹篮,托着下巴,身旁有一只狗儿嗅着竹篮,小女孩眼里充满希望。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广播电台播送着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田地忙于农活的小女孩停了下来,她感受着这吹来的和煦春风,满怀期待地望着远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通过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和建设家乡的决心。从《希望》这件作品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所采用的技法是传统的,造型上却是新颖独特的,不乏妙趣。

(三)注重故事性

一部好电影就是在讲述一个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木雕艺术作品也要有故事性,人们往往会为一件作品的故事而买单。认真欣赏笔者父亲张其仕的木雕作品可以发现,他的每一件作品似乎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他能很好地从细节处进行讲述。我们往往能从其作品中人物的表情、背景的设置,或是不同人物的互动中,读懂他想要表达的感情或是故事情节。如其木雕作品《民俗风情之打肉燕》,刻画老手艺人边打肉燕边交谈的场景,他们在谈论什么,也许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作品中人物的肢体语言、神情等细节都具有故事性,用作品讲述时光的故事是笔者父亲作品的一大特色,也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此外,还有木雕作品《卖货郎》等,诸如此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艺术家深入挖掘。艺术要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运用新的技法和思想进行创作,这样才会产生越来越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优良的佳构。笔者希望和父亲一样,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情投注于木雕艺术创作中,使这些木雕人物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具备人文情感,也让这些充满故事性的作品具有感染力,融入人们的生活。

三、木雕如何融入生活

生活与艺术紧密相关,我们的生活需要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来装饰。工艺美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实用功能慢慢衍生出审美功能,加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的实用功能需要以外,对其审美价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实现其实用价值最基本的职能。在当下,艺术家要把关注点放在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上,真正实现手工艺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品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慢慢延展到更加广泛的公共空间领域。比如社区艺术馆、书吧、茶室中广泛使用木雕艺术品,不仅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兼具观赏性。在如今这个时代,艺术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也不再仅仅是少数达官贵人的赏玩之物,而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默默地影响着公众的审美。艺术品介入公共空间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并成为促进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成为激发群众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

如何将木雕融入生活成为笔者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木雕作品是匠人情感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是传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它可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室内空间的设计、家庭的陈设、家具的设计等。而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常常能看到木雕的身影,如台灯、手机充电台、花窗等皆可采用木雕,古色古香的木雕能为室内增添悠远的意境。以花窗为例,因其朴实的原木质感,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雕刻师能够在花窗上做很多文章,可根据客户的喜好,雕琢他们喜欢的题材,并将传统的透雕、浮雕、圆雕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然界的各种花鸟走兽、山水虫鱼都可以融入花窗的设计之中,体现出大自然的趣味。室内的屏风也可以利用木雕进行巧妙设计,无论古色古香的中国风,还是简约明快的现代风,都可以展现主人的审美情趣。

四、木雕的创新

为了让木雕艺术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木雕匠人要不断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创新,具体可从题材、技法、内涵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将写实手法、夸张手法、变形手法、象征手法等进行融会贯通,在内容上破旧立新,融入新的主题思想,反映年轻群体的诉求。只有如此,才能使木雕作品散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一)内容

不同时期的人们所喜欢的题材内容不尽相同,根据客户的喜好进行私人订制应该成为木雕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将木雕与高新科技进行结合,融入一些热门电影的主人翁形象,这些角色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将木雕与热门元素结合,能够大大吸引他们的眼光。此外,面对时代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木雕艺术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作和销售,主动与客户加强互动,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主导产品设计升级,这也是木雕艺术生活化的一种体现,是深入生活、迎合时代的发展思维,且利用“互联网+”可以使木雕艺术得到更好的宣传与传承。

(二)形式

木雕作品除了作为艺术品之外,还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前文所说,家居、装饰等都可以纳入木雕的创作范畴,体现主人的生活品位和喜好追求,木雕收纳盒、衣柜、花器等简单的点缀可以让生活多几分情调。简单的几何图形、抽象元素能够让家居更加轻奢,如在客厅陈设的设计上,艺术家可删繁就简,使用木雕家具、茶几、灯饰等,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在色彩方面,尽量保留天然木色,淡雅简洁,搭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雕作品还可以与其他姐妹艺术相结合,将多种艺术表现技法和艺术材料综合起来,就能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如与石雕、陶瓷、漆艺结合,打造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艺术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雕匠人们也开始不断突破传统题材,有意识地将诗词歌赋、书画、戏曲等转化为生动的木雕作品,这大大丰富了木雕艺术的内涵,提升了木雕作品的艺术价值。

五、结语

作为木雕匠人,将前人的优秀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木雕的优势,在传承中寻创新,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创作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应该发散思维,用带有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新技艺、新材料、新需求,在日復一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研究木雕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着重挖掘作品的艺术美,用我们的智慧和技艺,引导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创作朝着健康的审美方向发展,让工艺美术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开新.传统木雕艺术中的文化寓意探究[J].天工,2018(01):20-21.

[2]王野.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的图腾文化特质[J].艺术品鉴,2018(05):79-80.

作者简介:

张梦楣(1991—),女,汉族,福建闽侯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雕塑专业(本科),师从张其仕、林秀金。现为中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二级技师、福州市二级名艺人。作品十余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展览金银奖。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融通道侗文化传承创新创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基于智慧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舞蹈艺术素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