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2-06-01 19:41董玲玲
家长·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小学生

董玲玲

近年来我国社会在加速发展,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问题困扰也随之增加。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应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深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做好预防、引导工作,从根本上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社会转型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个体发展的局限

小学生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是由不成熟逐渐转向成熟。这就使小学生在身心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常会因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出现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自立与依赖的对立,自信与自卑的对立两个方面上。这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矛盾、冲突以及对立是最为常见的心理健康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产生存在两面性,既可能会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又可能成为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而相较于其他学段的学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这就使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面对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往往难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长此以往,这种矛盾与冲突便会诱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的作用

家庭在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家庭的教育指导方式、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并且,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些影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作用。据调查分析,在当前,多数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都与其家庭生活、经历、因素密切相连。例如,在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弱、依赖性强的心理发展问题就是源自家庭的过分束缚或溺爱,这就使许多独生子女在接受他人帮助或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常常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对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进而陷入苦恼与矛盾中,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教育空位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都秉承应试教育理念,严重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空位。学生在遇到矛盾、冲突等心理问题时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改善与优化,其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弱化,并且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形成机制,致使学生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长期处于闭锁状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会被矛盾与冲突限制,致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在这种状态下,小学生便会出现孤独感,进而出现消极、悲伤、抑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因此,在此期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共有如下两方面任务:第一,展开预防性心理教育,让学生能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明确的自我认知,通过指导了解心理学常识,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从而在未来生活中进行有效自我调控,快速适应新环境,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第二,对已经出现困扰及心理障碍学生必须及时给予针对性辅导,借助科学、合理的手段,端正他们的心态,尽可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避免因心理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这两方面内容视为工作的重点,在明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前提下制订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挑选合适的时机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得到自我提升。

三、社会转型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明确教育方向

小学教师在展开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从而保证学生满足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刚步入小学学习生涯的学生,难免需要度过一个适应期,这一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经常会以哭闹、撒娇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如果教师和家长不重视背后的根本原因,就会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埋下隐患。对此,想要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教师应该了解以下三大因素: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合作教育的关系,分析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整理促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社会因素,坚定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并细心引导他们完成各项学习及生活任务,最终明确教学方向、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因此,教师还要多接触、多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的解决方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主动与小学生交流沟通,完成心理疏导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他们会因为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难以控制情绪,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与他们沟通、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能会深化学生不良情绪,最终将情绪转变为具体的行为,严重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展开日常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爱的教育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挖掘自身潜能。关爱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具体来说,教师要主动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以及情绪变化。平和的態度、关怀的语言,能逐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从而保证心理疏导的及时性,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把握好沟通时机,一般情况下选择操场、体育馆等环境空旷的场所,或为其营造轻松、惬意的环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平复情绪,又能彻底卸下他们的心理防备,为他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推动沟通的顺利开展,成功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达成理想化教育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时,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态度要诚恳,不要端着为人师长的架子,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谈,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同时,教师不要认为与学生沟通是一件麻烦事,而是要保持耐心,面带微笑,多用鼓励性语言,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F713CF8A-578A-4063-8BE3-7450EC1769A2

(三)营造舒适轻松集体环境,展开多元教育

由于小学时期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及生活经验,他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一个性特征的优势就是能保证学生积极动腦思考问题,使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劣势是容易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被不良信息干扰,从而产生消极、自我封闭、厌学、孤独等情绪,严重者还会产生人际社交障碍。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也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创设,为学生打造舒适、轻松、积极向上的氛围,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或制定小组合作任务,逐渐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可以自信、开朗地融入集体,尽可能排除自卑、自满等情绪,并且在互帮互助下转换学习、生活心态,既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又能及时发现并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举例来说,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对“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产生质疑,网络上也有一些人宣称读书无用,称自己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最后因为一些机缘成了大老板。这些例子会对学生的态度和心理状态产生一些影响。教师应为其营造适宜的氛围,并提出真实的例子,让学生正视“读书”这件事情,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单纯将读书作为日后找工作的一种依仗,确实有失偏颇。但因为个例的成功就宣传读书无用的人,也是以偏概全,自欺欺人。引导学生认清这一点后,学生不仅可以端正学习的态度,更能认识到不良因素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引导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现代社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的明显增加,学生能从多种途径中获得负面信息,如社会不良行为、生活不安因素、学习压力等。长时间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学生会逐渐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转变为苦闷、压抑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后果不可预想。正所谓:“积少成多。”很多心理问题最初的成因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没有受到重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严重,最后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病态。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观察学生,一旦发现学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就要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情绪失控的原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家庭环境探索解决对策,展开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及时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教师还可以找到家长了解情况,在教育合力的基础下,疏导学生的心理。同时对一些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空间,无论是生活压力、社会压力还是学习压力都鼓励他们说出来,让他们将教师视为亲密的伙伴。教师也要耐心指导他们,在不经意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针对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教师也要探索解决对策,与家长及时沟通,同时改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得到正向发展。

(五)建立完整学生心理档案,预防问题产生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教师任务是了解他们每时每刻的心态特征并将其完整记录,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根据他们的日常表现判断他们的心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也能深度挖掘问题隐患,防患于未然,为他们改变学习及生活环境,组织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端正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即使面对问题也能主动解决或及时向教师、同学寻求帮助,最终健康、快乐地成长。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包括以下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包含学生最基础的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身体情况、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其次,则是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家庭机构、父母联系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再次,则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语言沟通等能力;最后,还要了解对学生来说有影响或非常重要的事件。人的内心本就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全方面了解和掌握信息,才能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和解决。

(六)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学生主动性

小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找人倾诉,害怕感受到他人异样的目光,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没有好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有问题随时交流。这种形式下,主动权交还到了学生手中,且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其能产生正面的认识。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征求学校同意和支持的基础下,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借助平台,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正向的指导,教师也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举例来说,班级中有一名女生,以前在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最近几天却消沉了很多,课堂中经常会走神。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要莽撞地点名批评她,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会使事态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而是要在课堂中要委婉提示她认真听讲,不要因为她一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并在课后借助网络与其沟通,询问是否是家里或学习上遇到了问题,问清楚原因后发现是家里长辈生病了,内心过于担忧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无措的,教师不要一味地讲大道理,而是先感同身受地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再宽慰她,鼓励其打起精神认真听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排解烦忧。借助网络,教师高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此期间,小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不仅要为他们讲解知识,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拉近师生关系,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与需求,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建设,丰富心理教学方式,还要引导学生倾诉真实想法、宣泄不良情绪,最终将每次的心理教育过程记录入册,分析学生状态变化,及时预防后续问题,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社会转型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820)成果论文。

(宋行军)F713CF8A-578A-4063-8BE3-7450EC1769A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小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