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开展德育

2022-06-01 18:17高爱华
家长·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高爱华

小学生的道德体系、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会在小学阶段得到初步确立,对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而快速地形成良好的精神与道德认知,也能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想有效开展德育,就应以其为依托,充分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价值,为德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的德育质量。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笔者在下文中就如何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开展德育进行了一些深入研究。

一、积极形成科学、务实的课堂德育理念

无论做什么事,拥有正确的方向都是必不可少的,能为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导,教学同样如此。拥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开展高质量教学的必要前提。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为例,教师首先应正视其在小学课程体系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重要地位,切实将德育作为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树立“一切为了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目标认知。小学生虽然还没有真正经历过身心的快速发育,但是由于先天因素、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作用,不同的小学生在道德基础、认知习惯和价值观以及性格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对其各种后天行为的影响也是大有不同的。基于对这一事实的承认与尊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开展德育过程时坚持“对症下药”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结合每个学生的道德状况、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设计、开展具有个性化内容与方式的德育,一方面防止因标准过低、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浅显而无法产生有效的引导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避免因教学强度过大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乃至恐惧心理,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优质化、个性化和效果化提升。

例如,有一些学生的心理比较成熟或家庭教育开展得比较到位,在自律方面表现得比同龄人要好,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正确价值观念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成熟的是非判断体系,不必对学生的行为做过多干涉,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发的形式实现良好道德体系的塑造;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自律意识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学习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种种问题行为,那么教师就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不仅要告诉学生正确的行事准则,还要对学生具体的执行情况做常态化的监督、纠正,并通过对话的形式积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根源上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其慢慢实现思想态度方面的转变。

二、充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开发

中华民族是讲求礼仪和道德的民族,无数先人经过充分的社会实践总结了一整套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体系,也涌现了诸多在道德方面颇具榜样作用的杰出人物,这些无疑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通过介绍、讲解我国古代优秀的道德人物及其光辉事迹,表现良好道德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实现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高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水准的高低这一客观道理。在开展这一模式的教学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要将形式局限在口头宣讲层面,而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设备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多样化开展,让学生在获得正确的道德引导的同时,也能以更符合自身趣味取向的形式深入了解某些道德概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与同学间的互动、合作,逐步理解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让德育工作既产生量的扩充也实现质的优化。

以“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课为例,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对甲骨文、象形文字等进行赏析,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深刻感受汉字的形式与内涵美,感受祖先无与伦比的文字创造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以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骄傲,培养其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之外,教师也应关注课外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合理运用到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从而为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比如,可以借助一些传统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著名人物,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比如,在介绍中秋节时,教师可以引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词,讲述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经历,并借机讲解苏轼之所以戴罪流放正是因为其刚直不阿的性格,让学生在品味佳句、了解节日知识的同时领悟这位先哲的高尚人格。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以“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为主题的家国情怀交流会,通过PPT、图片、视频等方式将“苏武牧羊”等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将自己带入角色中,从而深刻感受这些伟大人物的坚贞不屈及其对祖国的热爱。无论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上古传说还是“苏武牧羊”之类的感人故事,其中体现的都是我泱泱华夏的铮铮铁骨,蕴涵的都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自强不息、刚正不阿与浓厚的家国情怀。

三、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日常生活元素的融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德育也不例外。尽管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拥有丰富的社会及人生阅历,但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他们也拥有了一些与其认知水平相契合的生活感想与体验,对存在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欲,更容易对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内容产生好感。基于此,教师应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主动在课堂中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生动事例,这样的方式能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有效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类的学习活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从而为日常的学科与德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对生活素材的引入还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运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遴选标准。首先,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行为层级;其次,教师也应照顾学生的个人情绪和普遍趣味;最后,教师还应兼顾具体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保证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从而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应有的价值,为德育保驾护航。例如,教师可以在植树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绿化带或公园、郊外等地点,在有关人员和自己的协助下为绿色植物松松土、浇浇水,或亲手种下由教师准备的小树苗,体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慰问老人、孤儿,陪他们聊聊天,为他们展现个人才艺,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还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党史、军事博物馆,通过观察藏品、聆听讲解的形式,了解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事迹,近距离感受这份浓浓的革命赤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联系有关部门,和年龄较大的学生走到街头、社区,帮助交警和保洁人员疏导交通、清洁环境,让学生真切体会劳动的快乐与奉献的光荣。2916FE3F-3231-44EE-B915-6F7B2B8A54DA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工作的融合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兼顾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科学与人文的现代化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精神与道德品质,在小学德育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为基本目标,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从而将其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德育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才能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开展高质量的德育呢?多媒体教学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要知道,单一的口语表达与说教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相关知识,毕竟,人往往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處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子屏幕、图片、视频、动画等将原本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变得更加立体化、生动化和具体化,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学生便能集中注意力,带着发自内心的热情学习相关课程,体会高尚品德与良好道德的内在含义,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会识别广告”这一小节为例,教师在讲这一节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电子屏幕上为学生播放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应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广告为主,比如,充斥着“买一送一”“大甩卖”等字眼的广告。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一些辅助性的小动画,带领学生了解这种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的“秘密招数”,从而让他们学会识别广告,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坚守本心,合理消费,做聪明理智的消费者。

五、教师以身作则,帮助学生理解优秀品质的内涵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认知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很重的分量,甚至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举止。基于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除了为学生细致的讲解课本上的理论之外,也应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为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质量。例如,在给四年级的学生讲“说话要算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除了应带领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片,理解相关的文段之外,也应充分发挥师者的榜样作用,号召学生回顾他们和教师的相处过程,并大胆地说一说教师曾经许诺但并没有做到的事。比如,答应奖励上课表现最好的同学棒棒糖,却由于工作繁忙,不小心遗忘等。当学生说完后,教师首先应为自己的“失信”诚恳道歉,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完成自己的承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敢于说真话”的重要性,也能通过教师的言行深刻地理解“说话要算数”的内涵,从而逐渐成长为讲文明、树新风、诚实守信的阳光少年。

六、渗透德育理念,帮助学生规范道德品质思想

在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帮助学生规范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理念依托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也离不开德育理念,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对学生渗透德育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学生的正确思想尤为关键,教师要重视,也要结合课程。例如,在课程“生活离不开规则”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问题互动,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建设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在其中渗透德育理念。比如,教师可以试问学生:“生活中是否需要规则?”对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学生认为需要,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是全部都需要规则。基于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假如在电梯这个公共场所内,有人吸烟,是否违反了公共规则?”所有学生都给予了肯定答案,不但违反了规则,这种行为还非常让人反感。许多学生都根据自己身边的事情作出了说明。这个时候教师要将德育理念进行渗透,告知学生,这件事情只是公共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这样一件小事都需要规则,更遑论是大事。因此,之前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规则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是在公共场所都需要遵从规则,更离不开规则。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的组成,更是个人德育理念的体现。只有将这样的德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渗透,才能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七、结语

“德者,本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其人生的质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德育是教育的根基,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德育引导,教育改革终将化作一团泡影。在素质教育建设和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被进一步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精神道德和健康的行为习惯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最高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并注重和社会多方面的高效联动,充分考虑并结合学生的趣味取向、生活经历和当代社会的主流需求,同时深入发掘并高效利用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为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宋行军)2916FE3F-3231-44EE-B915-6F7B2B8A54DA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