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2022-06-01 12:59江波
家长·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草树枝石头

江波

幼儿园的课程包罗万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各种操作活动是教师培养幼儿兴趣的有效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材料引入教学中,让幼儿在进行操作时对其加以运用,丰富幼儿的视觉形象,锻炼其发散思维,培养其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各区域作为活动开展的基地,对自然材料的属性等进行简要分析,让幼儿在对材料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常见的自然材料进行创美活动,再把幼儿的作品用作班级环境的装饰,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使其能发现美并愿意尝试创造美。我园今年的研究课题就是关于自然材料在幼儿园各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根据这一课题,笔者把目光聚焦在班级的美工区活动中,美工区是幼儿和自然材料互动最多的区域,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区域,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的选择材料,大胆地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幼儿通过和材料的积极互动,能较快地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效果的作品。

一、自然材料在美工区中应用必要性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毋庸置疑,幼儿教育的内容就该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只有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取材于他们的生活,教育才是鲜活的和有效的,课程的内容才具有生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幼儿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指出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幼儿感知周围的环境,用敏锐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培养学习情趣,获取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另外,引导幼儿发挥身边手工艺品等价值,以此美化生活,或是参与其他活动。在《纲要》中,幼儿园美工区的创意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地运用自然材料,达成《纲要》的要求。自然材料指的是自然环境中各种原始物,来自大自然的材料,通常包括花、草或是石头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这类材料成本低,易收集,接近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根据幼儿園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我园筛选出一些无毒无害、安全卫生、易塑性、易改造的自然材料在美工区中进行研究,如树枝、花草、石头、贝壳等。引发幼儿的联想与创造,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生成新的作品和新的区域游戏。

与其他材质的活动材料相比,自然材料更具安全性、环保性,无毒无害,符合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构建美工区时,可以加大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力度,使其创作作品。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能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其二,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对身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让幼儿能从小树立起环保的意识。自然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符合自己班级特色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第一时间近距离接触自己平时能看到,但是几乎没有仔细观察或认真感知的物品,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找树枝的过程,也是一个亲子学习的过程,帮助孩子增加生活经验,对即将要操作的材料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如在研究树枝的班级,教师让家长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不同的树枝,并发放活动记录表,家长和孩子一起带着目的和任务去寻找树枝,并记录寻找的过程和结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周一的时候,班级的材料收集区变得琳琅满目,有细细的小树枝,有粗粗的树干,还有比较完整的小树形状的树枝,甚至还有粗壮的树根。孩子看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树枝类材料,都十分开心,并且能在分享时间和同伴娓娓道来自己的树枝是在哪里找的,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利用自然材料激发幼儿的创美兴趣

自然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一些自然物,如石头、树枝、泥土、砂子、花草、贝壳等,它们大多数共同的特点是风格古朴,纯天然,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打磨,没有夸张的造型,也许会造成孩子的忽视和不感兴趣,看到这些材料没有去摆弄和创作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激发孩子对自然材料的兴趣是首要任务。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平平无奇的自然材料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巧用自然材料与色彩的融合

色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偌大的世界,正因为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去点缀,才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的世界。教师在美工区的创设活动中,可以选择部分色彩鲜明,具有冲击力的自然景色照片,让幼儿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其在美的环境下受到熏陶。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自然材料和色彩类的活动有效地融合,开拓更多更新的美术创意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愉快地进行创作。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新性,使其能更好地创造美。以树枝在美工区的创意活动为例,小班教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多地打造以“玩”为主的循序渐进的美术活动,如找一找、比一比。教师事先把长短、粗细不同的树枝选择好,并用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把它们放在篓子里,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和拿取,和同伴一起玩玩找不同颜色的树枝的游戏,还可以和同伴玩比比谁的树枝长的游戏。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加大游戏的难度,让孩子接触色彩,自己给树枝刷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刷好的树枝可以装饰环境,也可以用来进行下一步的创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习得了涂颜料的技能,也提升了幼儿对色彩的感知,激发了他们对创美活动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美工区活动时,要坚持适当宽松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让其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展开美术创作活动。因此,美工区的活动材料的提供一定要数量充足,层次性明显,真正能让孩子做到按需选择,而不是只能选择一种标准的材料。

(二)巧用自然材料与班级环境的融合

教师进行美工区活动的创设时,一定要在班级的美工区设置一块自然材料展览区用各种形式展现各种类别的自然材料,可以插在瓶子里,可以挂在头顶上,可以铺在桌面上,也可以贴在墙壁上,形式不限,营造出浓郁的自然材料氛围,让孩子走进美工区就能感受材料的丰富性。教师首先对周围资源进行了解,总结自然资源具备的特点,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让幼儿结合特点进行操作。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放宽权限,让幼儿自行收集美工创作中所需的材料。为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比如,大班的孩子,教师可以事先给他们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相关材料,寻求收集的渠道。例如,部分小组经过搜寻后,拾捡各种各样的落叶,有的小组经过一番收集后,找到了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的小组收集到千姿百态的贝壳。收集材料阶段结束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有收集来的自然材料进行汇总和筛选,留下有用的,继而分工合作,进行各类美术创意活动。比如,石头想象画。教师事先让孩子欣赏各种石头,感受他们的造型,想象这样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然后提供各类辅助材料,去给自己选择的石头进行创作,有的孩子选择用颜料在石头上作画,有的孩子选择用几块石头拼图,还有的孩子选择超轻黏土在石头上粘贴等,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美术作品,有人物、有动物还有风景,班级的环境中,加入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富有童趣。每天美工区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都会说说自己今天的创作,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和自己遇到的困难,如果这个困难没有解决,班级的其他幼儿会一起进行讨论,商量出对策,为下一次活动的孩子提供有效的经验。交流环节是孩子相互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不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创作兴趣,而且能让更多的孩子主动走进美工区去进行自己的创美活动。B21AA231-4374-44B0-B71A-B90FEA5B42FC

三、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工区的创意应用

(一)自然材料与其他材料相融合的活动

我园每个班级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种自然材料为主要创作的材料,如有的班级以树枝为主,有的班级以石头为主,有的班级以贝壳为主等,这样,既有利于班级形成特色,又有利于教师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但若不掌控好一定的度,久而久之研究就会遇到瓶颈,活动难以顺利地开展下去。因此,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创美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与其他材料进行有效的融合,让自然材料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如以花草为主要研究材料的班级,在设计美术游戏时,一开始,幼儿只是单纯用鲜花或者干花的花瓣进行想象拼贴画、组合添画等,形式比较单一,而他们在玩了两周的时间后,就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美工区的人数越来越少。针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及时进行了研讨,总结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活动形式单一,材料不能满足孩子创美活动的需要,教师提供的支持不及时等。然后我们针对这些分析进行改进,首先从材料入手,让材料吸引孩子。花草类的游戏可以很丰富多彩,但是,必须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给孩子,因此,我们在美工区里增加了空相框、卡纸、酸奶瓶、喜糖盒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并和孩子一起讨论用花草和这些材料可以玩哪些游戏,讨论的结果是:可以开花店,可以插花、可以做干花装饰画等,于是,应运而生的花草类美术游戏出现在美工区里,孩子用各种颜色的卡纸和花朵做成了花束;用酸奶瓶做成花瓶,把自己喜欢的各种花插在里面;用空相框和花草做成了各种风格的装饰画,如此,班级里就多了很多漂亮的花朵类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有的装饰了美工区,有的装饰了班级区域,还有的送给了娃娃家。孩子的成就感一下子得到了满足,美术活动的兴趣又被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孩子不停地进行思维的碰撞,寻找更多能和花草一起玩的材料投放在美工區里,让游戏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自然材料与自然材料相融合的活动

美工区活动的开展就是为培养幼儿的审美、创美的综合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动脑筋,对材料进行重新设计与塑造。通过美工区活动,幼儿可以与自然材料进行亲密互动,在收集、裁剪、粘贴的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才能。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材料,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进行加工、创造,使自身的创造欲得到充分的满足。我们会运用不同的形式,根据自然材料的性质、形状等特点,进行“因材施艺”“因意施材”的艺术构思。例如,在孩子收集来石头后,引导幼儿根据石头的不同外形特征进行借形想象,发现他们不同的肌理特点及形状特征。部分时候,教师会在美工区中适当投放成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种子,再结合图案优势,对其进行裁剪和粘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在自己的奇思妙想下,会创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作品,这其中蕴涵的就是孩子无穷的智慧与想象力。但是,一个班级的研究主材只有一种,研究树枝的班级一个学期就一直在玩树枝;研究石头的班级一个学期就一直玩石头;研究花草的班级一个学期就一直玩花草……久而久之,幼儿的美术技能和对美的感受也会相对受到局限。因此,可以让自然材料之间也进行有效的融合。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年级组共享活动的形式,改变我们的活动,我们每个月开展一次年级组的美工区共享活动,在共享活动期间,幼儿可以去自己年级组的任何班级进行美工区活动,感受别的班级的自然材料在创美活动中的别样风格,学习不同自然材料在美术创意活动中需要的不同技能,激发更多的来自自然材料的创作灵感,开拓自己的眼界。在此基础上,学期末再开展一次全园的美工区共享活动,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去接触更多类型的自然材料,尝试更多的技能。在共享活动中,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完全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幼儿时期是其成长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教师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如果教师一味地对孩子进行强行约束,在强制状态下让他们学习或参加活动,无疑是对其天性的扼杀,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趣味性十足的教育环境下对幼儿展开教育,不但能让他们更加有兴趣学习,也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综上所述,教师适当地在美工区域投放自然材料,加强幼儿美工活动中的创意性,对其最近发展区进行深度挖掘,促使幼儿能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让幼儿对美有不一样的体验,还能让自然材料变废为美。总之,在这种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才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的经验,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左毓红)B21AA231-4374-44B0-B71A-B90FEA5B42FC

猜你喜欢
花草树枝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爱护花草
爱护花草
树枝变虫虫
花草春夏
沉睡的花草园
树枝贝壳花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成功与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