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上阈下启动刺激在不同锻炼人群中引发自动评价的特点 *

2022-06-02 12:21朱昭红孙令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消极启动自动

朱昭红 孙令令

(1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西安 710068) (2 河南省淮阳中学,周口 466700)

1 引言

体育运动有助于预防疾病(Rhodes et al., 2017),并促进身心健康(Warburton et al., 2006)。然而,以WHO(2010)所推荐的运动方案为标准,全世界超过27%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运动。现有的健康干预措施主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行运动干预,例如,普及关于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这些干预方案背后的假设认为人类的行为决策从根本上是理性的(Brand & Cheval, 2019; Ekkekakis et al., 2018),但这一假设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近年来,运动心理学中关于自动评价(automatic evaluations)对健康行为改变和维持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Ekkekakis & Brand, 2019)。据此,出现了一系列与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相关的双加工理论模型(朱昭红, 孙令令, 2019)。

上述理论模型认为锻炼行为形成中自动加工(系统1)和熟虑加工(系统2)是两个相互作用但又截然不同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自动评价由系统1 产生,所谓自动评价指一个人在概念(例如,锻炼)和愉快或不愉快感觉之间自动联系的强度(Rebar et al., 2016)。具体表现为与运动相关的刺激触发系统1,并激活运动记忆自发的心理联想,例如,不舒服、出汗、疲惫等,产生自动情感评价,进而促进个体对这些线索采取趋近或回避行为,如参加或不参加锻炼(Schinkoeth & Brand,2020)。

近年来有研究采用内隐测量任务考察了不同人群的自动评价特点,结果显示锻炼人群比久坐人群对锻炼刺激具有更强的积极自动评价(Cheval et al., 2018; Schinkoeth & Antoniewicz, 2017);自动评价越消极,参与者报告的未来锻炼行为就越少(Eves et al., 2007)。但这一结果能否作为区分锻炼人群和久坐人群的自动评价特点受到了质疑(Antoniewicz & Brand, 2016b; Conroy & Berry, 2017;Schinkoeth & Antoniewicz, 2017),原因之一是现有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可能并未有效地反映出对锻炼的自动评价特点。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使用了五种不同的内隐测量任务来评估自动评价,其中IAT(内隐联想测验)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占比4 0%(Schinkoeth & Antoniewicz, 2017)。尽管每种测量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研究者仍然认为可能只有其中一种是自动评价的最佳测量方法。Brand和Schweizer(2015)针对上述质疑建议使用评价启动任务范式(evaluative priming task, EP),认为该任务的机制更接近自动评价的概念。在这个任务中,一个启动刺激(例如,锻炼词或控制词)被快速地呈现出来,然后是一个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属性词作为目标刺激(例如,“愉快的”或“厌恶的”),要求被试分别对积极目标词和消极目标词进行反应,假设锻炼启动刺激的出现激活了相关的评价属性,对于锻炼自动评价为积极的人来说,锻炼启动词对积极目标词的反应被易化,从而导致反应加快。但目前仅有少数研究(Antoniewicz & Brand, 2016a; Bluemke et al., 2010;Brand & Schweizer, 2015; Eves et al., 2007)采用EP 任务,据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采用EP 任务测量自动评价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和上述研究一致的是,本研究的假设也是锻炼者对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不锻炼者对锻炼词具有消极自动评价。同时,以上的研究都使用阈上刺激来评估自动评价特点,因此不能排除来自熟虑加工过程对研究结果污染的可能性,本研究和上述研究的区别是,进一步采用阈下启动刺激来验证上述假设。

2 实验1:阈上锻炼刺激的自动评价特点

实验1 采用短语评价启动范式考察锻炼人群和不锻炼人群自动评价的差异。研究假设:在锻炼词启动下,锻炼组对积极目标词的反应更快。本研究采用2(组别:不锻炼组、锻炼组)×2(启动刺激:锻炼启动词、控制启动词)×2(目标刺激:积极目标词、消极目标词)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组别是被试间变量,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是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反应时。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招募某大学在校生,通过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进行被试的筛选与分组,其中运动量小的被试为不锻炼组,运动量大的被试为锻炼组,t(60)=16.09,p<0.001,不锻炼组与锻炼组各31 名,其中不锻炼组男性10 名,女性21 名;锻炼组男性19 名,女性12 名;平均年龄为22.81 岁(SD=2.33 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与实验,完成实验后予以一定报酬。

2.1.2 实验材料

启动刺激材料:按照体育锻炼与久坐行为的定义,本研究选取描述体育锻炼与久坐行为的动词短语共40 个,随机选取89 名在校大学生对这些短语与锻炼的相关性进行评定。根据毛伟宾等(2013)的方法,采用5 点量表,1~5 代表“完全不相关”到“极为相关”;同时要求被试对这些短语的愉快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同样分为5 个等级,1~5 代表“非常不愉快”到“非常愉快”。根据被试的评定结果选出与锻炼相关性最高和最低的动词短语各8 个,其中高相关性短语如去跑步、去健身、打排球、去骑行、去游泳、练瑜伽、打篮球、打网球作为锻炼启动词,低相关性短语如看电视、玩手机、去上网、听广播、打游戏、去下棋、去读书、去睡觉作为控制启动词,两类短语在与锻炼的相关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88)=7.57,p<0.001;两类短语在情感效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88)=0.94,p>0.05;控制单词长度统一。

目标刺激材料:本研究将目标词界定为与锻炼有关的形容词。根据以往研究选取60 个形容词,随机选取30 名在校大学生对这些词进行初步筛选,根据筛选结果与被试反馈,最终确定40 个与锻炼相关的形容词。之后随机抽取82 名在校大学生对这40 个形容词的愉快程度进行5 级评定,1~5 代表“非常不愉快”到“非常愉快”;同时要求被试对这些词与锻炼的相关性进行5 级评定,1~5 代表“完全不相关”到“极为相关”。根据等级评定结果选出8 个让被试感到非常愉快的锻炼相关形容词作为积极目标词(欣喜的、振作的、鼓舞的、舒畅的、美好的、柔韧的、轻松的、活跃的),8 个感到最不愉快的锻炼相关词作为消极目标词(乏力的、劳累的、疲惫的、吃力的、痛苦的、受伤的、倦怠的、肿胀的),两类词语与锻炼的相关性都达到了中等以上,两者相关性评分差异显著,t(81)=4.09,p<0.001,积极目标词相关性评分较高;两类词语在情感效价上存在显著差异,t(81)=13.72,p<0.001;控制单词长度统一。

2.1.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被试的运动量进行测量并分组,该量表由梁德清(1994)修订,从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测量,每个方面分为5 个等级,其中强度与频率各等级分别计1~5 分,时间从1~5 等级分别计0~4分,运动量的大小等于三者的乘积,即,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其评定标准为:得分小于等于19 分为小运动量,得分介于20~42 分之间为中等运动量,得分大于等于43 分为大运动量。

2.1.4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呈现书面指导语,实验者再以口头解释指导语,确保被试明白任务后开始实验,如图1 所示,中央注视点呈现1000 ms后出现启动刺激100 ms,要求被试尽量忽视这一刺激,之后屏幕会出现200 ms 的空白;随后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尽可能又准又快地对目标刺激进行按键反应,其中一半被试被要求对积极目标词按“G”键,消极目标词按“H”键,另一半被试则与此相反,目标刺激呈现1000 ms 或者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目标刺激消失;最后电脑屏幕呈现空白1000 ms,标志着这一试次的结束,随后开始下一试次。

图 1 阈上启动任务流程图

实验共有110 个试次,其中有10 个练习试次,若被试没有熟悉规则可重新进入练习。正式实验将16 个启动刺激放入一个list,16 个目标刺激放入另一个list,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共抽取100 次。正式实验共分为两个组块,每个组块包括50 个试次,被试每完成一个组块可进行休息,休息时间由被试决定,休息结束之后进入下一个组块。

2.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被试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所有被试的反应正确率均高于95%,删除反应错误的试次以及反应时在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采用trail-by-trail 的分析方法,以目标刺激锻炼相关性作为协变量,对每一个被试的有效反应时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之后,将回归掉目标刺激锻炼相关性带来影响后的两组被试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2 结果

两组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反应时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结果见图2。

图 2 阈上启动实验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比较

表 1 阈上启动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反应时(M±SD)(ms)

对于积极目标词而言,锻炼组在锻炼词启动下反应速度显著快于不锻炼组,t(60)=3.45,p=0.001,在控制词启动下的两组差异不显著,t(60)=1.86,p=0.067。说明锻炼人群对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

对消极目标词而言,两组被试在锻炼词启动下[t(60)=0.52, p=0.603]和控制词启动下[t(60)=1.20,p=0.236]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不锻炼人群对锻练词不具有消极自动评价。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目标词主效应显著,F(1, 60)=10.71,p=0.002,η2p=0.151,所有被试对积极目标词的反应显著快于对消极目标词的反应;组别、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交互作用显著,F(1, 60)=4.28,p=0.043,η2p=0.067。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锻炼词启动条件下,锻炼组对积极目标词反应快于消极目标词,F(1, 60)=10.13,p=0.002;在控制词启动条件下,锻炼组[F(1, 60)=5.45,p=0.023]和不锻炼组[F(1, 60)=6.88, p=0.011]均表现为对积极目标词反应快于消极目标词。其他自变量的主效应和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 实验2:阈下锻炼刺激的自动评价特点

实验1 采用短语评价启动任务,考察了阈上呈现启动刺激条件下锻炼组和不锻炼组的自动评价特点,研究结果仅证实了锻炼组对于锻炼词具有积极的自动评价。由于实验1 中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为100 ms 的阈上刺激,刺激物在屏幕上是可见的,尽管实验中要求被试尽量忽略启动词,但依然无法排除意识成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Gawronski & Bodenhausen, 2007)。据此,实验2采用了阈下呈现启动刺激的评价启动范式来证实自动评价的存在。本研究预测,锻炼组对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不锻炼组对锻炼词具有消极自动评价。

3.1 预实验

随机选取3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预实验以确定阈下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预实验程序和正式实验相似,只是不呈现目标刺激(张美晨 等,2015)。结合以往研究(柳恒超 等, 2010; 张焕焕,2017; 张家甄 等, 2016),本研究中启动刺激有两个水平,分别是锻炼启动词与控制启动词,因变量为反应正确率。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分别为15 ms、20 ms、25 ms、30 ms、35 ms,分为 5 个组块并进行伪随机,启动刺激被掩蔽刺激“####”覆盖,掩蔽刺激呈现60 ms,接着出现写有“请判断”的图片,要求被试对之前出现的启动刺激是否属于锻炼词进行判断,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图片消失,如果没有看清该词语,则要求被试进行迫选。预实验结果表明:在启动刺激呈现时间为15 ms 时,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与随机水平50%没有显著差异[t(29)=0.53, p>0.05],且在每个组块结束之后询问被试是否看清了前面闪过的词语,所有被试均报告无法看清词语的内容或无法看到词语的存在。

3.2 正式实验

3.2.1 被试

招募某大学在校大学生,锻炼组32 名与不锻炼组28 名,其中锻炼组男女各16 名;不锻炼组男女各14 名;平均年龄为21.65 岁(SD=2.21 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3.2.2 实验材料与研究工具

同实验1。

3.2.3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呈现书面指导语,实验者口头解释指导语,确保被试明白任务后开始实验。如图3 所示,实验程序和实验1 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实验2 中注视点消失的位置会呈现启动刺激15 ms,启动刺激很快会被掩蔽刺激覆盖,掩蔽刺激呈现60 ms;接着再呈现目标刺激。

图 3 阈下启动任务流程图

3.2.4 数据分析

同实验1。

3.3 结果

两组被试不同实验条件下反应时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结果见图4。

表 2 阈下启动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反应时(M±SD)(ms)

图 4 阈下启动实验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比较

对积极目标词而言,锻炼组和不锻炼组在锻炼词启动上差异边缘显著,t(1, 58)=1.73,p=0.087。锻炼组和不锻炼组在控制词启动上差异不显著,t(1, 58)=0.24,p=0.811。说明锻炼人群对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

对消极目标词而言,锻炼组和不锻炼组在锻炼词启动上差异不显著,t(1, 58)=-0.67,p=0.503。锻炼组和不锻炼组在控制词启动上差异不显著,t(1, 58)=0.55,p=0.581。说明不锻炼人群对锻练词不具有消极自动评价。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与启动词交互作用显著,F(1, 58)=4.94,p=0.030,η2p=0.07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锻炼组在锻炼词启动和控制词启动上的反应差异边缘显著,F(1, 58)=2.83,p=0.094。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交互作用显著,F(1, 58)=5.40,p=0.024,η2p=0.08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锻炼词启动条件下两组被试均对积极目标词反应显著快于消极目标词,F(1, 58)=12.21,p=0.001。其他自变量的主效应和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

4 讨论

4.1 阈上阈下启动刺激引发自动评价的特点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锻炼行为中自动评价的特点提供证据。研究结果发现阈上阈下启动条件下锻炼人群对锻练词均具有积极自动评价。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锻炼的积极自动评价可以用来区分锻炼人群和久坐人群(Antoniewicz & Brand,2014, 2016a; Bluemke et al., 2010; Calitri et al., 2009;Conroy et al., 2010)。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和这类研究相同的是,本研究也选用了主观报告的运动量作为衡量运动类型的指标,因而所采集锻炼量的数据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所实施的锻炼行为。尽管这一不足之处所导致的系统性的误差并不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得出自动评价和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未来研究需要采用运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如加速度计进一步来证实(Antoniewicz & Brand, 2016b)。

按照双加工理论中的联想-命题评价模型(the 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的解释,外在的信息或者刺激首先自动激活存储在记忆中与外在信息相联系的情感状态,如锻炼这个词自动激活了一种愉快的感受,这是联想加工过程(系统1),这一过程是自动产生的,即自动评价过程,之后这种感受可能会转变为一个命题,即锻炼有趣,因此个体会表现为愿意并积极参加锻炼,这是命题加工过程(系统2)。该模型认为系统1 中的自动评价为系统2 中态度的认知细化提供了基础(Gawronski & Bodenhausen, 2007),进而影响之后的行为决策(Brand & Schweizer,2015)。目前已有研究中仅有3 项采用了纵向研究的方法(Schinkoeth & Antoniewicz, 2017),证实了自动评价对之后锻炼行为具有预测性,但对于自动评价在何种条件下以及为什么会影响锻炼行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本研究中阈上阈下启动实验均未证实不锻炼人群对锻炼词具有消极自动评价。在一项干预性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果。Antoniewicz 和Brand(2016a)采用评价性条件作用技术(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C)对被试的自动评价进行干预,研究中将锻炼(或不锻炼)的图片与引发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图片进行配对,结果显示获得积极自动评价组的个体自动评价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未发现消极自动评价组的显著变化。Chevance 等(2017)采用IAT 变式研究肥胖人群久坐行为,结果显示对久坐行为的自动评价并不能预测未来行为。Schinkoeth 和Antoniewicz(2017)认为这一结果可能表明锻炼行为和久坐行为分别受到两种不同动机因素的影响。Brand 和Ekkekakis(2018)进一步提出具有消极自动评价个体可能需要更强的动机才能达到具有积极自动评价个体相同的运动行为(例如,每周的运动量)。同时,本研究和上述研究仅仅检测了即时性的自动评价,这一结果是否对实际锻炼行为具有预测作用无法确定。Hyde 等(2012)提出对锻炼的自动评价可能由稳定和不稳定两部分组成,对最初经验的反复评价反应可能先影响不稳定的成分,然后再影响稳定的成分。使用评价性条件作用技术来激励人们开始做某项特定的运动,可能仅影响了不稳定成分。未来研究应该明确一种行为的反复启动和积极的即时自动评价是否会导致更积极的自动评价的稳定成分(Marteau et al., 2012),进而影响锻炼行为的长期维持。

4.2 自动评价测量指标的有效性

本研究的第二目的是为寻找更加有效的自动评价测量指标提供证据。按照Brand 和Schweizer(2015)的建议,本研究选用评价启动任务作为自动评价的测量工具,并分别采用阈上和阈下呈现启动刺激的方式,结果均证实了锻炼人群对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的特点。

在已有的与锻炼相关的自动评价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采用IAT 及其变式作为自动评价的测量方法。IAT 通过对靶概念和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结强度的评估来对个体无意识、自动化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的测量(董妍, 俞国良, 2004)。这一研究范式可能使得内隐测量和所要研究的问题无法最大化重叠(Rebar et al., 2015)。而评价启动任务要求被试仅对目标词进行按键反应,假设启动刺激的出现激活了相关的评价属性,对于积极自动评价者而言,运动启动词对积极目标词的反应被易化,从而导致反应加快,研究结果通过比较情感启动效应测量个体对事物自动评价的能力,这一方法更加接近所要研究的问题。

另外,本研究在阈上启动条件下发现在非锻炼启动词上,两组被试均表现为对积极目标词反应速度更快。Eves 等(2007)和史伟锋(2012)的研究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启动反转效应,即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情感效价不一致时被试反应速度更快。根据情绪转换模型理论,启动反转效应与目标词的高易接近性有关,高易接近性的词语材料引发的反应更强烈,当启动词和目标词效价不同时被试能快速知觉,对目标词产生快速反应;当效价相同时,被试需要时间判断是对启动词抑或是对目标词反应,反应变慢(李芳 等, 2007)。本研究的实验材料评定显示积极目标词和锻炼相关性评分显著高于消极目标词,实验1 和实验2 对目标词锻炼相关性这一无关变量进行了控制,实验1 中依然表现为启动反转效应,实验2 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刺激规避了意识成分的干扰未出现启动反转效应,该结果表明阈下呈现启动刺激可能是更加有效的自动评价测量工具。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证实该测量工具在自动评价中的有效性。

5 结论

锻炼行为不仅仅是深思熟虑的认知结果,同时也受无意识自动评价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果,锻炼者与不锻炼者对锻炼的自动评价存在差异,与不锻炼者相比,锻炼者对锻炼具有更加积极的自动评价反应。

猜你喜欢
消极启动自动
消极的后果
《悦读·家》暨“悦读·家@万家”活动启动
让小鸭子自动转身
自动摇摆的“跷跷板”
关于自动驾驶
傍晚,路灯为什么能自动亮起来?
电启动机的正确使用
让自己发光
俄媒:上合组织或9月启动扩员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