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

2022-06-05 14:28龚添妙 陈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职业教育

龚添妙 陈勇

摘 要 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是继校中厂、订单培养、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之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组织形态,对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意义深远。产业属性是产业学院的特有属性,影响着教育属性的方向、技术属性的层次、服务属性的范畴、职业属性的选择。产业属性外在表现为服务对象的专属特征、专业设置的链条特征、参与主体的引领特征、合作载体的实体特征。在实践探索中,产业学院建设应坚持纵向发展方向,实施精准培养,探索独立法人身份。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业学院;产业属性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3-0056-05

作者简介

龚添妙(1989- ),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长沙,410124);陈勇(1965- ),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

基金项目

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动力机制研究”(ZJGB2021287),主持人:龚添妙;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主持人:陈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产业学院是继校中厂、订单培养、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之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组织形态,对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意义深远。近年来,高职院校深刻意识到产业学院的重要性,开始了有益探索。但在产业学院办学实践中,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对产业学院属性认识不够透彻,导致基于属性认知的实践探索基础不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开展产业学院属性研究,明确产业学院内涵和特征,能够让产业学院建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其应有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实现改革意图。

一、产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产业学院的特有属性

属性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一事物在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属性可以分为共有属性和特有属性,特有属性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也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关键。产业学院是为了提升高校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以产业为纽带,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多方主体参与,具有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实体组织。本文所讲的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产业学院,从职业教育属性出发,产业学院具有教育属性、技术属性、服务属性及职业属性,这也是产业学院与校中厂、订单培养、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同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共有属性。产业属性是产业学院的特有属性,并对其他共有属性产生作用和影响。

(一)产业属性影响教育属性的方向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造福他人与社会,教育是公益事业,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的产业学院,亦具有公益性。同时产业学院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元办学转变的实践,而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其具有逐利本性。公益性和逐利性成为产业学院教育属性的两个不同发展方向和主要矛盾。但是,公益性和逐利性作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失去了公益性,產业学院将不再是职业教育办学形式,而完全抑制企业的逐利性,容易失去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难以实现用市场力量置换行政力量推动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配置社会资源的目的。企业参与办学并不是纯粹的捐资助学,而应该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在提供公益性教育服务的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产生较好的成本效益,获得合理的“回报”。产业学院最终呈现公益性和逐利性的冲突还是兼容状态,对产业属性“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二)产业属性影响技术属性的层次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所掌握和创造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转化为现实劳动力需要借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技术内化到劳动者身上,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发挥其功能,产业学院具有技术属性。技术的演变影响着产业学院的规模、课程与方法等,技术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学院结构的演变,产业学院教学过程需要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产业学院建设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经验技术、实体技术和知识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主要形态,经验技术主要指经验及技能等,实体技术主要指机器及工具等,知识技术主要指技术知识,三者按由低到高排列,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产业属性影响着产业学院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理念的发展,产业学院课程内容主要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教授的是高端技术知识,秉持的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紧跟新技术与新工艺,工学结合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产业属性影响服务属性的范畴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办学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职业教育的服务属性体现在人才、技术、培训几个方面。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为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引领增量高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了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产业学院并不是无差别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其产业属性影响着服务属性的范畴,产业属性将产业学院的服务对象进行了筛选,起到了聚焦的作用。为将特定服务对象培养成新生代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学院积极培训在职员工、开展继续教育与提供技术支持等。

(四)产业属性影响职业属性的选择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的本质即以劳动的形式赖以谋生、实现自我职业的价值。从事职业劳动所需的本领,必须通过接受专业形式的教育来获取。职业是规范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等的标准,职业教育遵循职业规范、过程和逻辑组建知识和技能。产业学院具有职业属性,产业学院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做准备,为培训者的职业技能提升服务。专业与职业密不可分,产业属性影响专业设置,要求专业与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求培养目标与职业需求保持一致;影响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与服务对象工作过程保持一致。

二、职业教育产业学院产业属性的外在表征

产业属性是产业学院区别于其他组织形态的特有属性,产业属性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服务对象的专属特征、专业设置的链条特征、参与主体的引领特征、合作载体的实体特征。

(一)服务对象的专属特征

服务面向指组织的社会服务空间范畴,反映了其在履行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服务面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组织的特色、发展方向、建设投入、合作关系等,对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全方位影响[1]。产业学院立足区域发展,面向特定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具有特定的产业服务面向和明确的服务对象。产业学院服务对象可以是特定企业也可以是产业集群,院校与单一大型集团公司组建产业学院,这种1+1模式产业学院面向单一企业,是企业集团的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基地,有助于院校获得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院校与区域若干企业组建产业学院,这种1+N模式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区域内资源集聚效应、知识创新效应和优势互补效应。但无论是1+1还是1+N模式产业学院都具有服务对象的专属与排他性。自20世纪90年代产教融合思想产生以来,先后出现了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中厂”、校企双主体的“订单培养”、校企一体化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等多种校企合作组织形态,但始终存在着产教双方融而不深、院校一头热的问题,深层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交易成本难以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层动力是企业一体化战略,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技能人才供应[2]。但纵观以往的校企合作组织都是开放的合作系统,往往存在“搭便车”问题,其他企业可以不用支付培养成本仅通过支付有竞争力的工资获得员工,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挖走,合作企业难于获得预期的人才供应,其投入大于收益,长此以往校企合作便难以为继。产业学院为特定对象服务,是一种定向且排他的合作系统,有利于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保证企业人才供应的稳定性,节约企业人才招聘和培养的成本,保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产权。

(二)专业设置的链条特征

产业链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依据逻辑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式技术经济联系[3]。产业链包括承担不同价值创造的产业,一条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销售等全部环节,需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销售等各类人才,从企业视角看,产业人才链一定程度上便是企业人才链,充分开发产业链的人才资源是提升产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创新链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链条,企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而人才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可以说人才链是推动产业创新链发展的引擎[4]。教育链是促进人才发展,实现人才增值的链条,产业学院是校企协同育人的网络连接点,是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交互行为的介质,专业结构则是重中之重。产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点—线—面”的过程,产业形态的改变促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改变,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经过面向产业点到面向产业链到面向产业生态的发展,促进了不同专业体系的形成:即针对某些固定岗位开设单一专业,并依据学科逻辑构建的专业体系;针对岗位集群开设相近专业,依据职业分类逻辑构建的专业体系等。产业学院打破了高职院校以学科和职业分类为基础的专业设置方式,解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遵循的“平面”理念,重构沿“线条”组建专业链或专业群的规则,针对特定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岗位需求,按线性逻辑,突破高职院校原有专业设置的科层壁垒,跨院系、跨专业,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相关专业交叉复合在一起,形成链条化专业结构。同时,得益于产业学院服务对象的专属性,企业与高职院校间信息交流更为顺畅,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灵活性,产业学院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性更高,可以及时随着区域发展方式、产业升级、企业技能人才需要调整。

(三)参与主体的引领特征

企业和院校是产业学院重要的办学主体,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通过企业主体的引领性与院校的行业禀赋来体现。龙头企业具有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等特征,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首先,这些企业发展较为成熟,需求层次也相对更高,渡过了艰难的生存阶段,开始追求也愿意承担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具有和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的可能性。其次,龙头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行业发展水平,能够准确把握行业标准、岗位标准等,具备凝聚产业相关行业、企业的能力,且龙头企业大都有校企合作經历,有利于产业学院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人才。再次,龙头企业的体量大、人才需求有保证,能够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岗位,能够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直接显现,行业禀赋是其必然要求。院校行业禀赋一方面表现为具有深厚行业背景,部分院校初期由各个部委建立与管理,依据行业逻辑办学,具有与生俱来的行业基因和与行业企业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行业特色鲜明,行业、企业为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本身就具备产教融合的优势。此外,高职院校行业禀赋也表现为专业深度对接产业,依托产业办专业。但是,行业禀赋只是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一个必要要求,学院的专业引领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

(四)合作载体的实体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体观认为实体即本体,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经济学视域下的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销售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5]。实体相对于虚拟体而言,客观存在,有形是其显著特征。以往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集团化办学等校企合作基本上属于虚拟组织,更多的是在高职院校原有二级学院的基础上开展,依附于二级学院,缺乏独立性,实质运转不足,相关行业企业的作用也发挥得不充分。产业学院改变了传统的校企合作组织形态,首先,产业学院依据产业链需要,打破原有院系专业设置壁垒,依据产业链上、中、下游关系设置专业结构,独立运转,不依附于原有二级学院,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产教融合也不仅仅停留在契约形式层面,而是作为实体嵌入其中,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松散联结发展到了实体嵌入阶段,产业学院比之前各种产教融合形式都具有更高程度的组织化。其次,区别于传统意义上高职院校与二级学院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产业学院与高职院校更接近于“托管与被托管”的关系。产业学院建立在高职学院或产业园区,普遍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领导队伍由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及少量其他人员组成,对其内部的运行机制、人力资源开发、资源建设、收益分配等有高度的自主权[6]。

三、实践探索中产业学院产业属性的把握

明确产业属性的地位,认识到产业属性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我们抓住产业属性的核心特征,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指导。为促进产业学院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纵向发展方向,实施精准人才培养,探索产业学院向独立法人发展。

(一)坚持纵向发展

产业学院服务对象的特定性与排他性,决定了产业学院属于“纵向一体化”组织设计。经济学上的纵向一体化指企业沿产业链布局,将生产与原料供应、产品销售联合在一起的战略形式,目的是加强企业对全过程的控制,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增加利润。与横向一体化发展相比,纵向一体化重点在于沿产业链布局,将经营领域向深度发展。产业学院的发展重点不是为了吸收更多企业参与办学,实现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张,不是为了解决院校招生困境,更不是为了在同类学院中脱颖而出,成为办学典范。产业学院以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定位,重点在于提升院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的质量,让产业学院成为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服务企业的窗口、区域产业发展的引擎。产业学院纵向一体化发展指坚守服务特定企业的面向,围绕特定产业链,将校企合作各项功能推向更深层次,形成校企共同体。在产业学院中,企业与院校可以通过技术升级与创新,实现知识的创生,在“技术—专业—课程”的互动融合中,后向溯源,深挖产业、企业现有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精确掌握人才培养需求信息;中段深挖,根据技术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内容等,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前向延伸,探索技术的前沿地带,开辟新的跨专业知识领域。通过“纵向一体化”突破校企合作模式中间梗阻,实现将课程建在技术引领上,教学建在生产一线上,促进课程的适应性提升。

(二)实施精准人才培养

首先,聚焦岗位职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链条化专业结构下的产业学院课程设置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专业课程大而全的特征,聚焦于特定产业链相关岗位职业标准,从服务企业需求出发,企业需要什么,课程就提供什么,将来自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升级与创新需求转换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能力、关键技能和综合素质。并按照思维高低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将能力素质追溯为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通过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与排列,形成课程内容。其次,开发多样化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围绕企业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培养学生整体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思维的跨专业交叉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按照项目实施涉及的知识及结合问题导向,开发培养学生进入关键技术升级迭代关键环节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的隐性课程。再次,实施敏捷化教学。打破高职院校课程按“专业基础科—专业课—拓展课”教学的传统顺序,将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将企业技术知识分层次、分程度地导入原有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等模块,直接聚焦具体任务情境,以技术升级或重点任务关键点为线索,设计组织课程内容。通过一线技术知识的多轮次导入,促进课程内容的多轮迭代,提升教学的敏捷性,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聚焦和精准。最后,教学过程企业化。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办学,赋予学生企业员工身份,学生直接去特定企业开展实践教学、顶岗实践等,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教学情境与生产情境的同质。

(三)探索独立法人身份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9号)首次提出允许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探索。之后的多个政策文件中都有涉及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设。可见,混合所有制办学是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发展方向。作为产教融合新的组织形态,职业教育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建立是基于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是国有体制和市场体制相融合的结果,即使有政府的引导,但也并非是完全的行政命令,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其不可忽略的特征。作为高级形态的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高度契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促进职业教育办学體制机制的多元创新,激发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服务产业的明确化、服务功能的综合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出资主体混合化,特别是作为实体组织,法人化是其主要特征,未来的产业学院必将向独立法人转变。对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而言,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其运行的基础性问题[7],也是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石。一方面,独立法人身份能让产业学院以其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用作为投资者承担产业学院的无限连带责任,更利于企业规避风险,提升创建产业学院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独立法人地位能让产业学院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是实现办学自治的前提,有利于在办学中提升企业的主体作用。

四、结束语

产业学院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元办学转变的实践,是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表现,是职业教育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转变的探索,以期通过“小切口”推动职业教育的“大改革”,是建设职业教育“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经验累积。产业属性虽然是产业学院区别于其他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的特有属性,但产业学院首先是职业教育的产业学院,是一个教育组织,立德树人是其主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技并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是其最终目标。推行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无法独立完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致使学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次要原因在于,行业企业对稳定人才队伍的需求与人才流动间的矛盾,希望能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稳定的人才储备;诱发因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结构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虽然职业教育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合力催生了产业学院,但教育自身需求才是产业学院产生的根本动因,教育属性才是产业学院的根本属性。只有在遵从产业学院教育属性的基础上解剖其产业特有属性才更具有合理性,只有遵从学校立德树人的本质,产业学院才能发挥出其应有功能。

參 考 文 献

[1]杨显贵,张昌民,刘绍平.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服务面向定位的探索——长江大学服务区域和行业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4-56.

[2]任金秀,周红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J].职教论坛,2021(4):51-56.

[3]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联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4]欧阳育良,林仕彬.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和体系设计[J].职教论坛,2021(4):39-43.

[5]刘晓欣,宋立义,梁志杰.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及关系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研究,2016(7):22-28.

[6]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10):105-108.

[7]张艳芳.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历史缘起、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40-44.

Research on Industrial Attributes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ng Tianmiao, Chen Yong

Abstract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ollowing school-in-factory, order tr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dustrial attribute is the characteristic attribute of industrial college, which affect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attribute, the level of technical attribute and the category of service attribute.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industry attribute is the exclusive feature of service object, the chain feature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the leading feature of participating subject and the entity feature of cooperation carrier. I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 should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vertical development, implement accurate training and explore the identity of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college; industrial property

Author  Gong Tianmiao, lecturer of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410124); Chen Yong, professor and president of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职业教育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