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6-06 17:52赵鸣明顾佳丽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肥胖率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赵鸣明 顾佳丽

(1.南京理工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0;2.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由此可见,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提升,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担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中发现: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幼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男生超重及肥胖率占比为24.20%,女生超重及肥胖率占比为14.60%。2018年全国各地青少年整体近视率平均值为53.60%,2020年由于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数学校采用了线上教学模式,青少年的近视防控问题严峻,教育部对9个省份的学生调查显示,学生近视率比2019年上升了11.70%,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上升了15.20%,初中生近视率上升了8.20%,高中生近视率上升了3.80%。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行为的比例占35%。青少年对待心理问题时,会有回避、害怕的心理,并且缺乏正确的认识态度,他们往往会把心理问题与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先进的设备设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现状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是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下将通过搜集的数据从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现状方面进行探讨。

1.1 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

1.1.1 青少年体质状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制定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激励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策略,这不仅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更是国家学生基本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南京外国语学校对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显示:有95.70%的学生合格,优秀率占比9.29%,不及格率为4.30%(见表1)。在身体形态方面(见表2),男生有62.25%BMI显示正常,18.54%的学生显示超重,0.99%的学生偏瘦;女生有80.54%BMI正常,11.41%超重,1.01%偏瘦,7.04%肥胖。结合样本数据可知,青少年体质状况良好,但对于自己的身体形态还未得到重视,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从而达到体质健康的高质量高水平。

表1 初二年级体测等级统计

表2 BMI测试等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趋严重。有专家说,21世纪肥胖将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六至十七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0%,肥胖率为6.40%,与2002年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4.50%,肥胖率2.10%相比,明显呈递增趋势。在近50年中,青少年肥胖率在以每10年5%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快速递增,相关专家团队研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1.1.2 青少年近视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高达6亿,接近中国人口数量总数量的二分之一。其中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占比70%以上,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最新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调查了6.92万幼儿和104.8万中小学学生,数据显示,初中学生近视率为71.60%,高中学生近视率高达81%。可以看出,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也越来越高,视力5.0学生已经成为了稀有群体,摘掉眼镜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遥不可及的梦想。

1.1.3 体育锻炼时间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对南京市中小学4162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见表3)。结果显示:小学每周上体育课次数较多,初中参加大课间活动、每周课外活动次数比率最多。三个学段在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多为30-60分钟,有42.42%每周体育课上课次数为3次,81.09%每天都会参加大课间活动,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3的有23.19%,但仅有13.96%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超过一个小时,具体情况见如下表。近日,我国出台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为学校、家庭等提供一套完整的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表3 中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现状不同性别学段间比较

1.2 青少年心理素质现状

1.2.1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据报道,在合肥市抽取了6所初高中学校,并随机抽取了2010名学生,通过“网络成瘾测验(Intemet Addiction Test)”工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学生可能有网络成瘾发生率为3.50%,男性(5.90%)高于女性(0.80%),高中生(5.10%)高于初中生(1.90%),另外,在疫情期间,青少年长时间居家隔离,有学者通过网络平台招募研究对象,使用网络成瘾测验(IAT),比较在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网络使用状况,IA总检出率为6.2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对学生的监管是否有效等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1.2.2 青少年心理情绪

2020年2月6-8日采用问卷星调查对396名8—18岁在校学生进行焦虑、抑郁情况评估,利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分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青少年居家隔离,NCP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青少年焦虑情绪中,396例学生SCARED得分为16.44±12.30,SCARED得分超过25分者为87例,占比22%,少于25分者为309例,占比78%;且女生易出现焦虑情绪,同时,DSRS量表平均得分为7.35±5.10分,DSRS超过15分,即存在明显抑郁症状者为41例,占比10.40%,DSRSC小于15分者为355例,占比89.60%,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对疫情防控、社会稳定、学业考试等诸多的担忧,长时间的焦虑、持续的压力等都会导致青少年的抑郁。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对居家隔离学生情绪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有情绪化表现。

1.2.3 青少年自卑现状

自卑感是指与他人进行对比,由于轻视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阶段开始,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依赖父母,从而产生一定的自卑感,所以童年的经历对于自卑感的产生具有关键性作用。2019年,闫瑾结合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作用机理,运用《自卑感量表》,从自敬、社交、学业、外表、体能五个因子展开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自卑感在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背景、父母职位、父亲文化水平、家庭位置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青少年自卑感在性别、年级、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成绩出现了显著差异。可以看出,目前家庭背景对于青少年的自卑感产生较大影响。

1.2.4 青少年现有压力现状

2020年,葛颖选取了南通市五所初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SSMSS)测量工具(采用Likert式5点记分法,即0为没有发生或没有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中度影响,3为重度影响,4为极重度影响)进行数据分析,由表4可见,共调查了936个样本,应激源分为总压力、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以及自我身心压力。

表4 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压力差异性检验对比分析来看,总压力的平均值为21.41,学习压力的平均值是为8.30,同学朋友压力平均值为6.40以及自我身心压力平均值为6.71,且高中生与初中生压力平均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

表5 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M±SD)

从男生和女生性别的压力差异性检验对比分析来看,随着时间的增长,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都呈增长趋势,并且女生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男生(见表6),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的敏感时期,也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压力也在逐渐增大,适当的压力也会带来更大的动力,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才能有效预防控制压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表6 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M±SD)

2 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少年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重头戏,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促成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就现状而言,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面临以下问题。

2.1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

2.1.1 我国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迅速增长,且存在低龄化

目前,由于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量大幅减少,导致青少年营养摄入量过多,体重加大。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在逐渐增长,肥胖不但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对于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也会造成影响。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青少年肥胖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其次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于世界第一,且存在低龄化问题。在幼儿园、小学阶段便已有不少孩子带上了眼镜,在初高中学校,近视的更为普遍。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可谓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幼儿抓起,并且坚持不懈,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努力。

2.1.2 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体育投入不足,运动场、体育设备设施不达标;体育课时常被挤占挪用,体育课时不足;缺乏体育专业师资,体育教师兼职较多,缺乏专业知识,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效果不理想;体育课教学不规范,体育课处于“放羊”状态,内容单调无趣,体育课效果较差;学校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流于形式,不能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缺乏高度重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无法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南京市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进行问卷调查中,显示仅有13.96%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天数超过一个小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长此以往,学生身体素质堪忧,以后的健康工作、幸福生活也就缺乏坚实的保障。

2.2 青少年心理素质问题

2.2.1 青少年网络成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利用网络便可便知一切,但对于青少年来讲,却存在了健康隐患。近年来,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沉迷于网络,据统计,我国网瘾青少年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0%,13-17岁为“重灾区”。在合肥市抽取了6所初高中学校,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学生可能有网络成瘾发生率为3.50%,男性为5.90%,高中生达到了5.10%,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青少年的网瘾较大,国家有必要对中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因为过度的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易迷失自我,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会转向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生活,走向个人世界,从而形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2.2 压力所带来的情绪障碍和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

据一项对22个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为10.18~15.16%。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并且还会导致青少年情绪问题,情绪障碍会对儿童成长构成严重危害,长时间还会形成负面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其次分别为抑郁、强迫和恐怖。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5400万,其中出现焦虑、遭受虐待和忽视的比率极高,有些儿童青少年跟随着在外打工的父母,但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指导管教,并且缺乏沟通交流,从而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无法意识到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大大出现了青少年自卑现象,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自卑心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如今,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和人际关系时,易于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形成压力。从葛颖的数据调查中显示,青少年的总压力的平均值为21.41,属于中等偏下,青少年的压力状况良好,但是高中生的压力值均大于初中生的压力值,且女生学业压力大于男生。高三处于升学状态,正处于敏感阶段的青少年会发生更多的心理变化,在学业负担急剧加重的情况下,无疑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与青少年选择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大多青少年都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以娱乐、休闲的形式;但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也有出现,例如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等行为。我们在进行青少年疏导心理压力的过程中,要时刻重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倡导,引领正确的方向,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

3 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协同发展路径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心理素质的发展不能代替身体素质的发展,而身体素质的发展能够间接提高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一个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本保障,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才能保证青少年全面综合发展。

3.1 多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竞赛,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活动可以让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联系更加紧密,经常参加学校体育运动可以拥有愉悦的心情,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减少距离感,从而增进了同学们的情感,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改善人际关系,这对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体育活动对保持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极为重要,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放松自我,调解情绪,缓解学习中的焦虑和紧张感,并且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3.2 将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将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一体化,学校体育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其中,拥有坚强的意志是青少年拥有健康心理的关键。体育运动在于需要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敢于挑战困难,例如,中国女排的胜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世界排球比赛中,她们凭借着持之以恒、契而不舍的精神,曾五次蝉联世界冠军,她们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给予了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体育项目能够磨练青少年的坚强意志,且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将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3 运用当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体育教学,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如今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高端技术对于青少年进行辅助训练和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2018年,16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力促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林积灿提议,“加强青少年喜爱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运动健身需求”。体育可以提供“强国一代”所喜爱的“新奇的场面、激烈的竞争、游戏”这些元素。姚明曾表示,体育本是游戏,引导兴趣是基础,但也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水平,为青少年提供和制定小篮球的器材设备,让青少年从兴趣出发,从而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验到新鲜感与趣味性。

3.4 开设青少年身心健康课程、科研交流活动

学校应该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并且结合实践活动,开展身心健康教育,除了通过开设对学生日常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外,还应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科研交流,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及配合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工作,从而探讨每一位同学在身心健康教育中的不同需求和存在问题,让每一位青少年都得到“一对一”的治疗与解决方案,学校也可以开展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课程的学术交流会,教师也能获得更多的身心健康教育的知识,汲取更先进、更全面的解决方法。

3.5 大力宣传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协同发展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借助快捷信息进行传播,努力做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此外身心健康教育不能够只停留在教室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例如借助“校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学校也可建立心理协会,组织开展绘画、朗诵、校园等“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教育的成效。

3.6 加强对家庭、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如果社会、家庭、个人对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认识都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只有学校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就目前情况看,有很多家长格外看重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周末家长为孩子报满了补习班、辅导班,孩子也只能不情愿的上课去,没有休闲娱乐时间,对孩子脸上疲惫的眼神,家长也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也缺乏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视,因此,只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正确的“接轨”模式,才能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协同发展,才会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猜你喜欢
肥胖率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锻炼
新发现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