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赛”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06-06 17:52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课外竞赛

倪 莉 孙 园

(1.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2020年10月15日,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着眼于教会、勤练、常赛,构建“教、练、赛”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教学、练习及竞赛三者间的协调合作。

1 高职体育课程现状

笔者对江苏省南京、徐州、无锡、镇江四地的50所高职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工作中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高职高专院校)》标准规定,高职高专院校至少开设3个学期的体育必修课,总课时数108学时,开设选项课10门以上为合格;开设选项课13门以上、选修课6门以上为优秀。在调查的50所高职院校中88%的学校体育教学总学时为达到或超过108学时,12%的学校低于108学时。90%的学校开设体育课满3个学期,仅10%的学校开设体育课为2个学期。经统计,开选项课达13门以上的学校共有25所,达到半数,但这25所学校里开设选修课达6门及以上的仅有8所,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这些选项课开设情况不错的学校其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也并不乐观。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像比较传统的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武术等项目在所有的学校都有开设;像新兴的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射艺、花样跳绳、轮滑、慢垒等项目仅有少数几所学校开设,这说明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多数学校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没能紧贴学生的需求。课外体育活动是既定教学任务的延伸和发展,亦是高职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调查中可知,84%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其开展形式多样,几乎调查的高职院校都是以体育社团、俱乐部及运动队为主要组织形式;72%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有考核激励机制。由此可知,课外体育锻炼的人群多集中在体育爱好者和体育骨干中,除此之外的同学没能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激励机制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指导教师方面,98%的学校课外活动都有指导教师,其中以本校体育教师为主,体育骨干为辅,少部分来自外聘教师和专业教练。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高职院校校内体育竞赛多在系部之间进行,且几乎所有的竞赛是由体育部和团委共同组织,48%的学校每学期组织频次在4以上,34%的学校每学期仅组织1次竞赛,参与校内常规竞赛的学生几乎是来自各系部或二级学院的体育骨干和体育爱好者。由此可以看出,校内常规竞赛组织频次偏低,参与学生数量较少,无法实现全员参与比赛,绝大多数同学参与不到竞赛中去。这也意味着无法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技战术水平。

2 “教、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构建要义

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要发挥的作用高度概括为“四位一体”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是要教会。体育课的内容包含体育理论及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等,体育理论及健康知识即体育价值观、科学体育锻炼、运动损伤及预防、体育文化等;基本运动技能即走、跑、跳、投能力及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协调性,这是个人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运动技能,也是学习其他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学会了专项运动技能,学生才能够真正参与到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进而通过参加竞赛达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

二是要勤练。王登峰司长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体育课和语、数、外课是一样的,体育课要教会健康知识、教会基本运动技能还要教会专项运动技能,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必然还要有课后的练习。”因此,教师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练习之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业余体育训练,让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熟知课堂上学到的健康知识、熟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

三是常赛。在很多人的认识中,体育竞赛的参与者、组织者是少数体育骨干和体育爱好者,而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把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竞赛不应只是班里体育好的学生的事,也不只是学校里体育骨干的事,而是这个学校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参与的一件事。体育最重要的育人价值必须通过体育竞赛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校体育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功能也只有通过体育竞赛才能够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勤练和常赛,即在教会的基础上,要通过勤练来巩固提高技能水平;在技能熟练的基础上,要通过面向人人的竞赛来实现四位一体的总目标。

3 “教、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构建

“教、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是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体系及竞赛体系等四个方面着手,结合发展性评价理论逐步总结出来行之有效、效果良好的课程模式。

3.1 构建“教、练、赛”一体化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目的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觉锻炼习惯;提升职业专门性身体能力,为未来更好地应职应岗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正确把握是实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是对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构建、竞赛体系设立的重要导向。“教、练、赛”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可以分解为“教”“练”及“赛”的目标下的具体目标(如图1),通过“教、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总目标。

图1 “教、练、赛”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模式

3.2 构建“教、练、赛”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如图2所示,“教、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设置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大众体育项目为主线,选择以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构建以体育教学为核心,结合课外体育活动、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体育活动形式的课程结构;不断增加调整项目设置,以满足学生兴趣,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过程来实现课程目标。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练来实现课程目标。总之,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图2 “教、练、赛”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3.3 构建“教、练、赛”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质量观念,突出和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水平,不断规范教学管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它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及发展方向,能调节、控制体育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高校体育课程包括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多形式的体育内容,只有把多形式的考核指标纳入到考核中,才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学生体育成绩应进行综合评价,单一的以技能测试与身体素质测试作为体育课程成绩无法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如图3所示,“教、练、赛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评价基础上,将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成绩评定,既考虑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情况又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将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状况、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行为表现、体育态度等相关指标按一定权重综合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快其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图3 “教、练、赛”一体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3.4 构建“教、练、赛”一体化的竞赛体系

体育竞赛既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属性,又是其突出特点之一。学校体育竞赛是对体育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有竞赛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挑战,才有观众观看体育竞赛,学生才会从体育运动中获得一份成就感。通过建立完善的竞赛体系(见图4),可以由之前的每堂课从头到尾灌输动作,转变为“少数人赛,多数人看”的体育竞赛,再到人人参与、奋勇争先的局面,进而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得到极大提升,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巩固加强,在享受体育快乐的同时也锤炼了意志品质。通过竞赛体系,可以宣传体育运动,吸引和鼓舞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推动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可以检查教学和训练工作质量,增加学生运动体验,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抗压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学校体育竞赛的规范、激励、心理锻炼及凝聚作用。

图4 “教、练、赛”一体化的竞赛体系

4 “教、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4.1 优选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选择一个运动项目且不得重复选择已学过,很难看出哪些项目适合学生、无法将项目功能与学生发展需求对接。在“教、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下,第一学期为基础课,主要使学生明确高职体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为后续选课奠定基础;在第二、三、四学期学生可选择1-2个运动项目作为选项课,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将其合理分为三个学习水平段,三个水平段在重点内容、难度上呈递进关系,每个水平段要求逐步提高,前一水平段为后一段的学习基础,每个水平段内容不仅自成体系,而且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基本技、战术体系。同时,体育教学方法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合理选择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根据专项特点、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我们创新了如“目标分解法”“量化分解法”“小老师法”等教学方法。

4.2 注重“教”“练”衔接,改进考核方式

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需要在课外补充或强化练习,做到“教”与“练”的有效衔接,也使二者聚焦于学生未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的目标更好地实现。27号文件明确规定:“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在“教、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下,要想掌握课堂上所学的技能,就离不开课后的勤练,就像其他课程布置课后作业一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加以勤练,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借助运动软件,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如何才能保证体育课后作业的完成效果?我们修订了课程标准,制定相应考核制度,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突出评价过程,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制定学生体育学习档案,每月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及时作出相关诊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有针对性地调整阶段目标,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其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积极发挥体育社团中体育骨干的引导作用,使课外锻炼成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运动技术。

4.3 建立“常赛”机制,实现“四位一体”

学、练的效果终究需要通过“赛”来检验,在此“赛”既指课内的教学比赛,也包括课外的各级各类竞赛,学生按技能水平的高低参加不同的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正在融入到竞赛中去。以排球教学比赛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每次课的内容安排不同的比赛,在基本技术学习阶段,组织自垫球比赛、单人对墙垫球比赛、对垫球比赛及发球比赛等;经过初级技术学习后,组织自传自垫球比赛、自传球比赛及固定高度、远度的传球比赛、扣球比赛等;接下来的学习阶段以完整的排球比赛为主,以单项技术比赛为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竞赛规程、规则,组织起人人都能参与的教学比赛。只有学生掌握了运动技能,了解运动规则,体验了运动乐趣,才能主动参与到适合自己的竞赛中去;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才能够实现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通过“赛”能有效达成这一目标,究其原因,“赛”能够通过相似群体的比较了解自身水平,促进运动技能进一步精进。在“教、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中设置“赛”的因素有助于增进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习内容转化为运动技能。总之,要摒弃体育竞赛是少数人的运动这种观念,认识到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体育竞赛,学校体育最重要的育人价值就无法实现。

5 结语

“教”是教授相关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获取运动知识、技能的基本方法;“练”是学生对运动知识、技能的的熟练程度进行练习,是让学生对运动知识、技能的形成记忆和动作自动化的主要途径;“赛”是最终检验,在学生充分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的前提下,对其运动知识、技能进行实战化检验的手段。通过“教、练、赛”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供其运动技能水平,强化其参赛积极性,进而自然而然地全情投入到体育学习、锻炼中去。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课外竞赛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研究可视化分析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3)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改革策略的探索与分析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