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原则与路径

2022-06-08 12:06施利娟
体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思政元素体育教学

施利娟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其思想铸魂育人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意义重大。本文以乒乓球项目为例,梳理了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一是关注学段特点,开发乒乓校本课程;二是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学路径;三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四是着力课堂“互动反馈”,增强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乒乓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5-0052-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大中小学的各科目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下简称“思政元素”),发挥其思想铸魂育人功能,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体育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独特功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大有可为,且极具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思想文化融合的特点更为突出,多元文化交融更为激烈。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重要和关键。体育教学以其学科特色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人格教育及培养意义更为深远。

(一)有利于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

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育理念日益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即要在各个学科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德才兼备、能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德育的培养,即君子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把“德”放在首位。可见,以德为先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贯彻和践行这个理念,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所以,教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责无旁贷。

(二)有利于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决定了教育的本体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五育并举”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强调要通过“德、智、体、美、劳”来夯实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落实“五育并举”的主阵地,关键是找到切入点,如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就需要收集与梳理不同体育项目的鲜活素材,提炼与挖掘其“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设计中,润物细无声地落实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定是自然的、适切的,不是到了某个教学节点,象征性地“拔个高”“戴个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优化教学设计、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需要体育教师系统设计教学计划,用心考量每个教学活动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比赛和游戏,可以培养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心引导、耐心教诲,就一定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原则

中小学体育教学思政建设要求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因此需遵循系统性、阶段性、差异性、情感启发性等原则,以保证融入“思政元素”提高体育综合育人效果。

(一)系统性原则

“思政元素”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教育引导的渐变过程。换言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既定目标,要系统安排、长期熏陶、慢慢融入,才能收到实效。为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需要系统规划与设计。那么,如何将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在哪些教学内容中体现?找好“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将教材自身的特点与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拼搏创新意识、良好心理素质和顽强意志品质有机结合起来,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点点滴滴入眼、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既增强学生体质、又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

(二)阶段性原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要落实这些要求,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楷模,以相关课程内容为载体,关注学段特点,增强“思政元素”的针对性、灵活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各项体育活动之中,落实“以体育人”的课程理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差异性原则

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立足学生本身,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漫无目的、没有根据地开展思政教育,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融入“思政元素”,深刻把握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且能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效。

(四)情感启发性原则

中小学体育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能靠强制灌输,更多地要靠情感熏陶和启发引导,注意发挥情感效应。只有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学习和锻炼中接受知识,感悟道理,获得启迪。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通过心理交流来培养师生感情,进而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以乒乓球项目为例

中小学体育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需要依据学生学段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发掘、整合和运用。中小学体育教学本身所能够体现和衍生的思政教育资源,要将体育品德、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素有机融入课程之内,实现体育与思政的协同育人目的。

(一)关注学段特点,开发乒乓球特色课程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着力开发乒乓球特色课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校本体育课程中。如上海市杨浦区世界小学结合小学学段的年龄特点,以乒乓特色课程开发为抓手,在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关爱中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在运动中传承分享;以杨浦区的“区域乒乓联盟”为依托创编“特色课程”,在学习中弘扬乒乓精神;以高校支援为依凭创立“体育社团”,在集体活动中多元发展;以机制活化为依据创评“心芽少年”,在示范中树立榜样。

(二)挖掘乒乓球课程“思政元素”,設计思政教学路径

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乒乓球项目的地位极为特殊,有着辉煌的竞技成绩、庞大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数感动和荣耀。体育课是学生获取相关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主干道”,也是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主阵地”。在乒乓球教学中,教师怎样梳理乒乓球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何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全过程,需要从课程文本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改进等方面来精心策划、统筹思考,才能发挥“主干道”“主阵地”的作用(图1)。

(三)丰富乒乓球教学方式方法,拓宽思政教学时空

乒乓球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能生搬硬套,需要考虑学情和地域文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练兴趣,引导学生在感受“国乒荣耀”中增强“四个自信”。例如笔者曾带领上海市黄浦区师专附小五年级学生参观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并在馆内执教了“小球转动大球——乒乓球成为国球的前世今生”一课,学生在体验式、分享式、互动式的体育课堂中感受“国球”背后蕴藏着的“国乒精神”,也使学生明白了乒乓球运动既弘扬了国威,也为我国经济、政治特别是外交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乒乓外交”“乒乓外贸”就是生动例证。这种从校园到乒博馆到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教学模式,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该课还获得了2021年上海市“红色一课”馆校合作优秀课例展评一等奖。

(四)着力乒乓球课堂教学“互动反馈”,增强思政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通过情感交流、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等进行交互与反馈。如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及时肯定或指明错误,引导学生表达观点,给予学生自主权,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并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智能评价,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传递国乒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探索乒乓球“鹰眼”落点系统的运用,通过后台大数据统计进行人机互动、实时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观知晓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上台率和落点的分布,这个系统助力教师及时、精准进行“互动反馈”,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高科技手段的融入促使教师与学生高效互动交流,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找准目标、积极向上、奋勇向前,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学生乐于挑战、勤奋坚韧、勇敢自信、合作共进等良好品质。

猜你喜欢
乒乓球教学思政元素体育教学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领会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球与多球训练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