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发现”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2022-06-09 22:24杨晓翔吴智勇柳宏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初中

杨晓翔 吴智勇 柳宏明

摘要:“数学发现”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实验、归纳、猜想、验证等,经历数学的发现、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针对江苏省“数学发现”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表明:师生对开展“数学发现”必要性的认识和兴趣都很高,认为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数学方法等可以利于“数学发现”,而对数学思想、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度较低。教师认同探究法和实验法利于“数学发现”,物质层面的教学环境对“数学发现”有较大影响;而学生认同练习法、演示法和讲授法适合“数学发现”,认为精神层面的教学环境对“数学发现”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科学设计学习检测,明确“数学发现”价值;培养教师数学素养,提升“数学发现”能力;严控讲授作业时间,丰富“数学发现”时空。

关键词:数学发现;初中;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B-0058-05

一、问题提出

“数学发现”的定义一般分两类:一类指“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本体论)[1];另一类指“探讨各种数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和联系,并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从个别中探求一般,从而得出关于数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原则”(数学方法论)[2]。笔者认为,“数学发现”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实验、归纳、猜想、验证等,经历数学的发现、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发现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同时,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理性品格与科学精神。

目前,虽然有关“数学发现”的研究不少,但缺少对初中学段“数学发现”影响因素的整体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来研究影响初中生“数学发现”的因素,主观因素包含必要性认识与兴趣等动机,客观因素包含利于“数学发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初中学段“数学发现”实施的整体现状,二是“数学发现”的作用与意义,三是“数学发现”评价显著相关性的数据支撑。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发现”的实施现状,笔者于2021年3月至11月对江苏省各个地区不同类别的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寻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含教师和学生,分别随机抽样了江苏省各个地区、不同类别初中的部分数学教师和学生。共回收有效样本6063份,其中教师865份,占14.3%;学生5198份,占85.7%。此次问卷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查工具和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利用“问卷星”平台,通过网络在江苏省范围内广泛调查。

教师问卷共16题,侧重于了解教师对“数学发现”的主观认识,所处的环境、基本教学思想与行为等客观因素对“数学发现”的影响。学生问卷共17题,侧重了解学生对“数学发现”的主观认识,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数学教学等因素对“数学发现”的影响,并对比教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发现”实施的客观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主观因素影响分析

1.“数学发现”的必要性认识

对“数学发现”的高度理解与认同能引导教师认真实施“数学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内驱力,是影响“数学发现”的重要主观因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发现”是否必要的认识是本次师生调查的重点,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96.9%的师生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主动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发现”,但其中近1/3的师生觉得抽不出时间,认为影响“数学发现”的最大因素是时间。认为有必要的教师占总数的99.5%,其中认为有必要但没有时间的占43.7%,接近一半认为没有时间进行“数学发现”。认为有必要的占学生总数的96.4%,比教师略低,其中认为有必要但没有时间的只占27.9%,比教师低很多。师生在“数学发现”的必要性认识上存在着差异,说明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受过高等教育,教育理念更先进,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更深刻,对实施“数学发现”的必要性认识更理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关于“数学发现”必要性认识与其任教班级数、平均周课时数相关性显著,时间与精力成为影响教师“数学发现”必要性认识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关于“数学发现”必要性认识与其所在年级、完成数学作业时间相关性显著,年级越高,作业越多,学生认为“数学发现”的必要性就越低。由此可见,尽管学生主观上认为时间对必要性影响不大,但是客观上,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还是成为其必要性认识的决定性因素。师生共同认为影响“数学发现”必要性最显著的因素是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发现”的必要性在下降。结合座谈了解的信息,越接近中考,升学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越没有时间进行“数学发现”,因此,师生对其必要性的认识都明显降低。

2.“数学发现”的兴趣

从表2中可以发现,师生对“数学发现”感兴趣的占87.7%,但是,学生对“数学发现”感兴趣的占89.6%,而教师只有76.6%。与必要性认识相反,学生对“数学发现”的兴趣比教师更强烈,学生更愿意进行“数学发现”的双边活动,结合师生座谈发现,可能是评价的侧重点、实施“数学发现”需要更高的要求等因素影响了教师的兴趣。

进一步分析发现,师生关于“数学发现”的兴趣与所在年级、学校类型和学校所在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师生组别、性别、对“数学发现”的必要性认识等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频率分布一致,学生对“数学发现”比教师更有兴趣。师生中男性比女性对“数学发现”更感兴趣。师生关于“数学发现”的兴趣与必要性认识并不一致,教师更理性,学生更感性。

(二)客观因素影响分析

1.利于“数学发现”的教学内容

为调查全省初中数学教学中利于“数学发现”的教学内容,既从师生主观认识视角出发,也从教学的实际客观视角出发,问卷选择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基本事实)、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其他等常见内容,以便了解教学内容对“数学发现”的影响,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发现,师生一致认为最有利于“数学发现”、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数学方法和数学公式,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基本事实)的认同度处于正常水平,而对数学思想、数学的意义与价值等认同度较低,并且学生相对教师更低。数学思想、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数学的本质,而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数学的意义与价值的教学远远不够,致使学生了解不多、感悟不深,因此,学生的认同度也较低。

2.利于“数学发现”的教学方法

任何精心选择与编排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从上述利于“数学发现”的教学内容分析也可以看出,师生对于数学思想、数学的意义与价值的认可度较低,也可能存在着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调查问卷采用了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结合初中数学的特点,选择了常见的教学方法,以便了解教学方法对“数学发现”的影响。具体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发现,数学教师认为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探索的探究法和实验法更有利于“数学发现”,而学生却认为利于实施的练习法、演示法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更适合“数学发现”。结合师生座谈发现,问题情境、研究主题、实验操作等设计与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积极推进实验法、探究法的实施,使之获得更多学生的理解与认可。

3.利于“数学发现”的教学环境

教育环境通常是指确保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诸条件的综合,它既影响着教师的教,也影响着学生的学。结合初中数学的特点,选择了常见的教学环境,以便了解教学环境对“数学发现”的影响。具体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发现,师生关于教学环境对“数学发现”影响的观点不太一致。教师认为精神层面的教学环境对“数学发现”有较大影响,但物质层面的教学环境如班级规模影响更大。而学生普遍认为精神层面的教学环境如班级文化、教学情境和教师的鼓励更为重要。结合师生所处的环境还发现,地级市以上与乡镇学校的师生对“数学发现”的必要性认识相对较高,而县城学校的师生反而低些。

4.“数学发现”的作用

目前,江苏省不少初中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数学发现”,初中数学教学也正在稍稍发生改变,但是,这种尝试在实践后到底有哪些促进作用?结合座谈,调查问卷择选了下列选项(见表6)。

从表6中可以发现,经历数学的发现、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學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数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研究数学,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非常直接、明显的作用得到师生一致较高的认可。而帮助学生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这些间接、难以达成的作用,还有待引起师生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师生对“数学发现”的兴趣以及必要性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并不理想。师生的理念差异、讲授与作业的时间、学生所在年级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以及与师生座谈,提出下列建议。

(一)科学设计学习检测,明确“数学发现”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技巧方法、轻价值思想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淡化引入,直接讲授,设计大量练习,数学学习高耗低效。根本改变现状,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倒逼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实施“数学发现”。不断优化数学检测方式和内容,增加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表现等的考核,采用数学学习小报告、小发现、小论文等丰富评价形式,侧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研究方法与能力,关注学生数学意志和科学精神等高阶品质的考查,使师生明确“数学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二)培养教师数学素养,提升“数学发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进一步强调学生“四基”的获得与发展,课程内容不仅要强化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更要追求数学思想、文化与科学价值的渗透。在初中实施“数学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然而,初中生认为能够促进“数学发现”的讲授法占70.64%,练习法占76.72%,演示法占72.93%,都高于实验法和探究法所占比例。教师的教学方法制约着“数学发现”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材,挖掘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创造积极的学习文化,不断尝试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实验法、探究法,科学设计问题,努力使教学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放手让学生进行“数学发现”,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严控讲授作业时间,丰富“数学发现”时空

根据笔者观察,近年来初中数学的课时在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却是教师感到课时越来越紧。究其原因,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严重滞后,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教学内容,拔高教学难度,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前置,导致知识点讲不完、讲不清,学生的能力跟不上,学生两极分化过早,学生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无时间进行“数学发现”。前期的调查还发现,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耗时在半小时以内的只占21.5%,1小时以上占27.0%。作业量过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致使不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就是解题的错误理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双减”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严禁“满堂灌”“题海战术”,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学生作业时间,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时空,使学生有时间自主开展基本数学活动,提供学生获取相关经验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四能”“三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林夏水.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9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让数学发现真正发生的教学路径实践研究”(E-c/2020/31)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3-03

作者简介:杨晓翔,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数学教学;吴智勇,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数学教学;柳宏明,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数据处理与分析。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初中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