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 深层赏析

2022-06-16 05:25李锦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策略探索音乐欣赏

李锦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利用多种设计手段,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让聆听、思考、交流、演绎、展示等多种学习建立融合点,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认知的顺利构建。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教师需要有优化意识,推出更多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音乐欣赏环节,在主动思考、广泛互动、多重展示过程中建立欣赏认知。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多元融合  策略探索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福清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动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     课中的实践与研究”(立项批准号:FQ2020GH11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6-0157-03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习力、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一味讲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之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重视以学生为本,教法上提倡以多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音乐课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静”下来聆听,還要让课堂“动”起来,真正关注到学生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音乐的美,在多重融合过程中形成欣赏认知。

一、创设聆听情境,探索欣赏融合起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通过听觉体验来感受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基础[1]。小学音乐欣赏课堂应充分利用音乐的弥漫性特点,立足于聆听,让学生反复刺激感官,从多次聆听乐曲中听辨出乐器、力度、节奏,感知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让音乐弥漫在学生的耳边,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聆听学习,能够促进欣赏思维的启动,形成更多欣赏融合点。

1.精选聆听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学生在进入聆听环节后,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在接收、梳理、归结、内化中完成欣赏认知构建。聆听音乐不是单纯用耳朵听,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对音乐作品丰富内涵、音乐要素、作者情感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建立完整的聆听欣赏认知。如:人教版三年级欣赏《晨曲》中,在聆听第一乐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安静聆听,然后让学生把听到的旋律哼唱出来,接着教师再次伴随着音乐在希沃软件上画出乐曲旋律线,最后让学生也随着旋律线边画边哼唱。像这样通过不同方式的有效聆听,建立课堂聆听氛围,给人不同的音乐画面感,从而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音调与力度变化。在欣赏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聆听体验,对乐曲内容、情感、旋律、节奏等特点做逐一说明,学生有聆听经历,很快就有信息回馈,主动介绍自己的聆听体会。有学生说,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教师组织学生做音乐聆听学习,在多点对接中完成音乐欣赏认知构建,其设计组织效果显著。

2.建立欣赏对接

学生视听感官比较敏感,教师对此需要有一定把握,在音乐欣赏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展示,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提示,以提升学生欣赏水平。聆听是欣赏手段和方式,思考是欣赏的途径,如何展开融合对接,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音乐欣赏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推出聆听欣赏方式,可以快速调动学生音乐思维,在感官配合下展开思考和对接,对多种音乐元素做综合处理,形成完整的音乐欣赏认知。如:人教版二年级欣赏《士兵进行曲》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第二乐段旋律音域变低,理解保持音记号的内涵,我们可以采用滚小球的方式进行师生或者生生合作,让学生感受乐谱中旋律变化规律,透过思维对接进行情绪对比,在深度感知中内化欣赏认知。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学习行动,结合直观情境做欣赏调度,逐渐理清音乐要素,在理性思考中建立欣赏体验。学生对音乐要素比较敏感,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做具体组织,这样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设计效果。

二、组织合作活动,强化欣赏融合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做辅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够形成丰富教学起点。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不同教学环节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师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学生对声势、律动、演绎、竞赛等音乐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将音乐活动与音乐欣赏对接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直接学习的机会[2]。

1.推出律动活动

学生对声势律动音乐活动最为熟悉,教师借助这些活动组织学生做欣赏对接,让学生在广泛合作中建立欣赏认知。音乐欣赏概念比较抽象,而声势律动更为直观,教师要将二者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体验。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管弦乐合奏曲《森林与小鸟》一课中,A乐段是3拍子的节奏,乐曲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律动的方式感受乐曲的节拍,然后再次聆听,进行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随着音乐第一拍双手击掌,第二拍、第三拍与同桌相对击掌),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该乐段欢快活泼的情绪。C乐段给人以情绪优美、节奏舒缓的感觉,在长音的地方让学生做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随乐而动,体会乐段之间情绪与速度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律动展示,给学生提供感知体验的机会,唯有对音乐内涵和情感有了深入把握,才能为学生带来丰富欣赏认知体验。律动是最为直接的音乐学习活动,其欣赏感知更为直接而丰富,学生响应积极,教师适时做出启示,让学生做好思维对接。如果有可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创编声势律动方案,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内化的机会,让音乐欣赏自然发生。

2.设计演绎活动

学生对音乐演绎活动有更高期待,这是欣赏教学的重要契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做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演绎实践,无疑能够顺利启动学生音乐思维,在趣味性、交互性、开放性演绎过程中建立音乐欣赏认知能力。杨燕迪在《何谓懂音乐》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听,乐从耳过,留下的是一片混沌不清的音响轮廓,除非你有莫扎特般神奇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还是需要靠直观有趣的实践活动来记忆音乐,通常可通过唱、演、动、奏、画等音乐实践活动参与音乐体验,以“加工”消化输入的音响信息,理解作品的意韵。如:人教版四年级《江南好》一课中,在B乐段第一主题出现时,该段旋律是渐快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教授该乐段时可以采用歌词编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配乐演唱:“轻轻把桨划一划,那个江南风景多秀丽,风儿吹,鸟儿叫,江南那个好风景。”通过演唱的方式能让学生很快记住该乐段的旋律,及演奏速度在其中的变化。在B乐段第二主题出现时,教师采用江南独有的斗笠编创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随着优美抒情的乐句动起来,感受乐曲美,进而感受乐曲中的画面美。这样通过演唱与律动的形式有对比的记忆,学生很快将两个乐段的旋律牢记于心。教师推出舞蹈演绎活动,学生有参与主动性,其音乐欣赏也在潜滋暗长,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组织。

三、创新审美评价,优化欣赏融合程序

关于音乐审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多与他人沟通,通过丰富的互动,建立学习共识,促进欣赏交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选择性,教师针对性做出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审美体验活动,都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有形学习认知。

1.确立审美机制

音乐欣赏是典型的审美行为,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认知,教师在音乐欣赏组织环节,要对学生审美基础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做出适合的设计,组织学生通过音乐审美评价,完成欣赏认知的内化。如果能够推出一些音乐表演等活动,也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冲击。如:人教版一年级《水族馆》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围圆而坐的方式进行教学,方便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先认真听音乐,想象水族馆里都出现哪些鱼?它们会随音乐如何表现?大家能模仿小鱼吗?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一年级的学生会很积极地进行各自的表演,有的吐泡泡,有的摇尾巴,有的打开“血盆”大口……各尽其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品种鱼的头饰,引导学生随乐表演,可以是几种不同的小鱼一起出场,从而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协调合作,用心感知和创新表现能力。教师有意识推出审美活动,以学习音乐核心素养为契机,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聆听审美学习,让倾听审美教育落地有声。

2.增加审美实践

情与美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还要紧紧围绕情感线索,以身为范,用真切投入的情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反馈,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点,才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在乐曲的情绪中感受画面,享受音乐的美感,陶冶情操[3]。如:人教版五年级欣赏《映山红》一课中,教师播放《红星歌》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课堂导入,并讲解电影《闪闪的红星》相关内容,继而引出本节课歌曲《映山红》。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歌曲并不难,意在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爱国情怀,对红军的崇敬与期盼,对国家的未来的期望,是教师要在歌曲中引导学生聆听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满山的映山红与红军的关系。同样是红色,象征着人民的那颗爱国的炽热的心!若能听出如此真切的爱国情怀,音乐已经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

四、延伸训练长度,拓宽欣赏融合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达到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掌握聆听与表现的方法技巧时,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在学生编创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和谐友爱的可贵品质。

1.精选训练内容

学生对音乐有特殊爱好,教师针对学生音乐感知基础做生活化训练设计,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现实展开音乐学习和体验,能够顺利建立欣赏认知基础。小学音乐教学有固定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整合处理,可以适当进行增删调整,结合教辅资源,以及网络信息渠道,搜集更多适合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机会。学生对一些热门的流行歌曲最有感觉,教师不妨做好对接处理,在广泛征詢学生意见基础上,投放音乐训练任务。如《渔舟唱晚》欣赏时,教师先介绍古筝乐器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乐曲,引导学生展开欣赏学习:这首乐曲描绘夕阳映照的画面,渔民随波荡漾,表达出欣慰和悠闲的情绪。除了古筝,还有其他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展开网络信息搜集,选择最喜欢的演奏形式,进行深入欣赏,写出欣赏感想,准备参与班级展示交流互动。学生接纳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网络做对应搜集,撰写欣赏体验。在这个欣赏训练设计中,教师结合学生欣赏要求,让学生主动展开信息搜集,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小学生对网络欣赏有特殊参与热情,教师布设书面欣赏训练任务,具有更高契合性,学生接受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2.升级训练形式

音乐欣赏训练形式众多,音乐聆听、音乐创编、音乐演绎、音乐展示、音乐交流、音乐游戏、音乐研讨等,都属于训练范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做具体组织,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训练机会。音乐训练大多属于欣赏学习,教师要有对接融合意识,将多种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做升级处理,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如欣赏《送别》这首歌曲时,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教师先组织学生诵读歌词,对歌词特点、歌曲背景等内容做梳理,然后推出训练任务:这首歌曲是利用诗句创编的,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音乐旋律优美,被广为流传。回家之后,与家长合作,对歌词做改编设计,并自行制作改编歌曲的音乐电视,推出音乐视频,将相关素材发送到网络交互平台。学生对音乐视频制作最为向往,都能够积极响应,教师特别介绍了制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与家长展开联系,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落实。在这个训练设计中,教师推出音乐视频制作任务,这是有操作难度的训练,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将音乐作品发送到网络交互平台,能够引发轰动效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激励,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应该采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利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与体验方式,突出音乐形象和主题。教师精心策划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建立音乐欣赏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芳.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2022(7):68-69.

[2]陈思思.小学生音乐欣赏力培养路径探讨[J].北方音乐,2019(6):137-138.

[3]刘永红.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路径及策略[J].教书育人,2022(4):32-33.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策略探索音乐欣赏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
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倾听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