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对脱贫留守儿童教育的挑战研究

2022-06-20 19:17尹浩宇赵丹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儿童教育

尹浩宇 赵丹

摘要: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对脱贫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优质教育、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州的实地调查发现,小规模学校在脱贫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的功能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小规模学校布局过于分散,脱贫留守儿童上学远上学难问题仍然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有待改善;课程教学过程未能满足脱贫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家校合作亟待加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落后。这对脱贫留守儿童学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加剧了其脆弱性问题。因此,建议继续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条件、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家校合作,并引入增值性评价,切实改进其学业质量,确保“三区三州”脱贫地区的留守儿童获得优质教育,助力教育脱贫与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脱贫留守儿童  儿童教育  乡村小规模学校  增值性评价  乡村教育

引用格式:尹浩宇,赵丹.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对脱贫留守儿童教育的挑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8):17-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指出:“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際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我国教育扶贫也进入提升脱贫地区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关注脱贫地区弱势儿童的教育获得问题,是教育扶贫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建设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三区三州”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庞大,大量脱贫留守儿童就读于偏远山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据统计,2018年,作为小规模学校主体的乡村教学点数量为88805个、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9.50%[1]。可以说,小规模学校是确保脱贫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优质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更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教育脱贫的重要载体。然而,三区三州地区小规模学校由于地理布局、办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对于脱贫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那么,在后教育扶贫与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小规模学校对脱贫留守儿童具有哪些价值?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反映了哪些亟需关注的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提出对策应对上述挑战?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6个县(课题组调研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六县包括:临夏县、东乡县、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文中相关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课题组调研一手资料。上述县相继在2019年和2020年脱贫,调研数据能够总体反映脱贫后的真实情况)、24个乡镇、90个村、82所学校(含62所小规模学校)为典型调研地,共发放问卷2103份,回收有效问卷2041份,问卷有效率为97.05%;同时,对65位教师、98位家长、126名儿童、43位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充分挖掘小规模学校对脱贫留守儿童的重要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对脱贫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助于脱贫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克服自然地理环境局限

截至2018年,临夏州共有留守儿童24676人,约占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10.10%[2]。在此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这部分儿童就近入学、公平享有教育机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就近入学方面,小规模学校布局邻近留守儿童家庭居住地,可以保证他们步行上学,上学的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均显著低于县镇学校。其二,上学安全方面,大量留守儿童居住在偏远山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就读于小规模学校可减少每日交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其三,控辍保学方面,留守儿童在小规模学校就读,既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交通和食宿成本,也有利于学校、学生、家庭三方联动,避免留守儿童因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而失学。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脱贫留守儿童学习质量

小规模学校作为保障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底线,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主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小规模学校绝大多数都有着扎根农村的特点和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是乡村文化的高地。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开展“底部攻坚”活动,对小规模学校进行优化和升级,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小校,有助于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公平地享有优质特色教育。另一方面,小规模学校作为一种灵活的办学模式,在保证充足办学经费和合理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创新性地开展复式教学和混龄教学,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质量提升和发展的个性化。

3.帮扶脱贫留守儿童,巩固教育扶贫成果

在后脱贫时代,扶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成为教育扶贫的更高追求。因此,教育扶贫行动的核心旨在培育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适切发展不同儿童群体的自我价值。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载体,是脱贫地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中心和纽带。其一,从长远来看,小规模学校将成为乡村地区常态化的办学形式,不仅为农村教育边缘化群体提供教育服务,更是提升脱贫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二,促进留守儿童综合素质提高。小规模学校通过形塑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良好品性、人文素养、进取精神等综合提升其持续发展能力,巩固拓展教育扶贫成果和内容。其三,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效能。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小规模学校对辍学风险较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点对点帮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和精神关爱,协调解决这类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因贫失学、因学返贫的问题,而且对教育扶贫工作起到保障和积极推动作用。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脱贫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

1.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上学远、上学难问题仍然存在

其一,2018年该省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就减少了262所,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其中受之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守儿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两类学校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就近走读上学,且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但问卷调查显示,上学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学生比例为31.2%。其二,由于山高坡陡,留守儿童每天只能靠步行上下学,且无人接送,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临夏州H县M小学只有85名学生,90%以上是留守儿童。一名学生表示:“平时上学来回需要步行一小时以上,去年山体滑坡冲断了平时上学的路,现在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十里山路,十分耗费时间。”这表明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2.办学条件不达标,学习、生活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部分小规模学校还没有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指标要求。其一,硬件配备方面,样本学校中,拥有图书馆的比例为84.7%;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比例为86.3%;配有音体美学习器材的比例为54.1%,远低于全国义务教育学校85%达标率的平均水平[3]。临夏州L县J小学校长谈到:“当前学校最大的困难还是硬件问题。学校现在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微机教室,没有图书室,操场没有任何体育器材,之前打算引进一批健身器材和体育设备,但最终因为经费短缺而没有落实。”其二,设施使用方面,小规模学校图书馆每天开放的比例仅占30.5%,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和音体美等学习辅助器材“有时、很少和从不”使用的比例总和分别占到了38.8%和52.5%。其三,校舍不足且陈旧简陋,有的甚至是危房。个案调查发现,临夏州L县W小学因校舍全部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安全。而计划重建的学校总建筑面积509平方米,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完全小学建筑面积基本指标2120平方米相差甚远。

3.课程教学未能满足脱贫留守儿童学习需求

第一,小规模学校课程普遍开设不齐,不能满足留守儿童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小規模学校在信息与技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开设比例均不到七成。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分别仅占14.5%和0.6%。第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调查样本中,教师采用讲授法、启发讨论、分组教学、微课或翻转课堂和其他方法的比例分别是69.1%、63.5%、47.4%、14.7%和5.9%。在访谈中了解到,临夏州G县Q小学各种资源尚不齐全,教学方式还是使用写黑板字授课,没有多媒体教学。第三,师生互动方面,留守儿童不善交际,现实中孤独感强烈,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问卷调查显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有很多互动”这一问题,选择完全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学生分别占49.6%和30.7%,但仍有将近20%的学生认为自己被老师冷落。可以看出,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4.家校合作亟待加强

在新发展阶段,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的显示度将逐渐减弱,家庭教育投入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4]。现实中,乡村教师和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体,却没有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形成合力。首先,教师与家长联系频次较低。样本群体中反馈,“经常或有时与学生父母联系”的比例分别仅占25.1%和43.4%。访谈中,临夏州K县Y小学教师谈到:“学校老师一般要教3~5门课,如语文老师还教英语、音乐、计算机、品德与社会,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家长联系。”其次,父母与教师主动沟通不够。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多数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他们对子女呈现有责任心但没能力和既没能力又没责任心的状态。样本群体中仍有9.8%的家长“不愿意主动和老师联系”。

5.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落后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于其他儿童,更落后于县镇学校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成绩在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的比例为6.4%、13.2%、37.3%、20.5%、22.6%,而非留守儿童在各等级的比例为15.9%、25.9%、48.6%、5.5%、4.1%。其中,处在中下等与下等的比例,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高了15%和18.5%。其次,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业期望值偏低,进而导致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最后,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行为受到留守贫困的影响,辍学参加工作后带来的经济收益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留守脱贫儿童教育帮扶的对策

1.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确保脱贫留守儿童就近入学

《两类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订布局规划,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具体来说,其一,由于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适龄儿童急剧减少,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的临夏州适度集中办学是必要的,但应视情况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有条件的小规模学校要实行寄宿制并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尽最大努力促进留守儿童学业发展。其二,因地制宜修订就近入学政策,不搞“一刀切”,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特别关照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就近入学需求。其三,将学校供给作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和分布密度,因地制宜恢复或增设小规模学校,减小学校“服务半径”,保障留守儿童教育机会公平。其四,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要继续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并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支持。如有可能,可将村小和教学点的经费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5]。

2.提升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脱贫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和学习环境

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应切实做到:第一,国家和省级单位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财政的投入力度,保障小规模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来完成校舍安全和维修改造工程等办学条件的改善。第二,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划拨出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的特殊款项,实施动态监测管理机制,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失学。同时,扎实落实实质性、普惠性政策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如提高“两免一补”政策保障标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教育救助。第三,地方政府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集资共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要优先聚焦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3.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脱贫留守儿童学习过程质量

其一,在校本课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及教育教学中贯穿“扶贫、扶志相结合”的理念,破除以基础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提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能力。其二,善于将数字化资源和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引进或开发慕课、微课以及同步课堂等方式,保障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如美国联邦为丰富课程资源,大力开通信息化通道,通过计算机搭建网络平台方便师生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将现代文明成果应用于偏远农村[6]。其三,采用教学沙龙、研讨、课堂观摩等方式促进复式教学、混龄教学、课堂管理、师生关系优化[7]。借助双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视频接受线上老师的教学,线下老师主要负责辅导答疑、作业讲评等工作,不仅有利于营造善教乐学的课堂和学习氛围,还能有效化解教师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其四,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同时,教师培训机会继续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县城学校名师支教、专业教师走教、全科教师培养,稳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

4.促进家校合作,构建脱贫留守儿童精准帮扶体系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首先,政府要从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宣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的作用,引导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家庭教育;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媒介补偿手段,为留守儿童联系父母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沟通平台。其次,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与其成长最亲近人群的沟通,扭转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提升认知能力,强化家庭主体责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卡、微信群等途径经常、主动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解答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再次,社区应与小规模学校建立良好互动,全方位立体化将学校教育理念呈现给家长,结对帮扶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配合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打造家、校、社联动机制。

5.引入增值性评价,切实提高脱贫留守儿童学业质量

增值性评价是以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预期增加的价值为评价标准,对学校效能、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个体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模式[8]。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增值评价更能客观反映学习效果,促进其学业进步。首先,找准增值要素,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全过程转变,从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劳动实践、个性发展等维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纵向的发展性测量。其次,评价方式方面,弱化与县镇学校儿童考试成绩横向比较,以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的进步情况作为评价依据,精准识别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再次,评价结果方面,应重视不同儿童由于情感态度变化和知识能力差异导致的差异化发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以促进学校组织管理和课堂教学改进,激发留守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358.

[2] 崔建民,李瑛.甘肃不同区域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分析[J].发展,2020(04):62-65.

[3]新华网.底部攻坚:我国城鄉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取得新进展[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16/c_1123281922.htm.

[4] 刘善槐.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挑战与改革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9.

[5] 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2009(01):31-38.

[6] Howley,Craig Barker,Bruce.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Keeping Rural Values and Purposes in Mind ERIC Digest[J].Appropriate Technology,1997:4.

[7] 赵丹,陈遇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9(07):91-96.

[8] Archbald D . Value-Added Assessment[J].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2012,57(01):37-50.

[作者:尹浩宇(1998-),男,内蒙古赤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赵丹(1982-),女,河北唐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集群发展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71874140)、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人才支持项目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儿童教育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