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融合型度假区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2022-06-21 21:09蔡丹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12期

摘要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活动逐渐由观光游向休闲游再向度假游转变,对相应的交通支撑体系及交通规划重点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文章在甄别融合型度假区交通与传统旅游交通和城市交通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度假区道路系统、公交系统、绿道系统等不同交通子系统的规划重点和方法,并进一步以绍兴市上虞区皂李湖度假区作为实例引证。

关键词 交通系统规划;旅游交通;融合型度假区

中图分类号 U49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12-0016-03

收稿日期:2022-04-18

作者简介:蔡丹(1989—),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设计。

0 引言

传统旅游景区由于游客量淡旺季差异较大、交通设施供给不足,往往导致旅游旺季“车子进不来、停不下来、转不起来”等问题[1]。因此旅游交通规划也相应更多地以“缓堵”为目的,通过提高通道容量、停车规模等设施供给以满足刚性、弹性和部分临时需求,再通过交通疏导组织、外部接驳换乘等临时措施满足最高峰日需求[2]。

然而在全域旅游蓬勃發展时代,人们追求更多的是开放无边界的度假体验,和传统的封闭景区有明显区别。旅游交通与城市交通更为融合,应从城市交通的各子系统着手,甄别度假区交通有别于传统旅游交通和城市交通的特性,规划因地制宜、兼顾城市生活与度假、高品质的交通体系。并本着“以人文本”原则,着重强调公交、慢行等低碳出行方式规划设计,倡导绿色健康的慢游体验。

1 度假区交通特征分析

1.1 度假区类型

旅游度假区是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休闲需求的,相对完整的度假设施聚集区[3]。按主题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夏季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海滨度假区、以冬季山地运动、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山地度假区、主题公园类型的综合游乐型度假区、依托地域特色文化的文旅型度假区、利用景观资源设计打造的景区型度假区、以健康保健为主的康养型度假区等。按与城市功能交织关系,可分为独立式度假区与融合型度假区。

1.2 度假区交通特征

独立式度假区通常位于城市远郊某道路通道的尽端区域,内部交通自成体系,主要于度假区出入口处进行内外交通转换。而融合型度假区,或位于市区某一文化街区或景区附近,或位于近郊并融合部分居住、产业功能,旅游交通与城市交通既有重叠也有交错,交通系统构建时需更多考虑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也是该文所探讨的重点。

与传统观光旅游简单叠加于城市通勤交通不同,融合型度假区交通在保持内部相对独立的旅游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更注重与城市交通相互渗透融合。其主要特征、对交通系统的设计要求、关注重点等均有别于传统观光旅游交通和城市通勤交通。不同类型交通需求的系统设计要求见表1。

2 融合型度假区交通规划策略

融合型度假区在设计各交通子系统时,应考虑旅游交通和城市日常交通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既与旅游发展定位相协调又能支撑区块高效运转、可整合利用各种交通资源的高品质融合交通体系。

2.1 分离过境车流,有效衔接度假区内外交通

融合型度假区虽然没有实体界线,但在功能布局上仍有明显的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核心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着力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环境,应尽量避免城市日常交通驶入;边缘区域是度假区交通与城市交通相重叠的区域,在保证度假区交通借用城市主要通道快速进入核心区域的同时,应避免对城市交通产生过多干扰。

可以按照与度假区核心区域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采用立体分离、局部分离、平面快慢车道划分等方式进行多级分流。尤其应关注边界道路及度假区主要进出道路附近的交通组织。建议视道路交通流量而定,大流量城市干道可采用局部主线上跨或下穿的方式保证城市交通快速通行,避免度假区进出交通对其产生较大干扰;其余情况可通过快慢车道划分并辅助以标志标线引导进行有效疏导。

2.2 构建区域差别化的道路网络

道路网布局形式有方格网式、环+放射型、自由式、混合型、扇形、星形、链式等,其中方格网式和环+放射型是最为常见且普遍适用的城市路网形态。环+放射型非直线系数小,有利于向心联系以及环路串联的各区之间的联系;方格网式非直线系数较大,但整体路网容量也较大,交通组织机动灵活[4]。

由于度假区往往具有一定的山水景观资源,其空间肌理也受山地沟谷或河流水体等的约束,呈现独特的地形或形成某种空间分隔。因此针对融合型度假区,首先应根据其空间肌理划分为不同区域,再根据区域功能、地形条件等选择各自适合的路网形态。地势平坦的城市功能区可选择方格网式或环+放射型等常见的城市路网形态,旅游功能区可围绕旅游资源分布采用结合地形的自由式路网,如盘山路、尽段路、口袋路、环湖路等,功能重叠区可采用混合型路网。

2.3 构建服务对象差异化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

不同于日常通勤出行要求便捷、准时、高覆盖的大运量公共交通服务,旅游交通更注重对全游客的公共交通服务的多样化[5]。除借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公交干线等方式之外,旅游交通的对外公交服务应注重结合交通枢纽设置旅游专线,提供直达、高效的旅游公交。

度假区内部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交通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公共出行体验,如水上巴士、园区微公交、公共自行车、游览电瓶车、自动驾驶巴士等。有条件的度假区可打造具有景区特色的专用公交系统,如广东清远的磁悬浮旅游专线、东京迪士尼度假区的单轨环线,在服务客流交通联系的同时,自身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度假区宣传的金名片。

2.4 依托绿道系统构建高品质慢行空间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放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其中绿道游径系统是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6]绿道与度假区的休闲、游憩功能相契合,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支撑旅游网络,因此可结合度假区自然、人文资源以及城市道路慢行空间,建立独立的绿道系统,由此构建安全、连续、高品质的慢行游览系统。

3 实例应用——上虞区皂李湖度假区

3.1 度假区概况

3.1.1 区位分析

皂李湖度假区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东南近郊,杭州、宁波两大城市圈中部,20 min可接入高速公路系统及最近的铁路客运站,1 h可抵达杭州、宁波两大国际机场。整体交通区位较为优越。

3.1.2 现状交通状况

度假区南侧县道百丰公路为唯一对外连通道路,其同时为上虞城区向东南方向联系的主要通道,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都不足以支撑未来度假区的开发。目前规划范围内整体呈村落格局,城市路网系统未形成,慢行设施缺失,环湖景观被村庄阻隔,未被有效利用。

3.2 道路系统规划

3.2.1 对外通道提升

规划将提升现状黄潘公路为305省道,即上虞城区四环(一级公路标准)东段,有助于度假区快捷联系杭甬高速、上三高速、绍兴东站高铁站等城市对外枢纽;现状百丰公路进行拓宽改造,作为虞东南方向放射性干路,是度假区与杭甬城际上虞站、上虞中心城区联系的重要通道。两条干道既承担大量城市交通,又是度假区的主要进出道路,须妥善处理内外交通的高效衔接。

规划两线相交处按立交控制,但鉴于南侧杭甬运河桥梁净空及用地限制,互通式立交难以落实。考虑设置三层分离式立交,305省道主线上跨百丰公路,百丰公路主线采用隧道形式,通过地面平交路口实现相互转换。百丰公路北侧设置有游客服务中心,设置该路段百丰公路主线下穿可避免进出度假区交通与城市过境交通相互干扰,并可保证度假区的快捷进出。

3.2.2 内部路网优化

度假区内部形成三个圈层:过境轴、生活轴、环湖圈,以实现内外交通分流、内部交通分道而行。可将内部道路分为旅游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分别为旅游交通和居民日常交通服务。围绕皂李湖构建完整的环湖车行道路,可提高环湖区域的车行可进入性,并依托内外转换的放射性干路或集散道路,形成“一环七射”旅游性道路結构。生活性道路主要布局在湖区与过境道路之间的腹地区域,在马湾路等次干路基础上,增加相交支路,形成局部方格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环湖路依山傍水,受地形限制较大,道路线形和横断面设置应尽量适应地形。一方面避免深挖高填、大片的劈山创面,另一方面要保证慢行路权的连续性。

3.3 公交系统规划

根据度假区不同区域的道路条件、重点人群的出行特征、不同类型的交通需求,规划构建多层级、多样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百丰公路上运行公交干线及旅游专线,以快速联系主城区与度假区。马湾路、环湖路南段、皂湖路、杜墩路等次干路上运行公交支线,主要服务生活片区,联系度假区与梁湖工业区、祝家庄等周边板块。皂湖路—百丰公路交叉口西北角结合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公交首末站,既是旅游门户和集散地,又能实现上下层公交系统的有效缝合和高效转换。

在度假区核心区结合环湖景观资源,设置环湖公交线,可采用小型灵活的自动驾驶观光巴士,利用人机交互系统随叫随停,与环湖观光出游的弹性需求向契合。另设置一条联系皂李湖和祝家庄的电瓶车游览线路,实现景区联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利用丰富的水域资源规划水巴线路,建立水上旅游系统。充分挖掘湖区沿岸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公共交通工具满足各种游玩需求。

3.4 环湖绿道规划

环绕皂李湖建设连续、安全、无障碍化、可满足贯通骑行的环湖绿道,利用地形、顺应岸线走向的同时,尽量贴近湖面,保证较高比例的临水面。结合沿线人文、自然、城镇景观特色,打造“一道一主题”,将环湖绿道分为象山秘境、小镇风情、艺术湖畔、青瓷拾趣、绿野仙踪、浪漫山野六段,彰显各自特色。其中独立设置的路段,绿道宽度不小于4.5 m,可满足双向骑行要求;借用城市道路的连接线,应保证行人、自行车分路权。

根据驳岸类型不同,选择采用不同的绿道断面形式,各种绿道断面形式对比如表2。

4 结语

度假区已不再仅仅是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区域,逐渐和城市融为一体。保证城市交通不受过多干扰、正常高效运行的同时,提高区域交通环境品质、支撑旅游资源最大效益化,是融合型度假区交通系统设计的目标和重点。其关键是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各类人群的交通需求特征,规划和设计能满足相应要求的交通设施,从而构建和谐、融合的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刚. 旅游资源集聚区旅游交通规划方法研究——以宜兴市宜南山区为例[C].成都: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2019.

[2]钮志强, 丁楠, 王小娟. 旅游城市景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J]. 城市交通, 2019(2): 84-89.

[3]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 GB/T 26358—2010[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4]邱礼平. 城市新区道路网系统规划理论方法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 2011.

[5]赵雪峰. 城市旅游新区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 交通与运输, 2014(12): 134-137.

[6]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