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6-23 17:52张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落实“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新形势下,只有两支队伍有机融合、协同发力,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1-0076-04

0  引言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學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对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全员育人的核心力量、骨干力量、中心力量:辅导员主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专业能力水平、心理状况、家庭因素、性格特点等,通过会议、活动、谈心、访问等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水平。辅导员是高校育人活动中重要的实践因素,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育人活动中重要的理论因素,两支育人力量只有有机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实现高校育人活动的最大效能。

1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及界定

厘清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各自的定义、职责和功能,是在理论上探讨二者协同问题的基础。

1.1  从定义上看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定义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思政课教师的定义是: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3]。从教育部对两支队伍的定义,很容易发现两支队伍定位的不同:辅导员重在“日常”和“管理”,而思政课教师重在“教学”和“研究”,从定义中可以明确厘清二者的边界线——实践—理论。辅导员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利用引导、管理等实践活动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达到“真懂、真信、真用”的目标。

1.2  从岗位职责上看

1.2.1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要求  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实践要求和科研要求两个方面。

实践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八个内容:一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党团和班级建设,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三是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四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开展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五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六是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参与危机事件后期应对及总结研究分析;七是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八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运用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

科研方面主要要求辅导员努力学习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工作实践和工作案例开展研究,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

1.2.2  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要求  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要求、教学要求和教研要求三个方面。

个人素质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教学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政课教师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全面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二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教研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正确的科研导向,坚持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坚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3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内涵的异同

1.3.1  从育人目的看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3.2  从育人内容看  辅导员的育人内容多是实践性的,依托党团活动和班级建设、心理咨询、“第二课堂”活动等,或大张旗鼓或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内容多是理论性的,依托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才能实现升华,理论通过实践运用才能真正领会。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1.3.3  从育人手段看  辅导员的育人手段主要体现在工作实践方面,在班团建设、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具体纷繁的学生事务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方法路径;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其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钻研教材和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2  新时代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 理论阐释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在突出各自在育人中的定位、特点、功能与价值的同时,通过协同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和职责,形成育人共同体,达到育人效能最大化。这种协同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结合,包括组织协同、教学协同、科研协同等。探讨二者协同育人的基本理论,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协同育人模式与路径,为高校提供育人思路;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2.1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认识到: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要求虽各有侧重,但二者育人目的一致,育人内容契合,具备协同融合的条件,且通过协同融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力的最大化。

2.1.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而发展,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知;通过管理服务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融合统一。

2.1.2  从教育学看  教育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要达成教育目的,需要多种力量全方位协同融合。科学文化知识有多层次结构,基本技能的形成要通过多个环节,学生的世界观及道德品质培养、个性发展也需要长时间、多层次的培养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思政课堂主渠道与日常教育主阵地协同发力,才能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2.1.3  从管理学看  管理学认为:充分发挥各要素优势,避免各自劣势,建立有效的协同路径,就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产生最佳效果。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需要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支育人队伍人力资源的最大功效。

2.1.4  从政策规定看  近年来出台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文件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提供了支持和指导。如2015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4]。无论“合力”育人还是“协同”育人,都强调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有机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七育人”长效机制[5],更是强化协同育人的重要体现。

2.2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必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并引导好新时代大学生,既需要辅导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离不开思政课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协同育人,之于思政课教师,就是强化“学生本位意识”,携手辅导员开展教学改革;之于辅导员,就是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和理论素养,提高专业化水平。

2.2.1  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必然要求  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瓶颈是思政理论课不接地气和日常学生事务工作理论性不强。经调研,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大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的成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大班制的理论灌输,不利于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的展开。思政课是无数历史、革命、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是非常鲜活和有生命力的课程,而课堂教学,让学生只能以“听”的方式掌握理论内容,使理论内容变得冷冰冰、毫无生气,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可以把思政课堂开到博物馆、纪念馆、发展规划馆等地,让学生实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和事例,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解决这个顽疾,还要充分认清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建立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建立的指导者。实现两支队伍的充分协同融合,做到理论中有实践、接地气,实践中蕴理论、有深度。

2.2.2  提升日常思政教育理论水平的必然要求  经调研,目前辅导员学历大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但专业背景较复杂,初级、中级辅导员年龄集中在25~40岁,整体队伍年轻有活力,但囿于专业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不足,思政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不透不深,日常思政工作容易流于表面,或“摁下葫芦起了瓢”,难以持久。通过结对子、沙龙交流、兼任思政课教师等形式,可以促进辅导员理论水平的提高,夯实做好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2.2.3  建设高效育人新载体、实现育人突破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硬”环境的日新月异与“软”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建设和创新育人媒介成为必要。告别辅导员“干巴巴”说教和思政课教师“一言堂”灌输,需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融合,形成新的育人载体。在社会发展多元化、万物互联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两支育人力量优势互补,运用新的信息工具和方法,才能高效引领学生思想,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升育人效力。

3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难以协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体制上的,二是思想认识上的。结构体制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产生的基础,思想认识问题又导致结构体制问题进一步固化。因此,推进构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

3.1  组织协同机制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两个育人主体的力量,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以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学生工作部(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融合。如可以建立学生工作部(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制度,也可以建立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互通有无,达到增进了解,使双方都能熟悉日常思政和理论思政的运行规律,为协同融合打下思想基础。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交流机构,支持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组建团队,增強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提升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和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科研和实际工作的开展。三是建立双向培养和任职制度,如选派、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骨干博士学位,选拔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进入学生工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等。打破两支队伍的组织壁垒,实现定期任职交流,如可以利用党政干部换届和职称评聘的时机,组织两支队伍相互交流任职:辅导员达到思政课教师相应专业职务任职条件的,可以评聘到思政课教学的相应岗位;思政课教师达到辅导员相应行政或专业职务要求和条件的,可以转任辅导员的相应岗位。

3.2  理论教学协同机制构建

实现两支队伍在理论教学中的协同是促进“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重要举措。一是通过选聘、试讲、培训、督导等环节,遴选出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充实思政课教学团队。组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根据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开展教学研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使理论课更加接地气,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二是探讨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如组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情境教学等系列教学活动,使交流讨论环节得到加强和充实,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推进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的紧密协同。

3.3  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构建

思政课教师要接地气,做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思想,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3.3.1  健全组织管理保障机制  从管理体制机制上做好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牢固树立“责任田意识”。一是在学校层面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期规划和宏观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实践教学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二是教学层面统筹制订每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各环节有机衔接,构建起协调合作、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方式。

3.3.2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结合学生党团活动实际,制订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活动的经费来源、预算;大力发掘当地思政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展案例式、比较式、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等;对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确保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3.3.3  完善评价反馈优化机制  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类型和活动方式设置相应的评价程序,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管理等进行多维度考察和评价。一是将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监评情况和评价结果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组织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为相关人员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研判、调整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找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和原因,进而探讨改进办法和增效路径。三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成果纳入考评范围,对实践教学成果予以肯定和奖励,提高师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科研协同机制构建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课题、组建团队,学校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组建的科研团队提供课题与经费支持等方式进行深度融合。一是凝练形成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研究日常思政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二是探索科研协同工作中的有效形式,根据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类课题的申报规律和要求,制订计划方案,组织两支队伍找准问题共同申报。三是通过举办人文社科类课题申报经验分享会及学术论文写作分享会等途径,鼓励辅导员参与学术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3.5  评价考核机制构建

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按照导向明确、分类考核的工作原则,建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考评一体化的评价机制。这是有效打破育人工作两支骨干力量各自为战,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的有效办法。

3.5.1  坚持一体化导向  建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实现两支队伍协同融合的关键之举,能够把协同育人的成效在评价考核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把协同育人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

3.5.2  坚持分类考核  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考评绝对混同起来是不科学、不可行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绝不是简单地采取一个考核标准,而应以分类考核为前提条件,做到有机融合。

4  结束语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力量,二者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基础,新时代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二者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二者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载体。新时代背景下,两支队伍同向同行、融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形成合力、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普通高等學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A/OL].(2021-12-06)[2022-01-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zhengce/guizhang/202112/t20211206_585050.html.

[3]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A/OL].(2020-02-07)[2022-01-12].http://m.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4]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A/OL].(2015-08-17)[2022-01-20].http://m.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A/OL].(2021-07-12)[2022-01-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7/t20210713_544151.html.

*项目来源: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CSZJ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超,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252000)。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