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2-06-30 23:29窦锦俊
天津教育·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师应区域素养

窦锦俊

地理学是研究事物空间变化的学科,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基于此,本文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根据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成为核心素养构建的主要内容。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培养策略。

一、人地协调观的渗透策略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渗透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对人地关系的不同阶段进行初步认知,并对如何实现人地协调进行思考、实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利用地理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在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指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并围绕黄土高原存在的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人类行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探究科学的治理措施。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强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直观感知,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综合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探究,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知识内容,动态把握知识要点,并对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形成一定的认知,为更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地理问题提供参考。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以下方法:

第一,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综合思考。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创造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形成综合思考。问题可以推动课堂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有效设置能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方向感、针对性更强,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特点作出综合的考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通过课堂问题有效推动课堂进程,进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氛围、课堂效率、学生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促进地理教学实际效益的提升和成长。

第二,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探究活动能打破单一化理论学习的局限,激發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机会。例如,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开放性活动,要求学生收集近五年当地7月份的气温变化情况,并通过图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当地7月份的气温变化情况。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初中阶段的受教育主体本身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欲望都是相对较强的,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科学地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的活动,用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用实践活动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寻找实践活动的契机,以此为中心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促使学生集思广益、共享讨论结果,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发展综合思维。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实践落实的过程中是较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在学科素养培育上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教师在合作探究教学引入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综合实力要相当,避免因为某些小组综合实力过强,导致小组遥遥领先,小组内部成员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也避免因为综合实力过弱导致某些小组持续垫底,致使小组学生都产生畏难心理,课堂参与力度不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将小组进行有效的搭配,强弱组合,这不仅可以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成长。

第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学到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一个相对广泛的理念,教师应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地理知识、看整个中国,全方位地了解养育我们的土地,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惊喜。除此之外,也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区域所展现的独特风土人情,了解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景,让学生能学会观察不同地区的特色,了解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这一地区的人文内涵、风俗习惯,使学生渐渐养成主动学习地理、热爱学习地理的习惯。例如,在开展“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一节的教学时,初中地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过书本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球体,让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简单的认知。但是很多学生的图形想象思维能力并没有教师所期待的那般理想,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描述,学生无法切实地、更好地了解到地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模样。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拿出地球仪给学生展示,通过理论与实物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地球仪,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各个州与各个国家的分布情况,以此引出经纬度以及东西半球的概念,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绘画地球的整个形状,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传统的旧知识。

三、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是一种地理学科的重要学习方式和认知方法,它要求学生能掌握地域系统特点,并且在认知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教版地理教材在编写中为学生展现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差异,认识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区域内的人地关系,并对如何实现区域开发实现初步认知。具体来讲,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策略:

第一,把握不同区域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空间尺度的意义。把握空间尺度,有助于了解一个区域的特征,区域认知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区域划分,而空间尺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划分。例如,在学习“东南亚”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应利用地图指导学生认识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明确地理空间,并从空间区域内认识这一区域在自然与人文方面的特点,分析区域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区域认知。

第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区域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逻辑分析与抽象思考能力。区域的形成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利用区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的感性认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方式,从地理现象中推理地理规律,强化学生对区域的认知以及对区域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三,指导学生根据区域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赤道经过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思考其中的不同,进而深化地理认知。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有着更清楚且独特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到另外一个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稳步前进,但随着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环境所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中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当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一情况,利用这些知识分析目前我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仅仅懂得理论分析是不够的,因为理想和现实本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教师应做到的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带领学生考察一些实际的地理数据,根据不同地区做出实地报告,使学生能更好地去体会、去了解、去分析地理生活的实际价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在地区的实际农村条件,有组织、有纪律地带领学生去实地了解不同地区农业发展轨迹,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如何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开展实地调查之前,初中地理教师应将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向学生逐一进行介绍,使学生对各个不同地区的气候、交通、降水、地形等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能帮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农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模拟考察时,在做完准备工作后,要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实际观察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重点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地况,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这种实践方式对学生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既培养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习地理的整体效果。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所到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扎实,内容更加丰富,从而真正喜欢上地理这一门学科。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最佳的地理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相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其教学质量更佳,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习所带来的一系列正面影响。

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实践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地理认知的能力,以及用地理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突破课堂理论学习的局限,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地理、运用地理。具体来看,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一,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理教具,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用到一些教具,这些教具是学生直观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启发学生地理思维的工具。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习内容,刺激学生活学活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教具。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废旧的篮球、排球等工具,制作地球仪,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好绘图和标注,并在学习“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课时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实践力。

第二,设计地理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原理。现代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可观察、可操作的实驗,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研究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盆水、硬纸板等材料模拟板块运动,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

第三,组织学生走进自然、回归社会,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本地的地理资源、地理要素,进而发现地理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地理实践力。以生活为基础展开教育,一方面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教学和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以生活为跳板对地理知识和概念形成新的感受。

五、结语

总之,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结合地理课程特点,从多维度对学生的发展提出要求,增加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互动,协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形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提升地理实践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教师应区域素养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分割区域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擦桌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