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古籍的文化生命力、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2022-07-01 11:24刘阳
出版广角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籍文化

【摘 要】古籍是中华民族之魂、文化之根,既是先贤哲人的智慧凝结,也是传统思想的精华典藏,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介质载体。古籍汇聚了华夏儿女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奏响了古籍工作的时代最强音,贯彻落实,重在行动,提升古籍的文化生命力、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要相应地创新古籍现代性转化,开发跨媒介古籍IP,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推进古籍的数字人文工作。

【关  键  词】古籍;《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影响力

【作者单位】刘阳,浙江工业大学新闻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19BXW048)研究成果;浙江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17NDJC234YB)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0.005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古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其顶层设计蕴含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古籍领域的生动实践,更是大国工匠精神深耕古籍工作领域的集中呈现。《意见》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还对提升古籍文化生命力、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大有助益。

一、创新现代性转化,强化古籍的文化生命力

《意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等方面构建了古籍工作的体制机制框架,是新时代古籍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散发的思想光芒、智慧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对时代关注的热切回应。《意见》对推广传播、创新阐释古籍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从扎根中国现实的当代价值出发,并与时代、社会、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引领作用和深远的文化含义。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中国亟须构建具有高度民族自信和身份辨识度的文化治理体系,面对世界文明愈益频繁的多元交流互鉴,要变“他塑”为“自塑”,以我为元点,发扬和复兴传统文化,将赓续古籍视作文化振兴意义上的伟大实践,进而赋予古籍工作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为其拓展宏阔的社会人文发展空间。从古籍中萃取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深刻反思并联想其与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的互动关系,激活其屡被遮蔽与忽视的内在意蕴和文化动力,让古籍真正成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推手和价值基石。《意见》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大背景下,探究古籍之文化观念、形态、表达、意义等与当代现实语境相通之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厚重深刻的现代性,复原古籍的历史衍变与演进路径,擢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动能,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联系文化建设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意见》的实施极大助力于此,其中明确提到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承的精神血脉、民族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和根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秉承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吸收各民族文化精华,从思想认识、道德情感和价值体系上形成自觉统一、传承依托、奋进发扬的自觉意识,锻造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古籍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色、文化符号、故事人物、标志性事件、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具象化表达和悠久历史的形象记录,既有传递坚守信仰的神话传说和颂扬中华美德的传世故事,又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记载。不仅如此,中华古籍还兼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其所传承的内政外交理念、工农兵产业发展策略和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不仅透露着朴素的哲理光辉,体现了各民族汇聚的强大力量,还释放了海纳百川、天下大同的世界观,在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解构性地建構全新的中华文明。

古有大运河、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等,为彼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中原地区带来了新奇信息与文化冲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时下“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互联互通互惠探索,是全球治理新模式和区域合作发展的实践框架之一,展现了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发展的开放新格局,其所传递的文化理念是在吸收、借鉴与改造古今中外文化理念基础上全面展开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模式。

《意见》所指的古籍既是作为实物存在的形式,又是经由现代意识与现代技术观照改变的活化古籍。《意见》提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运用高科技对古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国内与国外、东方与西方、提纯与再造、生产与消费、对立与融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中国建设实际与世界未来发展的有效结合与转化。既有助于加强“四个自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又有助于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展示中国的大国风采,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新时代的古籍工作正是多重合力相互影响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自身体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具备多重研究与实用面向。

因此,从文本表面与其包含的意义而言,《意见》厚植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于条款文本间蕴含两条交错缠绕的线索:一是空间意义上的文化再生产,即基于古籍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进行的质量提升,以及数字化方式促进古籍资源有效利用,这是古籍工作在新时代下自发式、渐进式、内生性的调适需求,生发出传统与现代互构的意义阐释。二是政治意义上文化治理思想的演化渐变,即运用海外文化平台、版权输出、翻译出版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华古籍的对外传播,由内而外地牵引出对外话语体系内容的初显、明朗与深化发展。由此,《意见》呈现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上但又颇具当代特征的多元面向,其所蕴含的丰富意味和文化想象展示了中国融通古今、连接中外的大气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气度格局,为创新传承和发扬中华古籍提供了充满生机的探索可能,在强化古籍生命力的同时体现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中国气度和中国力量。

二、开发跨媒介IP,加强古籍的文化传播力

传播力的大小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普及促使传播方式和传播语态发生巨变,社交媒体、AR/VR场景革命强势崛起,打破了原有的传受格局,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表达边界,我国文化建设迎来全新发展时期。《意见》回应时代关切,明确要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提出“加强古籍题材音视频节目制作推介,提供优质融媒体服务。支持各级各类古籍存藏机构和整理出版单位开展古籍专题展览展示,鼓励古籍文创产品开发推广”,为新时代的古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实现古籍文化宣传与开发、运用与推广的跨媒介和产业化运营。

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既有具体可感的物化形态,又有抽象深邃的思想内容,还有珍贵独特的版本工艺。古籍善本的征集、保存、修复、编目、影印及数字化,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凝结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还有今人的心血,是古今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而提取其中文化精髓并广为应用则关涉文本转化、多介质传播和意义再生产等诸方面。第一,在求新求变的互联网社会,活化古籍可考虑以媒介赋能推动古籍内容可持续发展,即基于系统成熟的古籍文本,利用视觉媒介个性化、可视化、立體化的特点对其改写、编辑和呈现,以跨媒介叙事和开发衍生产品等多种方式打造中国古籍IP的全产业链。第二,以线上线下共融的内容开发方式吸引受众深度参与,即依托全媒体形式整合多种内容元素,让古籍IP的文本以不同的面目呈现,以此为受众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受众二次创造传播,亦可展开个性化想象与续写虚构,如影视化改编、游戏化运营、场景化体验和衍生产品开发等。其中,影视化改编是古籍IP化最主要也是最成功的路径。如20世纪80年代四大名著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近年来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穿越时空的古籍》等。又如游戏化运营,即网络文学与游戏设计的跨界合作,这类二次创造通常由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进而开发游戏,有的还会设计衍生产品,如《仙剑奇侠传》《诛仙》《斗罗大陆》等。因影像符号可为游戏思维行业运用,加之可观的利润和用户黏性强,游戏开发已然成为对外传播中的新宠。场景化体验和衍生产品开发则在近几年兴起,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延伸,尤其国风系列的文创用品以其蕴含古雅深厚的传统文化特质而强势出圈,成为新世代青年文化消费的新宠。

需要明确的是,古籍资源的IP开发不是指单一或粗暴地运用互联网逻辑和技术进行任意改造或纂写,亦非无限追求其边界扩散和商业利润增值。在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语境下,古籍资源IP开发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时代性解读、现代性转化和技术性创新,在对诸多传统文化IP系统性挖掘、提炼与重构的基础上,以全球本土化思维为创作观念和落地准则,富于创见地推进古籍资源与不同领域、不同产业要素的跨界整合。表现在操作形式上,即内里为向古寻路,解读古籍资源的富矿,外在即为多渠道、多媒介、多平台输出,构建“古籍+”融合生态体系,形成全流程、多介质、跨文本的叙事系统,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此外,在当下初始及即将蔓延的元宇宙时代,古籍IP理念与价值更是面临技术性与后现代化重塑,人机交互的界面设计使用户在突破既往单向度接受的基础上,追求更细腻强烈的互动连接感;AI辅助内容开发水平的提升,使用户能够在多种内容形态之间自由迁移,并形成不同IP价值的同频共振。因此,今后加强古籍的文化传播力更有赖于新的创作内容、开发模式与传播技巧。尤其在对外传播中,要突破输出题材单一化、内容同质化、运营模式固定化等瓶颈,充分挖掘古籍IP的在地潜力,通过打造符合受众喜好的沉浸式体验,让其乐于接受相关产品及其服务,使古籍IP入脑入心。此外,要以多种方式与所在国受众开展多元互动,促进中国古籍文化走出去,真正使跨文化传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借助古籍IP开发优化内容生产、赋能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古籍走出去在内容、形式、运营等多领域转型,以此带动古籍工作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时代价值,提升古籍的文化引导力

《意见》虽是古籍领域的规章条文,但其文件精神和指导思想并不限于古籍,而是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进而应用推广至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提升古籍的文化引导力,构建充实对外话语体系和中华文化建设。古籍内容博大精深,诗词歌赋、天文地理、药物自然等各领域知识无所不包,是中华民族哲学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传承载体。《意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凸显了古籍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将其纳入治国理政的视野框架,从国家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注重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传承转化作用;二是基于具体的发展现实,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以古代科技典籍、古典医籍精华等对接当代产业实践。

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所包含的哲学理念历来是治国理政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治国理政与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以民为本、尊重和关爱生命的大爱精神、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价值追求,这些不仅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基因密码,还是人类交流传播的共情体验和心声诉求,古籍文明兼具本土化演变和全球性适应的双重特征。

中华古籍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融合,除了文艺典籍,还有诸多涉及军事、医药、建筑、天文、地理、海洋等科学领域的著作,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和科学发明的辉煌成就,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溯江纪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不胜枚举。以《天工开物》为例,其图文并茂地记载了栽培加工谷物,制作砖瓦、陶瓷,铸锻金属,采制煤炭、石灰,以及生产兵器和采集珠玉的经验所得,多种观点理论领先西方数百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堪称东方药学巨典,书中收录1892种药物、11096个药方,详尽介绍了各种中草药的名称、产地、性味、形态等,涉及生物医学、药物学、遗传与变异等多学科领域。古籍流传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格物致知、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用低温萃取法成功提取青蒿素,造福全人类。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张伯礼为代表的中医用传统医学在全球抗疫中贡献了中国特色、中国方案、中国价值。古籍典藏的科学哲理与时代相通,其包容万物、大开大合的风范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真知灼见。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妨从古籍里汲取创新变通的灵感,开展并引领新的学科建设和文化发展,正如《意见》所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古籍学科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融合发展,以期在人文精神和科技应用的两极上引领时代风尚,立足世界之巅。

四、推进数字人文,扩大古籍的文化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古籍的应用场景被不断拓宽,纪录片《古书复活记》、春晚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阵国风热。利用各类虚拟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成为国风文创产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各直播平台和秀场的互动交流以及数字艺术展等,开创了全新的文化业态、艺术形态和产业生态,带动了传统文化及相关衍生产业的消费新增量和创新性发展。对此,《意见》明确推进古籍数字化,从体制、机制各方面盘活资源,统筹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可见,国家将前沿高端科技用于古籍工作中,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统筹谋划的科学思维和宏阔深远的全球视野,面向未来精准布局。

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构建了虚拟社会的传播图景,以互动式参与为主的仿真式体验文化开创了古籍传播的新领域,以数字技术赋能古籍复兴,寻求与之适配的传播形式,并重建具有强烈时代感和身份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开发的手游,畅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玄幻仙侠类游戏《天下3》融入了众多非遗传统工艺;完美世界的法国团队创作的《非常英雄》以全球在地化视角阐释《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中国唱诗班》用个性唯美的国漫风解读古诗词。借助高科技手段活化古籍IP,激发其时代活力,结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与消费心理,可为古籍普及传播提供便利的环境和破圈密码。

数字文博、国风文创、IP衍生品等产业,都是借由数字化虚拟、仿真与投射等特点,创新新时代下古籍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流动和存续的形态与方式,为扩大古籍的文化影响力提升体验感和参与度。正是因为数字技术在感官延伸性、时空拓展性、内容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去中心化等方面的特性,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在话语模态和价值观形塑上具有先天的传播优势,能打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壁垒与隔膜,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脉与文化基因传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下,古籍数字化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路径和新文化标签,正成为蓬勃兴起的产业化现象。推动数字人文建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应以多元方式打开古籍、活化古籍,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同时,深入挖掘古籍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相通价值,强化其全球化表达和场域建设,发挥政策引领、资本助力、技术及人才平台支撑,提高古籍内容在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中的声量,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发出最响亮的中国声音。

五、结语

综上,利用数字技术对内深挖文化资源,对外加大传播力度,始终需要对古籍资源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开发,切忌食古不化或生搬硬套。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如国潮新消费、网文出海等证明,在古/今、中/外两个场域的转换维度中,要树立全球视野,对古籍资源予以现代性理解和世界性观照,开拓其中具有共同价值的国际性议题,同时吸收世界性的文化、科技资源,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古籍资源的内容变现能力,以“中国题材、世界表述”“世界内容、中国创意”的表达策略扩大古籍文化在海内外受众日常生活中的触达面,传达符合世界期待的现代生活理念、精神信仰和科技文明。此外,多路径、多方法、多角度促进古籍有效利用,也是切实提升古籍影响力的实用途径。《意见》中提到的推进古籍进校园,倡导古籍阅读,开展经典古籍优秀版本推荐,进行古籍专题展览展示等,都有助于拉近古籍与现实的距离,助推古籍以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姿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这也是古籍大开发、大推广、大利用在实践层面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奋斗力量[N]. 新华每日电讯,2021-09-01.

猜你喜欢
古籍文化
古籍修复的神器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谁远谁近?
我是古籍修复师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动古籍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