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儿童生活的故事剧表演探索

2022-07-03 09:43吴晓燕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上学同伴宝宝

吴晓燕

目前,幼儿园故事剧表演的题材多以现成的文学作品为主,鲜有以幼儿的真实生活体验为表演题材的。如果能在表演中加入幼儿真实的生活经历,他们的体验会更为深刻,这也是其他题材所不能简单替代的。本文结合小班故事剧《宝宝上学记》,就如何从幼儿的真实生活出发开展故事剧表演浅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观生活事件——衍生情节

提到从生活出发开展故事剧表演,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剧本从哪里来?”“幼儿每天的生活琐碎而平常,如何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故事?”虽然幼儿每天在幼儿园都是和相同的伙伴交往,但是在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下就会出现不同的冲突:他们可能会为一件新玩具而争吵不止,也可能会因为同伴的一句悄悄话而激动不已,凡此种种,都会令幼儿每天的生活充满新鲜感。特别是小班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崭新的生活,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因此,教师要以一种欣赏、期待的心情来观察幼儿每天在园生活中的表现,从而为故事剧积累素材。

如在入园一阶段后,为了让部分适应慢的幼儿有缓解的空间,我们在活动室创设了“爱哭角”,每天上午会有一名教师带着哭闹的幼儿进入“爱哭角”。在该区域里,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大声哭泣。教师会静静观察这些哭闹的幼儿:他们哭多久?他们哭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哭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当教师耐心、仔细地观察这些幼儿的表现后,就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来辅助幼儿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减缓分离的焦虑。这些素材也会成为教师创编故事剧剧情的一部分。

一个学年来,幼儿从不适应到逐渐爱上幼儿园;从独自玩耍到结交了好朋友;从事事要成人帮忙到可以担任小值日生独立分发材料;从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到敢于上台在同伴面前表演……这些基于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故事剧情节”,不仅能为接下来创编故事剧剧本提供线索,更因为其情节来自生活,使幼儿有机会在表演中体验自己或同伴曾经有过的情感,这种“演之有物,演之有情”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快、更好地“入戏”,也能让幼儿将“戏”演得更为生动,并在“戏”中抒发或宣泄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二、听生活对话——创作台词

当教师有了观察幼儿的意识以后,还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聆听幼儿在生活中的对话,听听他们和同伴交流什么?听听他们想向成人表达什么?为了记住这些珍贵的对话,教师以“带班拾趣”的手记形式及时记录幼儿在生活中的对话。在整理这些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了解幼儿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还可以让对话成为故事剧的台词素材库。当然,从“生活对话”到“表演台词”的转变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对话进行重组或润色。

一是重组法。重组法指的是将不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话语,运用合理重组的方式改编成逻辑清晰的表演台词。初入集体生活的小班幼儿,要克服种种困难去适应自己不喜欢的、害怕的种种事件。有时候是不喜欢今天吃的饭,有时候是中午没睡好,还有时候是没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因此“我不要上幼儿园”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短句。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重组法把小班幼儿“不爱上学”的复杂想法表达出来。例如:

“妈妈,我不要上幼儿园。”

“为什么呀?”

“我不喜欢吃海蛎干。”

“奶奶,我不要上幼儿园。”

“为什么呀?”

“因为中午睡觉不能说话。”

“爷爷,我不要上幼儿园!”

“为什么呀?”

“因为小朋友总和我抢玩具。”

二是提升法。所谓的提升法指的是将零散的、短促的、没有节奏的语言进行润色提升,使其具有情境性、韵律感和美感。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几个幼儿凑在一起聊天,豆豆说:“幼儿园这么好玩,这里既没有大灰狼,也没有大老虎,为什么还会有人哭呢?”墨墨接着说:“对嘛,也没有大狮子。”豆豆最后高兴地总结:“所以我们这里是幼儿园,不是动物园。”教师记录了幼儿的对话以后,经过润色提升,把这段生活中的闲聊改编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的台词:“上学啦,上学啦,宝宝要上幼兒园。幼儿园,幼儿园,没有大灰狼,没有大老虎。幼儿园不是动物园,幼儿园是开心的乐园。”这样的台词既来源于生活,又能给幼儿提供高级的语言示范,可谓一举两得。

三、解生活冲突——巧设焦点

当然追随生活的故事剧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幼儿的生活片段、重复幼儿说过的语言。它同样需要教师寻找和挖掘生活的焦点,使故事剧具备“起承转合”的文学特性,让寻常的生活变得不寻常,让平淡的故事变得不平淡。那么焦点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冲突就是最大的焦点,有冲突才有张力,有张力才能推动剧情发展。

当幼儿与环境越来越熟悉,与同伴越来越亲密时,他们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有一个阶段,班级的告状现象频频发生。“老师,xx抢我的玩具。”“老师,xx说不跟我好了。”甚至出现个别幼儿因为与同伴争吵不愿上幼儿园的现象。为什么好朋友会变成这样呢?为了直面幼儿的冲突,教师开展了戏剧教学活动,通过扮演一个和好朋友吵架的小女孩,表述自己失去好朋友的难过心情,引发其他幼儿的共鸣。接着,教师让幼儿用“悄悄话”的形式安慰伤心的小女孩。他们有的说:“你不要哭,我愿意做你的朋友。”有的说:“我抱你一下,你就不要哭了。”还有的说:“你明天早点上幼儿园,你就会看见好朋友在等你玩了。”听到幼儿们发自肺腑的表达后,教师仍旧借用小女孩的口吻回应大家:“谢谢你们说了这么多话来安慰我,原来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有时候会和好朋友玩得很开心,有时候会和好朋友吵架,但是没有关系,吵完架还会变成好朋友的,我明天一定会高高兴兴上学的。”

在这样的戏剧扮演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用“入戏”的策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解答了幼儿对于“好朋友也会吵架”的困惑,而这个事件也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了故事剧的焦点片段“好朋友回来了”。相比文学作品中那些虚拟的角色冲突,这种来源于幼儿生活情境中的冲突演绎,更能使幼儿在角色中注入自身的情感经验,并在表演中了解了他人的思想和建议,从而积累了安全、正面的生活经验,促进了个体的健康发展。00C780C8-9173-41CA-889D-22CDB372026B

四、演生活故事——拓展边界

传统的幼儿故事剧活動基本以舞台表演为终点,追随幼儿生活的故事剧因“生活性”而具有独特的呈现方式和无止境的边界。因为幼儿离不开和教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交流,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中,因此这样的故事剧也就拥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一)可对话的墙面

教师在活动室创设一面故事墙“宝宝上学记”,让幼儿有机会将自己的表征作品呈现出来。如在入园之初,幼儿的情绪经常反复,因此教师便在墙上布置了一个幼儿园的场景,以“宝宝要上学”的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制作一个上学的小宝宝。“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宝宝,宝宝第一次上学是什么心情呢?”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宝说:“我要做一个开心的宝宝,他上幼儿园很开心。”睿睿说:“我要做一个生气的宝宝,因为他不爱吃饭。”浩浩说:“我要做一个伤心的宝宝,因为他想妈妈了。”幼儿们在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就开始动手制作一个个表情、神态不同的宝宝。不管是害怕的、伤心的、开心的、生气的,每一个生动的“上学宝宝”都呈现出幼儿丰富的情感体验。当教师把这些“上学娃娃”放置到故事墙上,幼儿经常兴高采烈地说着、聊着,就像在说自己的故事。借用他人的角色,说自己上学遇到的种种困难:“遇到不喜欢吃的饭怎么办?遇到尿床被同伴嘲笑怎么办?妈妈没有准时来接很着急怎么办?”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布局使得这面墙真正成为可以对话的墙面,也使得幼儿的生活故事有了更直观地再现。

(二)可演绎的生活

每个班级都会有入睡困难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对于午睡的种种困惑直接影响着其入园的心情。如果教师只是用成人的语言告诉他们:“午睡有利于身体健康。”显然无法解决“入睡难”的问题。因此,在故事表演中,教师借用“睡觉小精灵”的游戏情境,把幼儿带入创设好的魔法森林中,让每个幼儿轮流变身睡觉小精灵和同伴互动游戏。当他们听到睡觉小精灵在自己耳边说“巴拉巴拉,睡觉吧”的咒语时,就要赶紧闭上眼睛。当听到睡觉小精灵说“巴拉巴拉,醒来吧”,就可以睁开眼睛了。通过“睡觉”“醒来”的语令,幼儿感受到了控制的乐趣。自从玩过这个表演游戏以后,每次到了午睡时间,生活教师总会拿着一根魔法棒,轻轻地碰碰那些有午睡困难的孩子,或者让他们当“睡觉小精灵”去提醒同伴快快躺好。有的幼儿甚至把这种游戏带回家里,让爸爸妈妈也要拿着魔仙棒哄睡。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表演,又回到生活中演绎,使得故事剧具备了更美好的意义。

历时一年的故事剧表演“宝宝上学记”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看着幼儿欢呼雀跃地喊出“我们长大了,我们要上中班啦”时,教师们不禁泪目。这段对幼儿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班生活,以一种故事剧的方式被记录和珍藏,不得不说是一件庆事。近年来,幼教工作者都在强调课程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要尊重和采纳“儿童的视角”。我想追随儿童生活的故事剧活动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也有待于更多的同行去探索和实践。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立项“在课程故事中看到幼儿生活世界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gzx20-249)阶段性研究成果。00C780C8-9173-41CA-889D-22CDB372026B

猜你喜欢
上学同伴宝宝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上学啦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