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浸润式园本教研

2022-07-03 12:50邵维琴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园本常态教研

邵维琴

近年来,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落实与推进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与收获,同时也碰到了不少的困难与疑惑。如在户外区域游戏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就时常困扰着我们:有的区域因材料过多,储藏区域不够,材料摆放杂乱无序,导致幼儿取放材料无从下手;有的区域材料利用率不高,材料投放跟进不力;有的区域清洁不到位、规划不合理等。特别是户外美术区,与其他区域相比,该区域材料与工具的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管理难度也更大。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与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开展一次园本教研或者开展仅浮于表面的园本教研,很难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我们围绕户外美术区活动中的问题组织了一系列的浸润式园本教研,从而优化教师对户外美术区的管理,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使户外美术区活动常态化开展呈现良性运转态势。

一、问题整理,汇聚日常活动的困难

一直以来,我园户外美术区活动常态化开展的质量都不太乐观,这也引起了每一位教师的重视与反思,于是我们组织教师将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归纳出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全园共用同一户外美术区材料储存柜,里面虽然备有一些常用的材料和工具,但投放缺乏跟进,在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更新;教师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活动后的整理工作负担较重,占据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幼儿取放材料、使用工具等存在较大限制,自由与自主形同虚设,真正进行美术创作的时间短;幼儿不能及时将用好的创作工具进行清洗与归位,导致下次活动的幼儿无法正常使用;幼儿未完成的美术作品无从摆放,等等。

本次园本教研的开展是源于教师在户外美术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这样能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教研为主动教研。通过小组商讨与大组交流等形式,教师们将户外美术区活動开展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汇总,合并共性问题,筛选重点问题,重视疑难问题,这是开展有效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步。

二、思维沉浸,基于观察儿童的思考

在问题汇聚之后,我们并没有立刻组织教师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通过观摩常态化幼儿户外美术区活动,结合之前汇聚的各种问题,设计了带有不同任务的观察记录表格:1. 部分教师负责重点观察活动开始时幼儿取用材料的熟练度和工具使用的自主度情况;2. 部分教师负责重点观察活动开展中幼儿对材料、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及发生问题时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保育员的理念与行为;3. 部分教师重点观察活动结束时幼儿美术作品完成的情况,幼儿、教师、保育员在材料整理与清洗过程中的分工情况、所需时间、方式方法等。让教师带着任务去观察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我们组织教师围绕重点观察进行交流和研讨,将思维聚焦与沉浸,共同商定出基于儿童立场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在教研中,如果我们直接组织教师探寻解决策略,那可能更多是站在教师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我们引领教师基于观察儿童活动基础上的分析与思考,使教师能更多地从儿童立场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这看似是园本教研环节中的一小步,实则是理念转变的一大步。此外,通过设计不同任务的观察表格,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与重点对幼儿进行观察,有效提高了研讨的精准性,使每一个关键点都有教师在关注、观察、思考,从而商议出合理的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分类观察强化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任务意识和抱团意识,使园本教研活动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三、实践改进,灵活教研活动的形式

在第三次园本教研中,我们进行了实践改造,内容主要包括:1. 环境改造。组织教师和幼儿,根据我园班容量及幼儿活动情况,对户外美术区活动的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扩容,主要分为色彩涂鸦区域、粉笔画区域、写生区域、美工制作区域、地面画区域、沙画区域、自主区域、半成品陈列区等。增添相应的隔断、材料柜等,使幼儿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有序活动。2. 分年龄段使用户外材料储存柜。我们召集各年龄段教研组长进行商议,将户外美术区材料储存柜根据小中大年龄段进行分配,并由各年龄段教师指导幼儿做好相关材料的标识,根据主题活动变化、幼儿使用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对各自储存区中的材料进行有目的地增添、调整、管理,以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3. 调整进区规则。组织师幼共同讨论,进一步修改与调整了户外美术区规则,如增加了针对教师与保育员的规则内容,完善了幼儿的进区规则,从而使户外美术区活动的开展有趣、有序。

教研活动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教研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本次园本教研中我们组织师幼走进现场合作改造,更好地倾听了幼儿的想法,支持了幼儿的表达。对于需要全园教师共同落实的策略,我们又以年级组长带领的形式,贯彻实践方法,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实现策略的全方位落实,成效明显,增强了教师们的教研信心。

四、展示跟进,策略调整后的再观察

通过实践改造,我们再次组织了常态化户外美术区活动的展示与观摩研讨活动。这一次的重点是对照之前的问题清单,检查是否仍然有未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合理,进而验证教研活动的成效。在观察中我们发现,问题清单中的多数问题已不再出现:如幼儿能自主取用各种工具和材料,特别是活动结束时,幼儿能相互配合清洗、整理材料,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表现和表达;又如户外美术区材料储存柜的分年龄段管理,使各种材料的投放不再漫无目的,而是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相关主题进行投放,材料过多乱堆乱放或材料匮乏不够操作等问题也不再出现。但也有一些问题的解决不够彻底:如彩绘墙和黑板墙是反复使用的,是幼儿画好后就清洁干净,还是保留一段时间后再清洁?这个看似比较小的问题,也影响着户外美术活动开展的质量。通过坚定儿童立场,我们在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将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同一教研主题下,我们开展了两次常态化的活动展示,这里的常态化是指教师花费正常的时间与精力呈现真实的游戏现场,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提供精美的现场,常态化的展示对园本教研的研究更有意义与价值。第二次常态化的展示与研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体现出了教研背后的一种理念与初心。只有基于儿童立场开展园本教研,脚踏实地将研究工作做细、做透,提高实施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真正优化户外美术区活动常态化的开展水平。

五、全园浸润,交流学习后的跟进完善

当看到园本教研有了初步的成效后,我们并没有虎头蛇尾,而是及时将教研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在全园进行推广与交流,让教师们深入了解户外美术区活动发生的显著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同时,我们还通过日常督查,及时跟进教师、保育员、幼儿三者在常态化户外美术区开展过程中的情况,如进区规则的遵守、材料储存柜中材料的调整与充盈、不同班级及年龄段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幼儿对户外美术区不同区域的喜好程度等。在跟进的过程中加强指导与帮助,让户外美术区活动常态化开展的质量得到提升,真正达到全园浸润的目的。

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如果完成了实践层面的调整而没有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分享,那么该教研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是形同虚设和毫无生机的教研。因此,最后的全园推广与学习,制度的落实与跟进,促使教研形成了阶段性成果,这样的教研活动才充满活力,越研越精彩。

围绕“户外美术区活动开展中的问题”,全体教师、保育员、幼儿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这三个核心要点,共同思考与实践,将“浸润”的理念贯穿在园本教研开展的全过程中,进而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研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加了解了浸润式园本教研不是为了教研而教研,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不是漫无目的、缺乏操作性的,而是有目的、有步骤、具体可行的;不是部分教师,或者仅教师参加的,而是全体教师、保育员、幼儿共同参加的;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单一问题,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生命成长。4336C211-0AD4-46B2-BA0E-6DD77A886214

猜你喜欢
园本常态教研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