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与美术相遇,阅读与创作相融

2022-07-03 12:27蒋丽琴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添画大熊形状

蒋丽琴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中,各幼儿园围绕《指南》艺术领域提出的“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进行尝试与研究。于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大师作品、图画书等素材越来越多地走进幼儿园各类美术活动中,为幼儿的艺术欣赏与创作提供支持。在“走向整合的早期阅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我们发现绘本是结合了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综合性书籍,当幼儿邂逅绘本、当绘本遇上美术,能有效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步发展。现以大班绘本美术活动“一起玩形状游戏”为例,总结支持幼儿阅读与创作相融的策略。

一、合理取舍,提取绘本中的童画元素

打开任何一本绘本,我们都能找到其中蕴含的多种美术元素,如点、线、形状、色彩、明暗、空间、肌理等视觉的特殊语言,再如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起玩形状游戏》绘本画面中用各种线条勾勒出动物、人物和物体形象体现的线条元素,用很多不规则形状体现的形状元素,添画各种动物体现的造型元素,温馨柔和的画面体现的色彩元素,格子练习纸、横条笔记本、撕开的牛皮纸信封、废弃包装纸等创作底板体现的肌理元素等,足以体现其中丰富的美术元素。

如何将一本充满美术元素的绘本融入集体教学活动中,以提升幼儿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理解与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取舍,发现并提取其中适合幼儿的童画元素,从中寻找最佳切入点,切不可一味地奉行“照单全收”。《一起玩形状游戏》的情节始终围绕象小妹和大熊哥哥用互动的方式一起玩形状游戏展开,一个画出一个形状,另一个根据形状来想象、补充完成图画。这正是让幼儿由绘本阅读状态过渡到美术创作状态的最有价值的切入点——借形想象画。于是,我们就利用这一切入点,让幼儿在读读、想想、畫画中体会形状的创意变化,也让他们更加明白“自然界的很多事物其实都是可以用线条和形状来进行呈现”的道理。

二、阅读相伴,感受绘本之美与惊喜

一本优秀的绘本是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效结合。图文组合、以图为主的绘本既可为幼儿的美术教育提供内容,又可成为美术教育的生动形式。幼儿通过对绘本的阅读,不仅能很好地唤醒对故事情节及美术表达的兴趣,又能拓展自身美术创作的经验,建立从赏读到合作的支架。

(一)共读绘本,感受惊喜

绘本通过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故事,其既有色彩、线条、构图的美,又有语言、韵律和故事情节的美。因此,以绘本为载体的美术活动中的阅读必不可少,它能给幼儿带来故事和图画双重美的愉悦体验,其中蕴含的故事情节也能为启发幼儿的想象和创意提供有效的支持。

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形状”的经验。关于形状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很多教具或材料来引导幼儿,但干巴巴的讲解与任务式的操作会显得无趣而功利,而利用绘本故事来展现则更加吸引幼儿。活动开始,师幼共读绘本“象小妹和大熊哥哥开始玩形状游戏;象小妹画图形,大熊哥哥添画成小狗;大熊哥哥画图形,象小妹变大鱼”。教师边阅读边讲述边提问:“象小妹画的图形像什么?”“如果你是大熊哥哥,会把它添画成什么?”由此引发幼儿的观察与想象,为表象的加工与改造提供思维的空间。教师在幼儿大胆猜想后,用多媒体动态呈现大熊哥哥利用形状进行添画的步骤,让幼儿明白象小妹和大熊哥哥利用“形状”来进行游戏的规则:一个画形状,一个根据形状用另一种颜色进行想象添画。在此过程中,形状和构成的知识就变得灵动与有趣,幼儿自然会感受到游戏带来的神奇与惊喜。接着,师幼共读绘本中用纸片、树枝进行添画游戏的情节,幼儿纷纷表示形状游戏很有趣。最后,教师出示象小妹和大熊哥哥画作的跨页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教师着重引导幼儿谈感受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使其直接进入审美状态,这样避免了一开始就引导幼儿看具体的线和造型、看技能画法,导致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被“肢解”。通过对多样化作品的欣赏,不仅能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对动物、人物、事物的形态进行观察,启发了幼儿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区别了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表示“基础形状”和“创意补充”等不同部分,再现了形状游戏的吸引力,也让幼儿自然习得借形想象画的方法,生发其迫切投入游戏的兴趣与欲望。

(二)共制绘本,延展阅读

每个幼儿都希望通过作品展示自我、增强自信、拓展创作。所以,选择恰当的形式呈现幼儿作品能为幼儿的艺术表达增色添彩,满足幼儿希望被肯定的愿望,使幼儿享受不同作品带来的艺术魅力。在“一起玩形状游戏”绘本美术活动中,幼儿读着充满童趣的游戏绘本,自然而然加入游戏进行借形想象画,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赏析作品时进行创意语言表达,教师巧妙地把全体幼儿的作品进行装订,加上幼儿自主设计的封面和封底,单幅作品就成了全班幼儿集体制作的新绘本。在阅读新绘本时,教师引导幼儿把形状变化的过程描述出来:我看到这个形状像兔子的头,然后我画了一根弯弯长长的线和两只耳朵,它就变成了兔子气球;我把这个形状转了几次,后来就画出了一只螃蟹;我找了一块橘子皮,发现它像鹿的身体,我就添画了鹿角,变成了一只梅花鹿……每一幅作品中都藏着幼儿奇特的想法,每一页内容都是幼儿自己创作的故事。仔细倾听幼儿对“画”的表达,我们可以读懂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发现他们淋漓尽致的创意表现和更富逻辑的语言描述。可以说,自制绘本集欣赏和阅读为一体,既延展了幼儿的阅读,又拓展了幼儿的欣赏与创作。

三、多元表现,体验创意的游戏乐趣

绘本阅读带给幼儿的不仅是感受内容的美和艺术的美,同时幼儿也能借助在阅读中获得的美术经验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在绘本美术活动中创设游戏情境、投放多样的材料,不仅能为幼儿的美术创作增加趣味性,也让幼儿的创意表现更为多元。

(一)体验游戏乐趣

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充满游戏情境的学习才“好玩”,只有充满问题情境的创作才“更有意义”,绘本美术活动正是顺应了幼儿的游戏心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游戏体验中进行个性化的美术表现,从而创造专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如在“一起玩形状游戏”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与绘本故事一脉相承的游戏情境。幼儿在阅读绘本后,对象小妹和大熊哥哥玩形状游戏的情境充满向往,对借形想象的创作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问:“你们要不要一起玩形状游戏呢?”幼儿异口同声地说“要”。于是,幼儿自然进入创作状态。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沉浸在玩形状游戏的情境中,显得既愉快又积极,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活动目标。可以说,此时开展借形想象画是适时适切的,既让幼儿体验了形状添画的乐趣,又满足了幼儿自主创作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美术和阅读的热爱。

(二)多元创意表现

创作不仅是幼儿绘本阅读或游戏意图的自然自发表现,更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而创作材料的提供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更关系到幼儿作品的表现效果。基于每个幼儿对绘本的阅读理解不一、美术经验不一,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材料以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绘本美术活动“一起玩形状游戏”中,教师投放了三组不同的材料以引导幼儿自由表现:一组提供不同颜色的笔和纸,幼儿可以两两结合,一个画形状,一个进行想象添画;一组提供不规则形状的彩纸,幼儿找自己喜欢的形状,贴一贴、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一组提供贝壳、树叶、橘皮等自然材料,幼儿可以粘贴并进行添画。每位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表现,能力弱的幼儿可完成一种表现形式,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多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对形状和图案之间的关系有了越来越细腻的感知,他们的想象能力、构思和组织图形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在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很多幼儿意犹未尽,选择去美工区继续玩“形状游戏”。不同的材料投放及多变的活动形式带给幼儿更多的新鲜感,幼儿的美术创作也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独立表现走向与同伴合作。

绘本与美术的美妙邂逅,拓展了绘本的艺术育人价值,丰富了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让幼儿的美术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让我们一起利用好绘本,引领幼儿在阅读中尽情享受、表达、创造。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整合教育理念下幼儿早期阅读研究”(项目编号:2020JSQZ0114)的研究成果之一。26CEC5BF-083F-4A49-A90C-5411B8404319

猜你喜欢
添画大熊形状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你的形状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主题添画
主题添画
主题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