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之趣味教学

2022-07-03 09:43李桂怡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班旋律节奏

李桂怡

学前阶段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节奏、旋律、音色都有很强的感受。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最易引发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将游戏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可以使幼儿主动、自愿、愉快地投身于音乐活动中。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因此,我们有意识地营造自由、愉悦的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旋律,体验音乐游戏之趣味。幼儿在与音乐的互动中,不仅积累了音乐经验,提高了音乐素养,而且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自制力等非音乐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一、以节奏为基点,体验音乐游戏之乐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要从节奏入手,达尔克罗兹也把体态律动中的音乐语汇说成节奏要素。小班幼儿刚开始接触音乐,只会随意地唱唱、跳跳,节奏感较弱,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发他们的注意。因此,我们注重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运用色彩鲜明的教具,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循序渐进地使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节奏。

(一)借助游戏材料,感受音乐的节奏

小班幼儿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事物,而色彩鲜艳的游戏材料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如“躲猫猫”这一音乐游戏,具备有趣的情节和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而且“躲”与“藏”这两个动作的节奏感也很强。于是,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在游戏中创设小兔子和兔妈妈两个角色形象,并将彩色呼啦圈摆放成一列组织幼儿游戏,引导幼儿在“小兔跳”的基础上,感知音乐节奏。幼儿先排成一排学兔子跳圈,当听到“躲一躲”的时候,选择一个圈跳进去。在熟悉音乐节奏的基础上,我再加大难度,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圈随音乐速度放慢或加快,听指令将手中的圈放在地上并跳进去。在游戏中,幼儿慢慢地脱离教师,自己根据音乐节奏,灵活快乐地玩着“躲猫猫”游戏,体验了音乐游戏的乐趣。

(二)借助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小班幼儿可以通过在游戏情境中运用适宜的身体动作表演获得稳定的节奏感。如我选取了节奏感强、旋律、歌词、情节及游戏规则都非常简单的音乐游戏“小兔跳”,使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中,以节奏为基点,感受音乐游戏之乐。在游戏中,我创设“小兔子学本领”这一情境,让幼儿循序渐进地用拍手、拍肩膀、拍膝盖、小手变成耳朵跳等不同手势感受节奏,接着教师扮演“兔妈妈”检查并带领幼儿站在椅子前原地跳,再次感受音乐游戏的节奏。通过几次强化感受,幼儿能在音乐中控制好动作,并加以表现。为增强趣味性,我推出“跳石头”游戏,在地上画一块一块的小石头,并拼成一条小路,大家都很兴奋地跟着“兔妈妈”一跳一跳地离开家开始游戏。这种多形式、多手段的身体动作,提升了幼儿表现音乐节奏的能力。

二、以旋律为重点,享受音乐游戏之趣

旋律是音乐的重点。音乐的艺术语言对小班幼儿来说很难理解。有研究认为,幼儿对音的高低理解困难是受音强弱的干扰,小班幼儿在感知音乐旋律时具体表现为:音高时不由自主地唱响,音低时唱弱的现象。在小班音乐游戏中,旋律方面的感知内容有:分辨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等。因此,在初步感知节奏美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教师可将旋律感知融入音乐游戏中,运用“加音、辨音、动作”等不同方式,让幼儿享受音乐游戏之趣。

(一)运用加音效果,体验旋律

教师将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前置,运用加音突出表现旋律,能使幼儿更为流畅地享受音乐。如《小老鼠上灯台》歌词简单,曲调活泼生动,唱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教育意义。在幼儿旋律学习中,我采用加音的方法,使幼儿感知旋律下行的变化。如将“叽里咕噜滚下来”作为本次音乐游戏的重点,我让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从灯台上滚下来。为了让幼儿提前做好准备,我将“喵喵喵,猫来了”这一句的速度放慢,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在“叽里咕噜滚下来”这一句加快速度,使幼儿感受旋律下行变化,熟练运用动作表现。最后为增强活动乐趣,我在“叽里咕噜滚下来”的后面加音——“啪”,讨论小老鼠滚下来,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滚到了哪里,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进行表现。加音“啪”的一下,使游戏达到了高潮,幼儿有的趴在地上,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还有的跪在地上……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充分感知着旋律,体验着游戏的趣味。

(二)运用辨音效果,体验旋律

小班幼儿能辨别八度及八度以上距离的音是有明显“空间”差异的。因此,我运用八度音强调旋律,使幼儿在辨音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感知音的高低。《小手爬》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其平稳的节奏易掌握。幼儿跟着音乐,小手爬上爬下,并与脑袋、小脚接触,上上下下,不断往复,在简单的动作中体验着愉快的情绪。在后期我运用辨音效果,逐渐加大难度:小手爬到上面时,加入三个高音和弦,用“叮、叮、叮”三个音表示;小手爬到下面时,运用三个低音和弦,同时用“嘭、嘭、嘭”三个低音表示,从而强调了音的高低,使幼儿充分感知音高低的不同,整个音乐游戏有了新的亮点。“为什么小手在上面的时候,我们用叮叮叮,在下面的时候,用嘭嘭嘭?”“那么除了用叮叮叮、嘭嘭嘭,还可以用什么呀?”幼儿都能大致表达出高音低音的不同。运用辨音效果来强调旋律,既为音乐游戏增加了趣味,又使幼儿更好地感知了音的高低。

(三)运用动作表现,体验旋律

小班幼儿是自我认识、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自己身边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最常见的举动就是用手摸一摸、玩一玩、抱一抱、捏一捏等行为。奥尔夫音乐《身体音阶歌》是幼儿比较喜欢,也便于他们掌握的音乐游戏,将它运用在旋律学习中,根据歌曲提示运用动作表现的方法,能使幼儿感知旋律上下行的变化。如我将《身体音阶歌》中的“do re mi fa so la si do ,do si la so fa mi re do”部分作為一次音乐游戏的重点,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表现旋律的上行与下行,在幼儿熟悉后我再加大难度:加快或减慢音乐速度,并在一个音停住,让幼儿做好动作,他们有的小手举高,有的小脚踮起来,有的站的笔直……看看谁最高。运用动作表现音的高低,能使幼儿更加形象地体验音乐游戏的旋律,同时,更能吸引幼儿参与音乐游戏。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是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一名敏锐的音乐鉴赏者,收集经典的音乐作品,通过创造性运用,将其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融合,并注重采取多样手段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使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断深化。幼儿只有喜欢音乐、会听音乐,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与快乐。00C780C8-9173-41CA-889D-22CDB372026B

猜你喜欢
小班旋律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春天的旋律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YOUNG·节奏
7月,盛夏的旋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