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d住课堂,展现精彩

2022-07-04 04:05鹿美华
成功密码 2022年3期
关键词:阿宝黄土高原课程标准

鹿美华

英语单词hold的含义较多,其中之一是“握住;有效”。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如何“把握”课堂,让课堂“有效”,展现精彩?教师hold住课堂,课堂教学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在讲授时,笔者采用了下列措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和兴趣,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一、引入歌星做线索,提高学习趣味

本节课的知识点很清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黄土高原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知识点好像是珍珠,如何找到一条主线,把它们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笔者想到了从星光大道众多实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歌星——阿宝,他的家乡就位于黄土高原,了解他的生活便成了本节课的线索。于是本节课笔者是这样引入的:你想知道老师的两大爱好吗?我喜欢运动和听歌曲。你想知道我最喜欢听谁的歌曲吗?下面就让歌星阿宝闪亮登场。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化了课程内容。在本节课的讲授中笔者主要设置了三个问题:阿宝的家乡在哪里?阿宝的住宅为什么是挖个洞洞当家宅呢?阿宝家乡的人为什么喜欢把羊肚子手巾当帽戴?与本节课黄土高原的三个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活化、趣味化。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3中明确规定: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本着这一理念,我的主线清晰展现,这一环节设计与“活化课程内容”相辅相成。

二、馒头锅饼来释疑,融入生活增趣味

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土质原因: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这一原因对于初二学生很难理解。如何让学生轻松理解这一知识点呢?在中午吃饭时,餐桌上的馒头锅饼让笔者突发灵感。于是,课前准备了一块馒头、一块锅饼和两杯水。笔者拿出两个装了水的透明玻璃杯,分别把一块馒头与一块锅饼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不同,分析原因,并引导学生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泡馒头和锅饼真正目的,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就像馒头一样易溶于水。

2022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2中明确规定:在不同的主题中贯穿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借助简单食物作为地理工具动手实践检验地理结论,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都大大提高。这一环节设计与“倡导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与“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是相适应的。

三、角色扮演添活力

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兴趣地积极记忆,对于这一问题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设置为:假如你是黄土高原的黄土,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总是喜欢随水而流呢?(温馨提示学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来分析,需用悲伤的语调来陈述,叙述最完整、最精彩的可获得一份精美礼物。)初二学生一听有精美礼物,思考积极性一下被提高了,都想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角色扮演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这样,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有趣。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4中明确规定: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學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设计与“倡导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是相适应的。

四、材料分析提能力

近几年,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中加大了对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考察。如2020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第三部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就能看出学生是否根据相关材料获取相关知识,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在本节课中,笔者设置了两组材料分析题。

第一则材料:

1.黄土高原的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70%,海拔1500米~2000米。

2.黄土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米~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3.如果把黄土高原的黄土筑成1米宽和1米高的墙,可从地球到月球。(提示: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万千米)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

第二则材料:

1.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水土流失使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

2.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km/km2~5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m~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

3.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cm~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以上三则材料中,每则材料反映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产生了哪些危害?

学生对材料特感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4中明确规定: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设计与“倡导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是相适应的。

五、家乡美景掀高潮

当黄土高原的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话锋一转:阿宝的家乡我们已了解了很多,对于我们的家乡——山东省沂源县,你了解多少呢?随即播放了鲁山森林林场几幅美景,并启发学生:通过这几幅美景,你发现我们的家乡和黄土高原有什么不同?学生都说沂源县水土保持得好。接着让一名学生站起来,问:“鲁山林场有你栽的树吗?”“没有”“你到鲁山砍过树吗?”“没有”“老师代表沂源县全县人民感谢你,虽然你没种树,但你也没有砍树。正因为你注意保护每一棵树,时刻在保护沂源环境,才有了我们美丽的沂源。”然后,播放了几组螳螂河美景图,让学生齐读:“好山好水好生态,上山上水上沂源”。在课堂小结中,笔者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呢?”许多学生道:“我知道了保护树木对于环境意义很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树立起保护树木的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1中明确规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关心世界的态度,不断增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并提高健康生活、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等能力。这一环节设计与“坚持育人为本”这一理念是相适应的。

六、课堂小结来助阵

课堂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hold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灿烂的知识新天地,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讲述、讨论、游戏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阿宝黄土高原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开心堡垒
阿宝向前跳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English Clause Syntax
熊猫阿宝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