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须先回归企业本质

2022-07-05 13:17郭朝晖
人力资源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厂远程数字化

郭朝晖

推进数字化,须重构人机关系

谈到工业4.0时,人们经常会说起个性化定制;而谈到工业互联网时,人们又容易联想起设备故障诊断。但是,有心人会想:这些技术的意义难道这么大吗?值得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创新与变革浪潮”这样的说法来描述吗?

人们谈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时,往往采用宏大的叙事方式,谈的都是重要的“西瓜”。但谈具体的技术落地时,罗列的却是些无足轻重的技术,感觉就像一堆“芝麻”。有人可能会困惑:这些小小的“芝麻”,怎么构成了伟大的“西瓜”?也就是说,伟大意义和具体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工业企业的本质。

传统工业企业的追求基本上可以落实到“多、快、好、省”这四个字上。在当前和未来的时代背景下,“多”往往意味着人的劳动效率高,“快”更多意味着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反应速度快,研发和供应链给力,“好”就是高质量,“省”就是低成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企业需要加入“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内涵是让人工作得更加体面和舒适,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等。我们要和过去对比,才能理解这个概念: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却没有使劳动过程变得快乐、舒适,有些工作甚至是违反人性的。电影《摩登时代》就表现了这种现象。彼得?德鲁克在《工业人的未来》中曾感叹:工人的劳动环境,不如过去的田园生活;工人甚至制造业企业主,在许多工业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但农民为什么愿意走进工厂呢?

因为工厂能够带来更多的收入。人们贫穷的时候,宁愿用工作过程的“不舒适”去换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让日常生活过程舒适。但是,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后,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就高了。在我国,年轻人宁可做营业员、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以后,如果工厂不改变,可能就招不到工人。另外,如果企业的污染严重、能耗大,政府就可能会让它关门。

“以人为本”的口号容易喊,但前提是工厂能赚钱才行。不赚钱的企业活不下去。要赚钱,还要回到“多、快、好、省”四个字上。数字化、智能化的作用,就是把“多、快、好、省”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

把“多、快、好、省”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的办法,就是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总体上看,人类参与的环节越少,工厂的管理就越简单,就越有利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所以,“改变人机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性。

推进数字化,须坚持价值驱动

在我看来,重构人机关系包括三类手段:自动化、智能化和远程化。这“三化”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发展。

从自动化的角度看,“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就是把人的工作交给机器去做。数字化(智能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弥补传统自动化的短板、解决过去难以自动化的工作。典型的技术往往与图像识别有关——过去,只要需要图像识别的工作,都离不开人。

然而,即便是在全自动化的工厂中,也要有人的参与。人在工厂中有两项基本的工作:维持正常生产、改进和创新。其中,维持正常生产是主要工作,包括发现和解决各种设备、质量、工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特点是个性化很强:可能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质量和设备问题。这是这些工作难以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难以实现自动化的工作,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找到一条介于自动化和非自动化之间的过渡性技术,这就是远程化。人们不仅可以远程发现问题,甚至可以远程遥控机器解决维修、更换部件等问题。通过远程化的技术,人们可以远离肮脏、危险的工作环境,从而改善人的工作环境。在远程化的基础上,还便于提高智能化的水平,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比如,远程操控挖掘机、运输车辆时,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多台机器。

人们往往推崇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廠,如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现实中的案例往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正的高科技,建设时不惜血本;一种是针对简单操作,如仓储管理。从层次上看,可谓“一高一低”。进一步发展下去,要针对相对复杂的生产过程,低成本地提升自动化水平。我们知道,自动化程度高了以后,操作设备的人少了,维护设备的人可能会增多。而且,产品质量要求越高,安全性要求就越高,设备点检和维护的人员也就越多。而这里的关键技术就是设备应该“少出毛病”。如果设备管理的数字化水平高,就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更多的“黑灯工厂”具备经济性。

另外,当工厂的自动化程度高了以后,企业的技术人员就要从事与改进、创新有关的工作。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提升这些工作的效率。然而,许多中国企业管理不善,技术人员主要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要解决从“救火队员”到“改进创新”的转化,同样需要数字化技术。

改进和创新多了,也会给工厂带来挑战。典型的挑战是批量小、品种变化快。这种变化会对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活动带来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同样也需要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

当然,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仅有数字化技术还是不够的。比如,需要传感器技术,需要进一步推进模块化、标准化,需要提高设备的质量,需要重新思考生产流程的设计等。

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们注意到各种数字化技术的“芝麻”,其实都可以纳入上述体系之内。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价值驱动。而所谓的价值驱动,就是要顺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推进,成为“领先半步的先驱”,而不是“领先太多的先烈”。

数字化转型,先定个中期目标

许多工厂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时,往往采用列举的办法:安装了多少机器人、上了几套新系统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反映了企业在战略上的盲目性——想到啥做啥,别人有啥我也要有啥。事实上,做这些具体的事情并不难,就好比家里买台电脑、换个手机和冰箱一样,只要有钱就能办到,但却未必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16D7E93-81C4-40C1-B425-55A0C7F2527D

對此,我想替这些企业提出一个中期目标:不要让技术和管理人员做“救火队员”。

所谓的“救火队员”,就是忙于解决各种突发事件的人。在我们的许多工厂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救火”——设备出故障了、产品出问题了,就去找他们。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在工厂里干活儿,不就是这样吗?

人们在谈数字化转型时,经常遇到的一个词就是“优化”。对于这个词,有些人很反感:“平时忙都忙不过来,哪有那么多好优化的事情!”这其实是我国制造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最大差别: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平时主要做“救火队员”,精力自然就放在设备故障、产品质量问题上,没有精力搞优化。国外优秀企业平时管理得很好,技术和管理人员不需要做“救火队员”,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持续优化”。许多中国企业之所以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就是输在持续改进的过程;我们之所以产品质量不如国外、被别人卡脖子,就是因为持续改进的速度慢了。所以,优化非常重要,优化是个持续的过程,优化应该是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

但“救火”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出现了“火灾”,就一定要去救。技术和管理人员怎样才能避免成为“救火队员”呢?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发现问题后,要下功夫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所谓“翻烧饼”的现象——今天用新办法解决了老问题,明天又为了解决新问题采用老办法。

“日光之下无新事”。企业运行久了,现在发生的事情过去往往也发生过。如果能够坚持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需要救火的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少。人们也就有精力去做优化了。

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顾问李兆华曾经长期供职于丰田公司,他用一张图解释了丰田的做法(见图1)。出现异常和问题时,一定要设法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解决后,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固化下来,形成标准。这个标准可能不够完善,但没有关系,以后再出现问题时,可以不断完善这个标准。标准完善得差不多以后,可以交给机器去做。机器操作可能也会有问题,但没有关系,只要持续改进,就会越来越好。这样,新问题就会越来越少,需要人救火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少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并不简单:一件事是找到问题根源,一件事是交给机器去做。举个例子:质量问题每天都出现若干,但要找到根源可能要花几天的时间;“知识软件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出现这两种现象,前面的想法就难以实现。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就可以用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这就是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另外,再反复强调一下:数字化转型工作不要神秘化!不要神秘化!!不要神秘化!!!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就行。如果能够长期这样做下去,企业就能沉淀属于自己的知识,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久而久之,就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 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316D7E93-81C4-40C1-B425-55A0C7F2527D

猜你喜欢
工厂远程数字化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远程诈骗
数字化制胜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
一次神奇的远程渗透破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