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视角下重庆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

2022-07-08 09:59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重庆

□ 谭 磊

(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引言

2021年全国两会审议批准《政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要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基于此,新零售模式将持续发挥优势,推动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一体化发展,助力农产品走出农村,物流运输也将持续赋能新零售。新冠疫情下,以美团优选、京东到家、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势如破竹,打破传统生鲜实体商业生态圈,借助高精度地图定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使线上和线下生鲜农产品从各自封闭状态加速走向融合。未来,为了适应新零售下生鲜电商的发展要求,重庆农产品物流将朝着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发展。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重庆农产品物流进行了研究,例如黎侨[1]从重庆农产品物流供需的角度,分析供需双方存在的三种典型矛盾,提出建立协调机制、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措施去解决供需矛盾;彭静和张辰[2]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主要分析重庆冷链物流布局现状,提出形成大交通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依托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李茜等[3]分析重庆生鲜农产品特点,认为应该完善三级冷链物流体系,通过市场方式优化冷链物流运营效率。

在新零售下,高见和刘松[4]分析三种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提出构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新模式,利用“互联网 +”技术打造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毛莉敏[5]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有模式和现状,提出新零售下物流变革要结合大数据技术,统筹建立综合平台与农产品物流网络;叶伟媛[6]认为农产品物流模式将由“推动式”模式向“拉动式”模式转变,这是在精准确认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流量、流向和流速的精准物流。

诚然,关于重庆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成果在逐步增多,同时研究新零售农产品物流改革的成果也日益增加,但从新零售视角出发对重庆地区农产品物流进行研究的尚不多。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农产品生产现状和农产品物流现状,探讨在新零售背景下重庆农产品物流如何结合大数据技术和生鲜电商平台实现向智慧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转型,为重庆农产品物流发展提出建议。

3 新零售视角下重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重庆市历来有“山城”之称,主要基于多山和位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产业。2016-2019年重庆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截至2021年,绿色食品总量位列全国第5位。在全市的物流中心建设上,九龙坡区建有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冷库容量40万吨,是集海产品、肉类食品、农副产品冷藏加工、物流配送、贸易流通、第三方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大型交易基地。其二、三、四级节点分布在市内各区县和特色农产品产区,促进着全市及西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随着市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与推动,流通的重要载体如乡镇农贸市场、城区菜市场、农业公司、冷链物流企业等都得到较快发展。

表1 2016-2019年重庆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在新零售背景下,电子商务进入农村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大批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重庆市已经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但农村山区大多是蜿蜒的盘山公路,道路环境十分复杂,不利于大型车辆通行,给农产品物流运输造成一定困难。加之在地形限制下重庆坡耕地居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产品种植区,碎片化分布导致农产品物流难以形成规模运输。而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缺乏农产品物流运输能力,主要是通过与合作社、农业公司合作参与农产品供应链,导致交易成本高、农产品周转储备困难、物流运输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3.1 信息不对称,物流断链严重

信息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常见的例子,比如媒体和各大社交平台关注某地农产品滞销现象后,该地农产品迅速由滞销转为畅销。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时、不准确。农产品流通的生产端与消费端缺乏有效沟通,生产者之间缺乏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能力,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比如近两年的猪肉市场,重庆生猪的出栏价从2020年至今大幅下跌,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盲目饲养生猪,导致生猪供应过剩、市场价格快速下跌。另外,消费者无法深入了解所有农产品信息,信息的不完全导致他们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比如转基因有毒的误解造成大量转基因食物滞销,致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蒙受经济损失。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应链断链风险增加。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进而决定了农产品流通也具有周期性,如果信息的不对称性过大,那么在过大的物流半径下可能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及时供应,甚至会出现断链风险。

3.2 中间环节多,物流成本高

目前,重庆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包括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在内的多个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生产分散化的问题,但多个环节导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成本增加。农产品在中间环节中搬运、加工产生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增多,中间环节多,商品价格会逐渐增加,使得众多参与者获得的收益并不可观,特别是供应链初始端农民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以及末端的消费者需要以更高昂的价格购买农产品。二是周转时间长、货物积压严重。大部分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的特点,这与多环节周转耗费时间形成矛盾。生鲜冷链物流比传统物流技术水平要求更高、投入成本更大,过多的中间商倒手不仅导致货物积压严重、损耗率高,而且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的品质无法得到保证。三是缺乏管理、不利于形成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在这种“散-聚-散”的三段模式下,供应链的参与者比较分散以及人员流动性较大,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行业内农产品物流缺乏专业管理运作能力。

3.3 冷库布局不合理,产地物流能力弱

重庆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一级节点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附近。以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为代表的物流中心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而在渝西南、渝东北、渝东南的冷链物流中心二、三、四级节点分布稀疏,难以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虽然中大型冷库建设较多,但对县城和农村地区冷库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农产品在供应链初始端损耗大。第三方物流企业考虑到农村地区盈利能力不足、成本高、收入少,很难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带动当地农村物流发展,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情况下,也就无法满足农产品保鲜、常温、低温、冷链等多种物流的需求,产地物流能力弱的问题亟待解决。另外,随着我国冷库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各地企业盲目进入冷链物流行业,农产品冷链在仓储方面存在冷库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重庆冷链物流园区内,商品储藏种类的占比没有清晰划分,不少冷库资源存在闲置的状况。

3.4 农产品物流人才缺口大

目前,重庆建有多个中大型冷链物流中心,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市场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物流过去被看作是企业的附属品,物流人才培养工作在重庆起步较晚,传统的物流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需要更多复合型物流人才。一方面,院校开设的物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对物流相关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课本上,导致理论知识学习后无法较好地用在具体的物流活动上,不能完全满足物流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自行培养的物流人才缺乏较好的理论基础,在市场快速发展下自我学习能力弱,长远来看难以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战略人才[7]。同时,大多物流员工聚集在县城以上城市,愿意在农村地区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较少,如今在农村的大多数物流员工都是当地的农民。在新零售背景下,需要更多懂技术、懂互联网、懂电商、懂管理的物流人才从事农产品物流工作。

4 新零售视角下重庆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4.1 建设大数据物流信息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作为众多新兴技术中的领军技术,将海量物流数据和信息汇集云端,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将农产品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处理,从而制定高效物流方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可以增强供应链中的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物流企业的协同运作能力,起到协调中间多环节矛盾的作用。

大数据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建设包括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以及客户管理等。订单管理上,将包括物流交易信息在内的各环节信息数据紧密融合,实现管理信息化、可视化。仓储管理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分析农产品的各类信息、货品流动频率等数据,以实现库存预测、货源配置等目标。运输管理上,结合对货物的分析、货车配载的计算来选择最合理的运输工具,根据运输地点对运输路线做出优化,从而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客户管理上,通过平台采集和记录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审核、评估以采取适宜的物流服务,同时实现企业和客户的有效互动。因此,通过大数据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可为物流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物流资源更优配置。

4.2 创新农产品“体验+配送”模式

新零售下的生鲜电商平台,要积极搭建农产品“体验+配送”中心。一是可以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加强农产品供应链末端建设。通过采集大量物流信息,对收集回来的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和预测,得到更精准的物流配送路线。二是实现消费者线下体验,增强平台与顾客的互动和粘性。新零售下,只有为消费者创造极致的消费体验才能有效提升客户粘性,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和物流配送加速融合形成商业闭环。三是该中心兼具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功能。通过农产品中心的展示,可以吸引线下顾客进入线上平台,在农产品购物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在中心通过售后服务解决,实现购物-配送-售后一站式服务。因而对消费者来讲,在体验中心可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农产品信息,拼团模式还可以得到更优惠的价格;对商家来讲,农产品的现场展示可以让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更有信心,对农产品体验中心的拉动和新店的推广有着重要的营销效果;对电商平台来讲,线下体验为线上平台注入大量客源,在大流量下也能吸引更多的广告业务。因此,基于O2O模式搭建的农产品“体验+配送”中心使物流配送服务成为消费者、商家和平台之间实现有效连接的桥梁。

4.3 加快物流节点建设,打造智慧冷链物流

建设重庆县乡物流网络节点,优化物流服务功能,增强农产品物流基本能力。根据重庆农村地区农产品的规模和特点,有效整合农产品货源和物流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物流网点建设方案。首先,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资源联动优势,对现有的乡镇运输服务站、货运站、村级物流服务点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乡镇物流仓储,打造集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体系,为农产品收购、运输、销售提供物流保障。其次,加快建设城镇冷库,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引导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入农产品市场。同时,在供应端做好农产品物流“最先一公里”。采用先进技术采收农产品,对于需要保鲜的果蔬类、肉类食物,要用正规冷藏车取代普通货运车,利用温湿度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控。

4.4 培养智慧物流应用型人才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定期举办当地物流企业的交流活动,开展物流企业员工培训,促进行业内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应结合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物流企业岗位特点,避免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应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组织学生到物流岗位实习,同时邀请物流高管到高校课堂上讲授物流企业实践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理念贯彻到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另外,政府应制定相应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补助政策,在租房购房、生活福利、薪酬待遇、工作条件、子女教育等问题上予以合适的额外帮助,鼓励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回到家乡从事物流工作。

5 结语

新零售给重庆农产品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重庆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生产出大量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在新零售下通过线上生鲜电商经营方式售向各地,其农产品物流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未来,在《重庆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5年)》政策指导下,重庆将继续扩大三级节点数量,搭建大数据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农产品“体验+配送”模式,日益完善农产品物流建设。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重庆
冷链十年,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大关
重庆客APP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生鲜灯的奥秘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