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价值链:内涵、结构及中国情境研究

2022-07-10 14:36龙志军邬丽萍
科技与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价值链阶段价值

龙志军 邬丽萍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南宁 530004)

0 引 言

全球化浪潮下,国家竞争力的着力点逐渐由产业竞争升级为创新竞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创新价值链视角研究国家的创新发展问题。

1 创新价值链的内涵辨析

1.1 创新价值链理论溯源

1934年,Schumpeter提出技术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并认为将发明引入生产实际才是创新。1951年,Solow提出技术创新成立有两个条件:新思想来源和之后的实现。随后,学者们对创新的外延逐步拓展,Utterback和Abernathy将创新过程依时序分为新构想的产生、技术难点攻关和商业价值实现三个阶段[1]。Kline和Rosenberg提出链式模型,认为创新是包括潜在市场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等逐次推进、互动作用的链环[2]。洪银兴认为,创新的源头是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技术得到应用并推向市场才是创新最终完成[3]。

创新过程的相关理论将创新视为有序相连的链条,创新价值链进一步揭示创新链中发生的创新价值变换原理。Hansen和Birkinshaw正式提出创新价值链的概念,认为创新价值链包含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和创意扩散三个过程[4]。Roper、Du和Love将知识生产功能融入创新价值链的概念,认为创新价值链包括知识来源、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三个阶段[5]。创新价值链逐渐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2 创新价值链的内涵与分类

创新价值链作为一个新概念,现有研究以概念应用为主,未形成权威统一定义。代表性的研究有三类:Roper、Du和Love[5],Roper和Arvanitis[6]等认为创新价值链包括知识来源、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三个阶段,Doran和O’Leary[7],Ganotakis和Love[8],崔静静和程郁[9],Hartono和Singapurwoko[10]等也应用了这一概念;余泳泽和刘大勇基于中国情境,将创新价值链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11-12],周迪和程慧平[13],周迪和钟绍军[14],孙畅、王纯和张晴云[15],吴芹和蒋伏心[16]等也应用了这一概念;Chiu、Huang和Chen[17]将创新价值链分为科技研发、产业化两个阶段,Chen、Liu和Zhu[18],李牧南和黄芬[19],徐皓、赵磊和朱亮亮[20],李林子、傅泽强和李雯香[21]也应用了这一概念。以上研究将创新过程整合为不同的创新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创新价值传递作用、转换效率和增值作用等问题。

综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创新价值链是依附在创新全过程中的创新价值传递、转换和增值的链条,创新价值链可分为企业创新价值链、区域创新价值链和产业创新价值链。完整创新价值链依附4个创新过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商业化实现;创新价值存在5种形态:科学知识(A1)、科学发现和创意(A2)、专利(B)、生产技术(C1)和市场价值(C2),其中前四种为知识形态,具有知识溢出特性,将凝结于最终的市场价值(见图1)。每个创新过程接受创新价值链上游的创新价值输入,产生创新价值的转换和增值,向下游输出创新价值,其中,创新价值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是为创新价值传递。

图1 完整创新价值链及创新价值形态

四个创新过程可以由不同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过程越靠前,创新价值的使用方向越不确定,离最终市场价值实现的环节越多,创新价值兑现越难,创新的社会收益越大而私人收益越小;创新过程越靠后,创新价值的使用方向越明确,应用到最终产品越直接,创新价值兑现越容易,创新的私人收益越大而社会收益越小。在中国情境中,创新价值链上游和中游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其创新主体主要是国家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创新价值链下游的试验发展和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

前述三类研究中,创新的主体不同,对四个创新过程的参与度也不同,学者们对创新过程的整合也不同。其中,企业创新价值链靠近末端的价值实现,重在生产技术创新,整合为知识来源(A1、A2、B形态知识存在)、知识转化(A1、A2、B→C1过程)和知识的利用(C1→C2过程)三个阶段;区域创新价值链靠近上游,重在源头创新,整合为知识创新(A1→A2过程)、科研创新(A2→B过程)和产品创新(B→C过程)三个阶段;产业创新价值链居中,重在专利技术产业化实现,整合为科技研发(A→B过程)和产业化(B→C过程)两个阶段。

1.3 创新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全球(产业)价值链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全球创新价值链是对全球创新网络的抽象,在全球竞争加剧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正逐渐升级为创新分工,全球产业竞争升级为创新竞争。

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主流产品的产品设计、核心部件、关键部件和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在创新价值链也占据了上游的源头创新,主导了创新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外围部件、加工组装生产等环节,以生产为基础的创新也主要发生在创新价值链下游,没有创新自主权,陷入双重“低端锁定”困境(见图2)。

图2 创新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联系

2 创新价值链结构分析

2.1 企业创新价值链结构

企业以中短期市场价值为目标,追求企业业绩指标,如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实现这些目标的创新主要有:一是知识的转换,通过试验发展创新生产函数,如研发新产品、新生产工艺;二是知识的利用,通过商业化实现创新的市场价值,如商业创新、制度创新。

企业创新价值链包括知识转换和知识利用两个阶段,对上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直接参与程度不高。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生产技术迭代速度快,头部企业为争夺专利技术先发优势,将参与上游应用研究;在尖端技术行业,顶尖企业为主导产业标准制定,将参与基础研究(见图3)。

图3 企业创新价值链结构

创新过程本质都是知识生产,从知识生产函数的角度分析,创新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创新劳动力、创新资本和知识存量三方面。知识转换阶段,投入要素包括研发人员、风险投资和知识来源,其中知识来源是开放的,包括企业使用的创意、专利等。知识转换的产出为生产技术,如新产品、新工艺的生产技术等。知识利用阶段投入要素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生产技术知识,其中生产技术知识来自企业内外部知识转化的输出。知识利用的产出是产品市场价值,实现创新价值的兑现。

企业创新价值链的创新价值分布与所处产业背景相关,企业所处产业技术水平越高,知识转化阶段的创新价值比重越高;企业所处产业越成熟,知识利用阶段的创新价值比重越高。Schoenherr、Griffith和Chandra认为研发是高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基础环节,承担价值创造功能[22]。

2.2 区域创新价值链结构

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中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区域创新系统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国家和区域创新追求长远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参与全球创新价值链,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远期目标是主导全球创新价值链,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实现目标的创新路径:一是知识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掌握前沿科学发现、创意,主导产品设计、产品标准;二是科研创新,围绕产品设计开展应用研究,掌握核心部件生产及其技术专利;三是产品创新,通过试验发展、商业化,将专利技术产业化,推动本国技术路线占有市场,实现自主品牌营销和管理。

区域创新价值链包括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其中,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两个阶段具有源头作用,是一个国家能否自主产品设计、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是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键。产品创新环节是试验发展和商业化的整合,二者都由企业完成(见图4)。

图4 区域创新价值链结构

区域创新价值链的主体包括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在中国情境下,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分别位于上游、中游和下游,政府协调其协同作用。根据知识生产函数,各创新阶段投入要素包括创新劳动力、资本和所需知识,三类要素在不同阶段形态略有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投入要素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获取,但越关键产业的知识和人才,越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从创新价值分布来看,越靠近区域创新价值链上游,越有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潜力,创新价值的增值潜力越大;越处于区域创新价值链下游,创新价值的增值潜力越小。

2.3 产业创新价值链结构

产业创新体系是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连接的桥梁,因为产业的基本单元是企业,同时产业又是以区域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存在。产业创新体系既像区域创新系统一样追求长期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又像企业一样追求中短期业绩。因此,产业创新行为主要有:一是科技研发,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掌握专利技术,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二是产业化运营,通过试验发展、商业化,促使专利技术的价值实现,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

产业创新价值链包括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两个阶段,科技研发阶段对基础研究的参与度不高;产业化阶段是对试验发展和商业化整合(见图5)。

图5 产业创新价值链结构

科技研发阶段投入的要素包括科研人力资本、科研经费和所需的知识,产出为专利形态的知识,其中所需知识包括产业内外的科学发现、创意等。产业化阶段投入要素包括企业家、风险资本和专利知识,产出为产业价值,其中专利知识来自产业内外的科技研发输出。创新价值分布也与产业背景相关,高技术产业在科技研发阶段的创新价值比重较高,传统产业在产业化阶段创新价值比重较高。

3 中国情境下研究展望

3.1 创新价值链对中国的意义

现阶段,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了创新价值链上游,也占据了全球价值链高端,大多中国企业处于创新价值链下游和全球价值链低端,深陷双重“低端锁定”困境。随着产品迭代,中国核心部件与发达国家技术代差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加速陷入关键技术“卡脖子”困境。

另一方面,随着产品迭代速度加快、结构复杂化,跨国公司为维持核心竞争优势,逐渐将创新价值较低的研发交给本地供应商,提供创新协同支持。一些中国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向创新价值链上游突破,从组装工艺研发逐渐转向外围部件、关键部件研发,一批优秀企业已具备主流产品的设计和核心部件研发能力。De Marchi、Giuliani和Rabellotti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自主创新者有潜力成为全球价值链领导企业,跟随创新者能提升价值链地位[23]。

创新竞争正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创新价值链的全球化布局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价值链的分配,我国破解双重“低端锁定”困境必须要向创新价值链上游突破。布局区域创新价值链方面,对新兴产业应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竞争产品设计、核心部件等创新主导权,对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应瞄准下一代产品,逐代实现核心部件、产品设计等自主创新。构建产业价值链方面,应提高国产技术产业化水平,建设国内产业价值链等生态系统支持,形成本国技术路线市场气候。支持企业创新价值链发展方面,应支持产业头部企业、创新明星企业等向创新价值链上游突破,培养一批全球价值链领导企业。

3.2 中外研究现状

创新价值链广泛应用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区域层面的研究,归纳为三个方面。

企业创新价值链研究,基于企业创新价值链结构,使用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创新价值在各阶段的传递作用。Roper、Du和Love[5],Doran和O’Leary[7]研究认为,知识来源之间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知识来源促进了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改进企业市场表现。Roper和Arvanitis[6],Ganotakis和Love[8],崔静静和程郁[9],Hartono和Singapurwoko[10]等认同企业创新价值在各阶段的传递作用,Roper和Arvanitis进一步发现使用外部知识资源水平和企业吸收能力正相关;Ganotakis和Love强调了知识来源之间的关键互补作用;崔静静和程郁分析了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Hartono和Singapurwoko研究了知识来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知识来源对知识转化的作用机制。

区域创新价值链研究,基于前述区域创新价值链结构,使用区域层面数据,测算创新效率、创新水平。余泳泽和刘大勇分析了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要素,测算三个阶段的省域创新效率,研究创新效率的价值链溢出和空间溢出效应[11-12]。吴芹和蒋伏心在测算三阶段区域创新效率基础上,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16]。周迪等使用单一指标衡量三阶段的省域创新水平,分析创新水平区域分布和链间影响[13-14]。孙畅、王纯和张晴云则使用多指标主成分分析三阶段的区域创新水平,并分析创新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15]。

产业创新价值链研究。基于产业创新价值链结构,使用产业层面数据,测算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并开展相关研究。Chiu、Huang和Chen采用价值链DEA模型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和产业化效率[17];Chen、Liu和Zhu构建网络DEA模型测算省域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商业化子过程效率及整体效率[18]。李牧南和黄芬[19],徐皓、赵磊和朱亮亮[20],李林子、傅泽强和李雯香[21]等的研究中,对产业价值链两阶段的创新效率是分开进行测算的,李牧南等、李林子等进一步分析了创新效率的分布,徐皓等分析了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

3.3 研究展望

综合现有创新价值链研究,结合中国情境,未来应进一步聚焦创新价值传递、创新价值转换、创新价值增值和分配的研究,拓展创新价值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创新价值传递研究。现有企业创新价值传递机制研究较为成熟,可进一步探索区域行业的异质性,研究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突破路径。现有区域创新价值传递以链间、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为主,应加强区域创新价值链链间传递机制原理研究,揭示上游的源头作用和各创新阶段协同发展问题,为国家区域创新价值链布局、科技创新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创新价值转换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创新价值链、产业创新价值链转换过程的创新效率研究,在多阶段效率研究基础上,应加强创新价值链系统性和整体创新效率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为提高产学研融合水平、协同创新水平、创新价值链系统耦合水平提供参考。

创新价值增值和分配的研究。现有文献集中于创新价值链下游的专利价值衡量问题研究,上游创新价值增值和分配研究较少。上游的创新价值的衡量依赖于最终市场价值,既包括产业价值的提升,也包括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全球创新价值链地位提升。应立足国家区域创新战略,将上述因素纳入模型,分析创新价值链上游的增值和分配问题,为国家创新价值链上游建设策略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价值链阶段价值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