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2-07-11 14:49李海翔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5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大学生

李海翔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结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与势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政府、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也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应用型高校为着眼点,在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后,从完善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体系、优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推进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能力;“双创”教育;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127-03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切实要求应用型高校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然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面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支撑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能力,是应用型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当前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深受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为人類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抓住和创造机遇,用好“第一生产力”,主动求变、精准发力,才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3]。当今时代,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以及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崛起,依靠创新驱动,开拓发展新空间。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新增长创造了更多可能。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三)高校教育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不够完善

由于扶持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政府及社会的支持方面有缺漏是在所难免的。主要体现为:(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支持方面有不足之处。(2)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上限制比较多。针对实践环节的资金较少,多为针对创新大赛等模拟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大部分有地域限制,各省市制度不同,且多数大学生很难了解与熟悉各地的制度政策,一些不了解制度政策的高校学生由于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限制放弃了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免税优惠以及小额贷款等资金支持。

(二)高校的教育模式不够有效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院校认为未形成健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也有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授课内容枯燥冗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割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没有体现,即使个别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类课程,且所占比重较少。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实训类相对较少,考核方式以结果性测试为主,创新创业能力考核大部分还处在卷面上,以卷面上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成绩定最终的课程成绩,导致无法判断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够丰富

教师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领者。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本领、创新创业意识和经验。青年教师大多为刚刚入职,之前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学习研究的时期较长,但缺少企业经历或创业经验。有时不够理想的创新创业教学效果是受教授者自身缺乏实践以及认知不足而造成的。此外,教学队伍的不统一以及不整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学校就业指导教学或者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任课教师并不相同,且两者授课前没有进行课程内容方面的商讨,教学目标不统一,互为其政,无法产生“1+1>2”的效果。师资队伍引进时,一些学校比较重视高层次、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的引进,但对实践型的师资培养重视不足,普遍缺乏应用实践型教师。此外,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奖励和资金的扶持,致使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四)学生的自身意识不够清晰

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四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努力学习程度、创新意识积极性都对其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是活动主体,应该积极配合,自主地投身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但是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缺乏社会认识、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导致创新创业能力自我培养的困难程度加大。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完善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体系

积极完善相关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尽快缩小由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以及企业性质差异所导致的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上的差异。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的保障体系,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合理流动,消除其后顾之忧,提高大学生创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作用落到实处。另外,通过树立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加深各界人士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增加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帮扶政策条件,使大学生创业人员可以享受更多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服务。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后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补全。各地方政府可联合地方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创新创业项目申请等活动,并设立完善的竞赛流程和奖励制度,以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二)优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专业教学,需要将“双创”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高校首先应明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改革,并加强创新创业能力专门课程的建设。应用型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类活动,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双创”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5]。使劳动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四者协同为一体,同时结合校本理念,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和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成才观。树立创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劳动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

2.“双创”与“三全”教育相融合

2017年2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即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三全育人”与“双创”教育相融合,强调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遍布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环节,并非“临门一脚”;将课内与课外相衔接,进行闭环式育人;构建育人协同体,使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全员参与,使“双创”能力培养更高效。深化“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原则。

3.“双创”与“互联网+”相融合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将“双创”与“互联网+”相融合,将互联网作为人才培养获取知识的补充来源,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方式。现今移动智能普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来源,更为贴近生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贴吧、慕课等平台,传输信息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创”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减少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碎片化时间。此外,通过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方便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指导,同时也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已有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

在系统性完善教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掌握最新行业动态,拓宽视野和思维,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等可作为外聘教师或客座教授以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授课,讲述创业的经过历程,分享创业的实战经验[7]。应用型高校可将已有的师资力量与外校聘请的师资力量相结合,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力量,通过互相听课带动原有教师积极进取、打磨课程。

3.整合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课前需要互相了解另外一门课程的要点,使两门课程由各自为政变为相辅相成,达到“1+1>2”的效果。

4.完善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激励制度和资金扶持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以及项目时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以及一定的经济补贴。

(四)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

大学生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突破专业的制约,使其不受所学知识的限制。要正确认识学业与事业的关系。学业是事业的基础,事业是学业成果的体现,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一份成功的事业。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了解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另外,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职业观,使其理解职业理想的价值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必要性的认知,使其自觉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做出一份贡献。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健全政策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多方连携行动等方式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符合社会的需求。高校需要推动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以及后续的成果转化,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辅助项目实际执行。通过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激发民族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基因,激发群众智慧与创造力,推动国家富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习近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EB/OL].https://www.sohu.com/a/2545122

21_354877.html.

[3]习近平向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致贺信[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7/content_5

322779.html.

[4]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7/content_52

13735.htm.

[5]教育部.關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l.

[7]张小红,李铉美.双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2):56-5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大学生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