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体翻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索

2022-07-12 01:21邹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外语文体思政

邹红

(吉林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课程思政是近年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是党和政 府在当前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近年来外语教师围绕思政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内容、框架和教学设计等,但论述缺少系统性和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可复制性。 文秋芳[1]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文秋芳教授还对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设计了纵向和横向的框架。横向维度包括:内容、管理、评价和教师言行;纵向维度包含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 在横向维度中,内容链占主要地位,教师应能从教学内容中有效地抓取育人因素(见图1)。 文秋芳教授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框架设计得细致具体,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故此该文亦基于此框架对翻译教学进行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

图1 外语教学内容中挖掘育人元素/设计教学方案的步骤

1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翻译教学

以“课程思政”“思政”并含“外语”“英语”作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的CSSCI 和北大核心论文,共得到99条检索结果。 学者们主要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特点、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课程思政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思辨和顶层设计。增加“翻译”“口译”及“笔译”的主题词后,排除不相关论文,结果显示国内仅出版了5 篇翻译专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中文核心论文。可见,国内对翻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渗透以及教学策略及实践等还处于初期阶段。代正利[2]指出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四项思政元素融入策略:主题内容、词句举例、文化比较和练习引导;司显柱[3]以“英中笔译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翻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将思政教育与翻译技巧、策略和方法相融合,对接英语话语修辞方式,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曹进、陈霞[4]从学生的政治立场确立的必要性、翻译责任感的树立、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三方面论述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且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内容,通过翻译工作坊、翻译鉴赏、翻转课堂和项目实践的方法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的理念; 杨正军、李勇忠[5]指出了翻译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深挖课程思政资源和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李志英[6]对情感学习理论中价值观形成和内化过程进行了分级描述,倡导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政教育效力。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涉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地蕴含着鲜明的文化态度。翻译课程文化价值涵纳度高,无论是传统译论、经典译作、译者,还是翻译职业本身都有大量育人元素可供挖掘,翻译课程在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挖掘大量资源,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上大有作为。

2 实用文体及其翻译

“文体”的理解需要借助语言学的方言和语域理论。按语言的使用者进行分类,语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 时间方言、 社会方言; 语域有3 个变量: 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7]。 语场指话语涉及的主题内容,可分为两类:专业性和非专业性。 专业语场的专用语言包括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工商管理英语、旅游英语等;非专业语言主要指人们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如社交俗套话等。语旨指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它决定了交际双方所使用语言的正式程度、口气、态度等。语式指话语交际的媒介,主要包括口语形式和书面形式。 此外,文体不同、文本功能不同,其语言特征也会不同,如科技文体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功能,所以科技文体大多语言平实质朴。对文体的分析可以基于以上理论,但在实践层面仍然要以格式、词语、标点、句式、修辞手段和篇章结构的分析为基础。

文体类型的广泛性决定了对文体的分类是很难有固定界限的。陈独秀、叶圣陶和朱广贤等人曾先后提出了“应用之文”“普通文”和“实用文章门”的概念[8],并由此衍生了现在普遍认可的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两大类。 文学文体注重用语言塑造形象、 传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实用文体反映客观真实对象、非虚构、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并且能帮助有效处理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 实用文体的分类可按照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具体用途来进行划分,分成新闻类、外交类、旅游类、法律类、财经类等。 当然,对实用文体的分类还有其他的说法,但结合所讲课程的内容,该文采取此文体分类方式来就思政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实用文体以传递信息和内容为主要目的,且文本类型多样。英国翻译家彼特纽马克[9]根据语言的功能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强调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信息型文本重视真实性和现实性,呼唤型文本重视读者的反应。政治演讲、官方文告、散文诗歌、私人信函等属于表达型文本。 科研论文、操作指南、报告等属于信息文本。 告示、说明书、宣传手册、广告等属于呼唤型文本。 表达型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策略,信息/功能型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故此,在实用文体的翻译教学中,也应根据文本的类型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3 实用文体翻译的思政教育实施

基于文秋芳的外语课程思政框架,该文将重点围绕内容链和评价链展开,旨在探索在实用文体翻译教学中如何通过内容的重构有效实现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

3.1 理解实用文体翻译课程的育人目标

实用文体翻译课程重点在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让学生把掌握的翻译知识转化为翻译能力。 实用文体翻译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商标广告文本、科技文本、商务信函文本、旅游文本、政治新闻文本、公共标识文本等。这些内容的英汉互译实践中,要求学习者能够完成符合语法修辞规则、 语句通顺、 语义准确、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同时又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实用文体体裁广泛、内容多样、文化层次丰富,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保障。 在培养翻译能力的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逐渐提高翻译水平。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和独特点。 既能够对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和研究,从而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又能提高跨文化能力。

3.2 明确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

根据文秋芳对于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框架的论述,显性目标即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而隐形目标则是无形的思政教育目标。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活动中的翻译原语文本,保证材料具有思想积极性和价值引领的潜在作用。 以政论文本翻译专题为例,教师将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问题提供给学生,先了解学生对该热点问题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实践,译后参照官方翻译文本进一步分析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例如:

原文:要大力纠治“四风”,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译文:We will take strong steps to address 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and release our primary-level officials from the fetters of pointless formalities so as to give full rein to their drive. We will stand behind officials who live up to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we will work to see that they carry out their duties.

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原文文本,为了做出准确的翻译,学生需要掌握报告中所提的“四风”具体的指代内容。 四风问题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了解原文文本的语义后,结合句子是无主句的特点,提醒学生可以采用释译(文内解释“四风”)和增译(添加主语)的方式分别处理特定术语的翻译和无主句的翻译。 该材料的显性教学目标是了解政治文本的语言特征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隐形目标是了解国家的最新政治和策略主张,提高党员的思想先进性。

3.3 合理选择实用文体翻译的教学材料

实用文体文本涉及的类型广泛:旅游、商务、政论、新闻、科技、法律和广告等。这些不同体裁和类型的文本涵盖中西文化的多个层面和维度,且具有行业性、即时性、应用性和文化独特性的特征。因此,实用文本的翻译练习会极大程度地提高学习者专业行业英语的知识水平,增进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并提高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感知。 教师可在选择教学材料时着重考虑可以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展现我国最新的行业进步、凝练高度民族精神的或具有积极的价值引领的素材。当然,这些素材的选择又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目的。 以如下科技文本翻译为例:

原文: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FAST) is a Chinese mega-science project which aims to build a 500-meter diameter active reflector radio telescope in a karst depress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o achieve wide sky -coverage and high sensitivity for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The main scientific fields of FAST include survey the neutral hydrogen;pulsar searching;dominate the VLBI network in low frequencies; detect interstellar molecules; SETI(Search for Extra 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译文: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的一项重大科学项目,它致力于在贵州喀斯特洼地面建造一个口径为500 米的主动反射面射电望远镜,用于探索宇宙和高精度的天文观察。 FAST 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巡视中性氢、观测脉冲星、主导国际低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 探测星际分子和搜寻外星文明。

科技文本具有专业术语多、句子结构长、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 后置定语频繁等特点。 根据以上特点,进行科技文本翻译教学时,教师可将“中国天眼”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可以在了解我国最新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掌握科技文本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技巧。

3.4 设计有效的翻译课堂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翻译教学,教师需要设计连贯的翻译教学活动以使学生沉浸在对翻译文本的研读和翻译任务中。 结合笔者对于实用文体翻译的教学实践,可考虑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串联活动: 课前结合在线翻译平台如试译宝进行翻译作业布置,学生可以进行原文文本的相关查阅和讨论,并进行翻译首译;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原文文本的具体特征并修正自己的译文和组员译文,课上辅以教师的指导,同时进行组间翻译点评;课后进行进一步改译和定稿,并根据教师所给参考比较个人译文和参考译文之间差异,反思不足,总结凝练。

有效的翻译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脚手架作用,通过引导和循序渐进的操练使学生在反思与实践中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3.5 采用多元的翻译活动评价方式

在实用文体翻译教学中采用多元的翻译评价模式,将个人翻译自评、组内翻译评价、组间翻译评价、教师翻译评价相结合。 教师要首先给出学生明确的翻译评价量表(笔者采用了准确度、语义对等、翻译技巧、语篇功能、语法和语言这五个维度),个人翻译自评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评价,初步评判译文的质量。 组内和组间翻译的过程是促使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换,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最后是教师的总结评价。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反复的修改和校订中练习翻译技巧,掌握相应文体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方法。多元的翻译评价模式虽然耗时长、进度慢,却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反复推敲中构建适用于自己的翻译技巧。

4 结语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的专业课程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是充分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义务,实用文体翻译正在凭借材料的广泛性和即时性等优点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优势科目。 未来,应进一步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及课后翻译的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找到更契合的思政融入点。

猜你喜欢
外语文体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另类文体巧谋篇
思政课“需求侧”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