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呈现与实施

2022-07-15 13:58康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笔者素养思维

康珺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必须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全学科、多角度地促进他们身心和谐、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思想的融合。

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教师在深研语文学科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内涵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与“四新”背景下所提出的学科德育、审美体验、提升思维品质、优化作业设计等具体要求相结合,再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既要让课堂具有学科特质,还要让课堂具有知识的融合性和综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1.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笔者曾在李密《陈情表》的探究课上和学生讨论“忠孝”和“君臣”文化。在了解背景、解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之后,设计了几个问题:你怎么看待李密“忠孝不能两全”情况下的选择?如果你是皇帝,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番陈词?最后,抛开本文背景,这篇文章还能让我们想起“家国情怀”,如果你面临“家”与“国”的选择时,你会怎么选择……问题都是围绕本文中提到的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问题。这节课上,学生们参与度比较高,甚至辩论起来:“当国与家的选择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会义无反顾,一定为国家利益而战,一定为国家利益而死!”“不懂孝道,哪知忠君?”“你们爱家,我也爱家;但我更爱国,有什么不对?!”

这时,大家都静下来,望向了笔者。最后,笔者以“这是一种选择”作为开头,以“所有的选择,只要是符合人性、人情,都值得尊重”“你爱家表现了你的责任感,你爱国也是责任感,就其范围和影响而言,是小家和大家的不同,是选择的不同,是情怀和胸怀的不同,是责任和价值观的不同”等观点和陈述,平息了学生的争论,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这几个问题,学生在解读的时候,大都围绕文章或故事本身,畅谈忠孝文化和家国情怀,甚至还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品评到最后,这篇文章已然成了一个作文素材、一个论点的依据。学生们围绕作品主题来讨论、辩论,强化了对传统文化中孝慈文化的理解,懂得了“兼容并包”之说,知晓了对“精华糟粕”的取舍之理,思维得到了训练,表达得到了锻炼,逻辑认知等能力得到了培养。

2.反复吟咏,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诗歌,让学生通过对“韵脚”“平仄”的理解,结合《登高》《锦瑟》等诗歌内容,体会韵律节奏、抑扬顿挫之美,生发联想与想象,创设情境,描述场景,品味诗风。最终,在叹服于经典诗歌带来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学生也沉浸在汉字组合带给他们的审美愉悦中。课堂小结时,有学生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欣赏与传承经典的必要性等角度分享收获。

课堂设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把握更多知识、激发更多联想,产生更多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和提升。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目标,也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得到落实。

3.优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笔者给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材料,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围绕奥运冠軍谷爱凌进行写作训练。作业旨在强化学生的审题立意意识,提高分析论证等写作能力。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还深入思考探究家庭教育、“双减”政策、体育精神、睡眠知识、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等十几个角度和领域的论题。这也激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教师要通过优化本学科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强化其自主探究体验。

当然,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使课堂呈现与实施达到多重境界,这对新时代教师的学识视野、思维品质、人格修养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会有所要求。教师有必要研究如何将讲授内容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联系,如何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实施教学。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学科素养,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宗旨,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注重知识文化、思想认知的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在呈现知识文化的同时,体现出“身心发展与知识能力相融合”的美好情境。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笔者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老师,别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