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模式研究

2022-07-18 02:30裴艳慧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评估职业

裴艳慧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科学的设计专业群教学团队培训的评价模式,推进专业群的建设,确保培训质量,深入了解专业群教学团队培训评价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设想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团队认真解读了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研究了相关文献,并对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教师进行了相关调研,对得到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此设计出一套评价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模式。

1 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评价概述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教学团队为专业群建设服务,同时具备辐射专业市场、为行业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能力。为评价专业群职业培训的有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在国家方针政策引领下,职业培训如何提升参训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尤为重要。目前在职业培训评价领域,有一些不同的做法,例如有培训主体评价即培训机构的评价模式,有培训对象的自我评价模式,也有政府评价模式,还有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模式。无论哪一种评价模式,都是具体围绕其职业培训的开展方式进行的。目前为止,针对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专业群是未来专业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是提升专业群职业培训能力的有效推手,因此,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职业培训的评级模式,设计出一种“政行企校”共建的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模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评价模式的研究方法

2.1 政策解决

为了能够充分把握国家对于专业群建设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要求,研究团队收集了有关的政策文件,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2014年至今,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对政策研究解读获得如下信息。

2.1.1 强化政策扶持和监管

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2.1.2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放管结合完善依法治校,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2.1.3 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职业标准、教学标准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简称“培训评价组织”)等参与实施的力度。政府通过放宽准入,严格末端监督执法,严格控制数量,扶优、扶大、扶强,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

2.1.4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

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2.1.5 在政府指导下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

成员包括政府、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热心职业教育的人士。听取咨询机构提出的意见建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和民间智库参与。政府可以委托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作为第三方,对全国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办学方式模式、师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等情况,进行指导、考核、评估等。

2.1.6 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

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2 文献综述

关于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评价模式的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下面就两篇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概括分析。

2019年,《教育现代化》上王钱静发表论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主导、第三方参与”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按专业建设的几大内容来设计,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师”教学队伍,课程与教学改革,监督、评价与管理机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二级指标为专业建设的目标及现状,观测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培养目标达成度。

该文中提到的具体评价方法可以概括为:①评价主体分为三类:第一方评价是指院校内组织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做出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是指独立于高职院校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实施的评价。②评价方式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兼顾的多维度评价方式。③评价流程按照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入校咨询、撰写咨询报告、报告解读的程序进行。

2020年,《培训》发表了作者罗海峰的文章《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文中提到利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他把评估分为反应、学习、行为和成果4个层级,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对于指导培训组织者进行效果评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资料研究中对其岗位职责,从品德、绩效、能力和态度4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工作责任心、是否安心岗位工作、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能否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服从领导、团队精神等等。

2.3 市场调研

2.3.1 针对用人单位的市场调研

用人单位作为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端,对培养的人才质量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极具参考价值。调研组对兴泰集团、龙湖物业、战友集团等内蒙古自治区内外3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听取用人单位对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机制的建议。调研中,用人单位对专业群的组建给予很高的评价,对教学团队的职业培训能力给予了肯定,对确保培训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家单位普遍认为,应该从学校、教师团队、培训对象3个角度来对培训展开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建设,促进培训效果保障措施的建设和提升专业群教学团队实施培训的能力,通过评价培训对象的学习效果评价培训效果的达成度,不以考证论英雄,要让培训对象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2.3.2 针对毕业生的市场调研

毕业生已完成专业群课程的系统学习,并走上了工作岗位,为了高效完成某些专项工作或提升专业能力,也会参加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他们对专业培训体系比较了解,而且对专业培训效果与用人单位需求距离有较深刻体会,所以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对专业培训的效果持肯定态度。毕业生提出要进一步重视培训的教学保障、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及时更新学校实训仪器,给受训者提供更多的实用的动手操作机会;要拓宽实用型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工作岗位需求,适当减少工作中用不到的纯理论性讲解。

2.3.3 针对在校实习生的市场调研

顶岗实习学生已进入实习单位,对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有深刻体会,所以实习生调查也尤其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对部分专业技能需要通过集中培训来提升企业的适应性。学生提出,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能够满足实习岗位的需求,但是遇到专项工作就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想通过专项培训的方式加以提升核心专业能力,以更快更好地应对专业工作。具体需要集中提升的专业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进行细部梳理。

2.3.4 针对专业群教师的市场调研

专业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也是专业群培训的核心力量,对培训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等的认识客观深刻,很有参考价值。调研组组织了多次教师调研,听取专业教师对专业群教学团队开展培训评价机制的建议。专业教师普遍认为要采用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要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人员等不同角度评价培训保障、培训组织和培训效果。

3 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评价模式构建

3.1 评价方式

采取学校主导、政府指导、行业组织参与、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执行的模式。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学校提出评价目的、设定评价条件、提供评价对象,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学校要求和行业组织的指导,对专业群教学团队的培训进行评价。

3.2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人员。①组织培训的学校承担专业群培训的能力,包括政策方面的支持、管理、场地和费用方面的保障,以此作为职业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②参与培训的教师对专业群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的熟练程度,能否进行依托专业群知识技能体系的业务培训,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作为体系中第二部分。③学生是衡量我们办学效果的最直接要素。通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核心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三部分。④社会人员。高等院校不但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更应该具备为行业企业在职员工提供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教育,如何评价行业企业接受培训的效果,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第四部分。

3.3 评价过程

3.3.1 培训开始前的评估

在培训开始之前做评估主要是提前做准备,如果培训之前不做评估,等到培训结束后,专业群教学团队往往会发现很多原本在培训前可能避免的错误变得无法挽回了,轻者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严重的,可能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年度业绩目标的无法达成。所以,培训前的评估往往比培训后的评估更加重要,在培训开始之前,专业群教学团队要评估以下内容。

3.3.1.1 目标与期望。专业群教学团队要评估培训是否已经确定了目标、目标是否有效、目标是否现实,参训人员期望从培训中获得什么、他们的期望是否现实、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期望,参训人员所属的部门对这次培训的期望,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目标之间的匹配度。

3.3.1.2 知识类培训前的评估。专业群教学团队要评估培训想要参训人员学习到什么,为了让参训人员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培训的方案是否还有可以优化的空间。专业群教学团队一定要在培训开始前与讲师一起打磨课件、实景演练、优化培训方案,从而提升培训效果。

3.3.1.3 技能类培训前的评估。专业群教学团队要评估培训是为了使参训人员具备哪些技能,并在培训开始前告知参训人员培训内容、具体要求等等。

3.3.1.4 态度类培训前的评估。专业群教学团队要评估培训是为了参训人员在哪方面的态度做出改变,通过什么方式来衡量和判断参训人员态度上的改变;除了培训之外,有没有一些其他条件影响着员工态度的改变,比如环境、制度、流程是否影响着员工的态度。

3.3.1.5 硬件和软件的保障。专业群教学团队要评估实施培训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等保障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培训的硬件和软件无法支撑培训正常运行的可能性、是否需要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培训费用方面是否有减少的可能性、培训费用和效果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3.3.2 培训过程中的评估

培训过程中的评估是一种培训的过程管控,专业群教学团队对过程的管控同样是为了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培训运行中的评估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3.3.2.1 硬件和软件的保障。专业群教学团队对培训相关硬件和软件的保障要贯穿培训开始之前和培训进行的全过程。

3.3.2.2 参训人员的满意度。很多专业群教学团队对参训满意度的关注只是停留在培训结束之后的调查问卷层面,但是由于参训人员的原因,有可能会偏向于给培训讲师打高分或低分。这就造成了培训结束后的调查问卷结果不真实的可能性。如果专业群教学团队只看调查问卷,会造成培训效果很好的错觉,而实际不然。

为了深入了解参训人员的满意度,专业群教学团队应当在培训的过程中深度参与到培训活动中,观察培训参训人员的表现、表情、神态、参与程度等,并在培训过程中随时和参训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满意。

3.3.2.3 培训讲师的满意度。在培训过程中,专业群教学团队同样也要关注培训讲师的满意度,有的企业会给培训讲师发放培训组织方面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但培训讲师有时候出于一些考虑,即使心里有不满也不愿在问卷中表现出对培训组织方面的不满意,而有的企业会忽略培训讲师满意度调查的环节。

为了有效了解培训讲师对培训组织方面的满意度,专业群教学团队在培训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和培训讲师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意见或建议,以便于随时做出调整。

3.3.2.4 培训方案执行率。专业群教学团队要在培训运行中随时关注评估培训方案的执行是否与计划相匹配,课程的进展是否完全与计划一致,培训的内容是否与预期一样生动,培训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预期。

3.3.3 培训结束后的评估

培训结束后,专业群教学团队可以运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按照培训目的和类型的不同,将培训后的评估分为4个层级,分别是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估。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中的4个层级在培训管理中分别具备不同的定位和用途。

3.4 评价指标体系

表1 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

3.5 评价要点

3.5.1 专业群所在的学校

主要评价培训保障措施是否得力,包括承接专业培训渠道、培训软件、硬件配备、培训制度保障、激励机制等等方面的完善程度。

3.5.2 专业群教学团队

教师是立教之本、育人之源,要紧扣人民教师的行为规则和职业教育的师资特质,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服务能力等维度切入进行教学评价。

3.5.3 学生和毕业生

评价学生通过培训是否具有了培训目标所描述的核心职业能力。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使人取得成功的基本能力,是专业群教学团队培训要实现的核心目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基础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和延展业务的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拓展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信息接收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延展能力则包括礼仪的运用,营销方面的能力和升级自己的管理能力。

3.5.4 社会人员

高等院校不但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更应该能为行业企业在职员工提供业务能力的培训教育,如何评价社会人员接受培训的效果,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核心部分。具体评价指标应根据培训对象的性质来确定,主要考虑培训前后的对比,包括职业精神的改变、职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研究团队得出上述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评价模式,并将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和提升应用适应性,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条件建设、促进专业群教学团队职业培训的综合能力,进而为行业企业培养出更加具有市场适应力的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员工提供参考。教育为社会服务,社会在不断进步,职业培训的评价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优化,为提升教育效果服务、为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评估职业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职业写作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我爱的职业
评估依据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