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后勤特色智库构建路径探究

2022-08-04 07:29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智库

饶 灿

(西南财经大学 后勤服务总公司,四川 成都 611130)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已20余年,但由于各高校受到自身办学条件、所处地域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均衡因素影响,各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设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可以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提供全面、及时的战略性政策方案咨询服务、应用型技术研究,满足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后勤改革发展中的指导职能和顶层设计的政治诉求,通过政府主导对智库发展研究方向进行政治逻辑指导,丰富高校后勤发展政策红利,将应用型科研成果和政策有效转化,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校后勤特色智库通过实现知识理论发展与应用技术创新交互式可持续发展,突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思维阈值界限,实现国家战略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国家产业发展和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思想交融和技术推动[1]7。

一、高校后勤发展特色定位

(一)政治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教学科研、校园治理等方面提供坚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后勤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鲜明政治特色。高校后勤一方面发挥“双一流”建设服务保障的后勤功能,另一方面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服务育人历史使命。高校后勤政治性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相融合,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载体功能,确保后勤发展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公益性

高校后勤在遵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公益精神为指导,主要在高校范围内服务于所有师生、部门的公共利益。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决定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后勤公益性占主导的本质。高校师生及相关部门作为公共利益追逐的服务对象,后勤作为公共利益的服务主体,应站在公共利益基础上,协调处理公益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科学规范开展后勤服务工作。高校后勤工作宗旨应紧紧围绕高校教学科研、师生需求服务,这一社会功能决定高校后勤要在不以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充分体现教育公共属性,发挥育人功能,实现教育这一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的目标[2],这就是其公益性的本质特征。

(三)市场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克服高校发展瓶颈制约的重要举措,赋予了高校后勤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价值取向。高校后勤通过产权剥离、科学用工、独立核算等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推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方式,独立或半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高校后勤在公益性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成本核算融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存在服务与价格的价值错位。为确保其经营活动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在以高校为工作重心的基础上,在政策和原则范围内允许其通过可行性强的营利性经营活动来弥补保障性服务成本亏损。高校后勤市场性是一个长期饱受争议的话题,就目前而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以及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高校后勤市场性作为保证高校后勤实体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是确保高校后勤公益性的有益补充[3]。

二、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建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面对深化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后勤面临发展共识衰减、事务决策理性依据缺失、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供给侧结构不均衡、不可预知性灾害应急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公共决策风险系数增大,亟须组织化形式的智力咨询和成果输出机构,通过科学、合规的决策咨询流程,实现对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智力支撑[4]。

(一)建设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的政治性需求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肩负“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殊历史使命,一方面是中国特色高校后勤理论研究与探索的“先行者”,另一方面是应用型科研或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双重角色职责体现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利益诉求。通过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紧密结合国家指导方针,制定高校后勤发展战略,有利于在国家针对高校及后勤改革发展相关的政策解读咨询、凝聚共识、舆论引导、产业发展及应对重大灾害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在实现科研技术创新及应用、思维创新与融合等方面提供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引,推动后勤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实现产、学、研等价转换。

(二)建设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的经济性需求

高校后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高等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定位,赋予高校后勤政治性和市场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建设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可以满足高校后勤对更新经济知识及解决发展问题的诉求,解决在CPI持续升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以及政策红利逐步削弱等压力下合理协调成本、价格、利润关系,积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动态把握收支平衡点,科学引入金融工程原理和技术,在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合理实现后勤资产增值。

(三)建设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的理论性需求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肩负着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指导理论的思想产品的输出责任。在2006 年之后,国家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政策指导出现空白期,其改革进程也进入调整期。自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下,受到全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社会主体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一系列形势政策影响,“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要求。同时,各种知识利益诉求主体的思想意识觉醒,亟待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对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提供指导。建立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即是构建跨行业、多学科、非线性且具备高校后勤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思维创新生产机构,成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以及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

三、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的构建路径

(一)搭建智库结构,突显智库特色

1.智库架构

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流大学及其他大学按照比例遴选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组建高校后勤特色智库董事会,设置董事长、独立法人,下设学术研究、专家、评审、项目管理等委员会及综合行政管理办公室;为确保智库发展及科学研究的政治方向正确,设置直属机关党委含纪委部门[5]6;根据高校后勤特色下设思想理论、行政管理、饮食文化、工程管理、物业管理、校园文化、科技创新、项目评审等项目研究组以及出版社、各区域事务所等相关辅助部门。

2.经费来源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属于政府主导型智库,其经费来源可以由国家政策拨付、各董事会单位及社会团体捐赠、国家项目基金、科研成果专利费用以及市场购买等多渠道构成。在坚持高校后勤智库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各项经费结构比例,尽量平衡资金结构,避免资金来源的不均衡形成依附逻辑,协调依附属性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实现智库研究独立性。

3.运行机制

采用专业知识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机制,根据高校后勤特色类别设置专业研究小组,开展所属专业的学术型知识理论研究工作,同时按照课题、项目导向设置研究小组,临时抽调相关类别的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研究专题组,实现多种类别专家共同协作。这种交叉矩阵研究机制有利于确保基础理论型研究持续发展,确保项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有利于智库专家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横向、纵向交叉共同协同功能。

4.后勤特色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应根据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突出高校后勤姓“教”的特色公益主体属性,以充分满足广大在校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要为工作宗旨,结合“三全育人”工作准则,紧紧围绕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服务育人的研究特色,弥补高校后勤改革顶层设计的政策缺失、所涵盖的各类行业技术短板、减灾抗灾应急经验技术短缺等方面的弱项,以切实为新时代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提供坚实的后勤服务保障为工作导向开展各类智库科研工作。

(二)强化人才管理,打造研究队伍

1.智库人才储备类型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种类型的人才聚合与协作最关键。人才储备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政主要机关的专家、领导以及部分退休人员。这类人员对于国家政策走向以及政治、经济环境形势变化有敏锐嗅觉和独特见解,能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建立和保持密切联系,为智库发展和智库成果合理运用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中国社科院和各省社科院等相关研究院、一流大学等的著名教授和国内外知名专家。这类人员是智库知识产品输出的生力军,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品德,而且能独立承担各类项目研究与创新的主要职责。三是各高校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这类人员作为智库科研与实践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科研项目工作中保持不同知识体系的思想碰撞交流,能有效完成项目带头人布置的各种科研基础任务。四是大型社会团体中的优秀人员。大型社会团体在行业、产业内具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以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具有发言权,能够形成标杆企业[6]。这类优秀人员的参与可以为智库项目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数据,发挥社会功能,解决实际难题,为研究成果创造试用和检验环境。

2.智库人才引进标准

智库不仅是人才知识的产出机构,还是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人才引进的标准是其根本保障。根据后勤特色智库属性和储备人才类型,按照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合理标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详见表1),才能博采众家之长推动高校后勤产业发展[7]。

表1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人才引进标准

3.人才引进方式

智库人才引进方式应转变传统人员招聘观念,打破学科背景、地域、行业等因素限制,根据智库人才储备类型,科学合理运用考试、遴选、推荐等多元化的招聘选拔方式和渠道,借助成分分析法对人才评价指标进行有效降维,再运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人才筛选预测模型,组织专家评审组根据具体指标对入围人员进行资质审核和评审,经智库董事会讨论通过决定录用人员。

4.人才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多重人才管理模式。根据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的研究课题,结合人才类型和结构,赋予项目负责人或相关专家多重身份行使权力。智库专家一方面承担智囊团项目研究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肩负项目研究成果执行者的责任。根据智库承担的不同项目类型,采取常驻式或短期兼职方式实现研究人员双重或多重身份的无缝转换,结合课题研究实际情况通过申请或邀请的方式组建研发团队。

二是建立人员发展培养模式。高校后勤智库人才结构根据项目研究和智库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考核晋升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根据智库研究人员综合背景和能力提供职业规划前景和发展要求。借鉴国外智库人员管理经验,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各级管理人员及各项目组主导人员负责组内成员发展并进行绩效考核。根据研究人员的年龄、学历背景等基础数据建立老、中、青人才培养梯队[8],实现智库人力资源呈阶梯式发展。

三是建立“旋转门”人员储蓄和流动机制。高校后勤特色智库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同时要培养人员的实践务实能力。借鉴美国“旋转门”机制,使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政府或其他部门的实际工作,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拓宽发展眼界,增强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后勤产业发展的政策影响力,同时引进政府担任要职人员作为智库专家,提升智库声誉度和政治视角高度,加强高校后勤特色智库与政府部门、其他智库机构以及各高校的密切联系。这类“旋转门”机制不应只是政府部门与智库之间的人才交流或资源等价交换,更应扩展行业界限阈值,实现智库与政府、国企等部门的人员交流,成为智库优秀人才交流平台。通过不同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从根本上强化高校后勤特色智库资政建言、科研创新、课题探索等研究的全面性、纵深性以及政策措施执行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能。

(三)增强智库影响力度,推动持续发展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主要职责之一是实现后勤产业智力成果的有效转换,增强学术研究、公共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力,提升智库声誉度,从而获取更多发展资源,推动智库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发挥智库专家优势,提升公共政策影响力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以前沿哲学社会科学为指导,契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趋势,集合各行业专家、学者,结合国内外高校后勤发展趋势并借鉴其先进经验,研究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趋势和措施,积极参与议事、议政,为国家、政府、高校提供针对性强、权威性高、均衡性稳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智力支持,正确引导国家关于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相关方针政策顶层设计和科学决策方向。

2.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公共舆论引导力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研究要立足和深入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后勤产业发展,通过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大事件的权威解读和科学研究,厘清媒体舆论正确导向和界限,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方向,提升高校后勤特色智库声誉的社会普及度,使智库的智力产品成为社会主流价值。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定期发行智库期刊或论文集、参与公众媒体演说或言论发表以及各项技术专利申请提升社会认同度,构建高校后勤智库语言体系,打破高校后勤传统认知思维的工作逻辑与普遍话语表述之间的思想藩篱[4],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后勤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勇于承担智库使命,增强科研创新推动力

通过提升高校后勤智库科研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智库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为项目研究成果与需求部门实现资金等价转换,为智库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另一方面推动高校后勤产业改革发展,以高等教育为背景,要在“学术情怀”的氛围中,以科学实证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实现科研创新成果转换功能,提升社会声誉度,使智库高质量人才吸附能力递增,实现良性递进式发展。通过科研创新成果在高校后勤行业中的运用和转换,促进高校后勤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为我国高校后勤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构建以后勤产业科研创新为引领的社会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高校后勤特色智库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构建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人才的储备库,是在推动高校后勤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社会分工以及适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等情况下建立的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智力机构,在高校后勤政策、规划、改革、发展等方面具备自己的权威解读,在解决后勤改革发展相关问题方面能发出“后勤声音”、拥有“后勤话语”、强调“后勤主张”、提出“后勤议案”、研发“后勤成果”,最终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高校后勤特色智库联盟体系。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智库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微智库
微智库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