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女性患者的盆底结构及盆底肌电特征

2022-08-08 07:19龚媛媛周停张云陈文莉黄嘉朱兴国刘艳丽徐文静李嘉王红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裂孔盆底受试者

龚媛媛,周停,张云,陈文莉,黄嘉,朱兴国,刘艳丽,徐文静,李嘉,王红星

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a.康复医学科;b.超声医学科,江苏南京市 210009;2.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江苏南京市 210046;3.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市 233030

0 引言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的特点[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脑卒中后肢体功能、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呼吸功能等的评估与康复均受到临床广泛关注,而盆底功能的早期筛查与检测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脑卒中可引起排尿神经通路中断[2],进而引起尿失禁,极大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提升死亡率和致残率[3]。当前临床对盆底功能的检查主要有阴道触诊、阴道压力、肌电生理、超声、磁共振、尿流动力学等手段。盆底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通过量化的肌电信号,客观反映盆底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可作为早期判断盆底功能异常的电生理指标[4];盆底超声可直观实时反映盆底收缩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5]。本研究联合盆底sEMG 和盆底超声,观察脑卒中后女性患者的盆底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WINPEPI 软件计算,每组至少包含19 个样本。

选取2020年6月至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女性患者21例纳入卒中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18版诊断标准,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均经颅脑CT 或MRI 证实。另从社区招募同龄健康女性受试者20例,纳入对照组。

卒中组纳入标准:①年龄45~75岁;②病程15 d~1 年,病情稳定;③能理解和遵循简单的口头指令;④近期未服用影响大小便功能的药物。

卒中组排除标准:①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②卒中前存在盆底功能障碍;③泌尿生殖道感染和/或肿瘤;④盆腔手术史;⑤严重意识或认知功能障碍;⑥无法自主收缩盆底肌;⑦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45~75 岁;②无脑卒中病史及其他影响盆底肌功能相关疾病史;③能理解和遵循简单的口头指令;④近期未服用影响大小便功能的药物;⑤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顺产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20项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调查盆底功能;若出现尿失禁,并符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标准,则诊断为尿失禁。依据问卷结果将卒中组进一步分为尿失禁组(n=6)和非尿失禁组(n=15)。

本研究已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No.2020ZDSYLL092-Y01)。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行盆底sEMG 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检查前接受盆底肌收缩和Valsalva动作指导。

1.2.1 盆底sEMG

采用NDI-094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表面肌电评估程序,阴道电极,安静室内进行,室温25 ℃。参数:灵敏度0.2 mV,扫描速度0.2 ms/格。受试者排空大小便,侧卧于治疗床上,安静休息10 min。检查者戴一次性消毒手套,电极涂润滑液,置于阴道口内2~3 cm,嘱受试者最大程度收缩会阴;另一只手置于腹部,使腹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持续5 s,仪器自动生成收缩过程中的平均肌电值(average amplitude of electromyography,AE‐MG)、积 分肌 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iEMG)、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value,RMS)、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重复3次,两次收缩间休息1 min,取平均值。

1.2.2 经会阴盆底超声

采用Resona 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3D/4D 容积探头,频率4~8 MHz。受试者检查前排空膀胱和直肠(膀胱残余尿量<50 mL),膀胱截石位,探头涂耦合剂,外覆安全套,轻轻置于会阴部尿道外口和阴道外口之间,先进行矢状面二维超声扫查,调整探头角度,显示盆底标准正中矢状切面,包括耻骨联合、尿道、膀胱、阴道、肛直肠角;以耻骨联合内下缘水平线为参考线,分别测量受试者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 动作下膀胱颈位置(膀胱颈距参考线的距离)、膀胱后角(近端尿道与膀胱后壁间的夹角)、膀胱颈移动度(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相对于参考线移动的距离)、尿道旋转角(Valsalva动作后近端尿道相对于参考线垂直线所旋转的角度)。而后启动盆底四维超声扫查模式,左右旋转并上下移动调整切面,以获取最小肛提肌裂孔图像为测量切面,嘱受试者做最大Valsalva动作,测量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联合内侧缘到肛门直肠连接部的距离)、左右径(两侧耻骨支最大距离)和面积(由两侧肛提肌内侧缘、耻骨联合内侧缘和两侧耻骨支包络的面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QL,QU)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盆底sEMG

与对照组相比,卒中组AEMG、RMS、iEMG、MF 和MPF 均降低(P<0.05);尿失禁组与非尿失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盆底sEMG参数比较

2.2 三组间盆底超声参数比较

三组间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与最大Valsalva 动作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4。

表3 三组膀胱位置相关指标比较

表4 三组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参数比较

3 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多层肌肉、韧带、筋膜和神经组成的软组织复合体,起着支撑膀胱、阴道和直肠的作用;盆底肌是其中最主要的结构,通过躯体、内脏和中枢传导通路接受神经支配[6]。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引起盆底肌控制障碍[7]。盆底肌肌力可以反映盆底组织的功能状态,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可用于盆底功能监测[8]。

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无论有无尿失禁,sEMG 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降低。时域指标降低说明盆底肌在收缩时激活的肌纤维数目减少;频域指标降低提示盆底肌不耐疲劳。Romero 等[9]发现,卒中后尿失禁女性患者,盆底肌静态和动态肌力均不同程度下降。Shin 等[10]发现,卒中后尿失禁女性患者盆底肌收缩状态下RMS 降低,经6 周盆底肌康复训练后,RMS有所提高。国内研究发现[11],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收缩时,波幅较正常值下降。这些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脑卒中女性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卒中后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如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辅助运动区等受损,导致盆底相关肌群控制障碍以及收缩模式异常[12];卒中后继发盆底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盆底相关肌群肌纤维萎缩,导致收缩功能进一步下降[13];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致盆底肌废用[11]。临床应重视脑卒中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的早期评估,减少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还显示,脑卒中女性患者尿失禁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略大于非尿失禁组和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脑卒中女性患者支持结构尚未出现明显解剖学异常。肛提肌作为盆底肌中最主要的支持肌,当肛提肌收缩功能降低时,盆膈裂孔有不同程度增大[14]。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组,肛提肌裂孔略大于非尿失禁者和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肛提肌形态尚未出现明显解剖学异常。检索相关文献,盆底超声目前多用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研究,尚未见到关于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超声结构改变的相关报道。

结合上述结果,脑卒中主要导致盆底相关结构神经源性损伤,发病机制不同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15],主要表现神经通路异常,可能尚未对盆底结构造成解剖学损伤。但盆底肌肉组织在经历生化代谢和电生理特性改变后,易感个体若长期暴露于高龄、肥胖、吸烟史等危险因素条件下,最终可能导致盆底结构异常[16]。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受试者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无法准确反映脑卒中后女性患者盆底结构和电生理变化的特点。今后将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脑卒中女性患者无论是否出现尿失禁症状,盆底肌的表面肌电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盆底sEMG 可作为评估盆底肌功能的敏感指标,可为脑卒中患者制定盆底康复训练计划和疗效判断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裂孔盆底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和安全性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疫情下普通患者应如何进行肺功能检查?
总是烧心,当心食管裂孔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