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8-11 06:47陈义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修补术腹膜腹股沟

陈义荣

(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无锡 214000)

腹股沟疝属于临床外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患者的腹腔内脏器由于腹股沟缺陷而发生向体表部位突出产生包块的一种现象。研究显示[1],腹股沟疝的患病率为1‰~5‰,且男性患者较多,如未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症。腹股沟疝修补术是腹股沟疝唯一的治愈手段,早期临床多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该病,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复发率高,且并发症多,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目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PP)[3]。然而,关于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还缺乏统一说法。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于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60 例为对象,对比TEP 和TAPP 的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以双色球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0 例)和对照组(n=30 例)。对照组:男性23 例,女性7 例;年龄20~70 岁,平均(45.48±4.87)岁;疾病类型:直疝16 例,斜疝13 例,复合疝1 例;参照中华医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分型:I型12 例,II 型15 例,III 型3 例。观察组:男性22 例,女性8 例;年龄21~70 岁,平均(45.75±4.38)岁;疾病类型:直疝15 例,斜疝14 例,复合疝1 例;参照中华医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分型:I 型11 例,II 型16例,III 型3 例。两组上述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患者及家属均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均为I~II 级;年龄20~70 岁;均无腹部手术史,且腹部皮肤无其他病变;凝血功能正常,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

排除标准:患有嵌顿疝、巨大阴囊疝、滑动疝等者;具有腔镜禁忌证者;伴有血液疾病或者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伴有肝硬化、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疾病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术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排空膀胱。指导患者取头低脚高仰卧位,并向健侧倾斜10~15°,给予其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脐部下缘距离1 cm 处切开腹白线,牵拉分离腹直肌后,于腹膜前间隙置入10 mm穿刺套管,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分别在经脐孔到耻骨联合正中线上1/3处、下1/3 处建立穿刺点,置入5 mm 穿刺套管。置入腹腔镜后,使用腹腔镜探头对准患者的耻骨联合方向,以直接推镜的方式在腹直肌后鞘内实施腹膜前间隙分离,过程中需遵循自下到上、由内到外的原则。在腹腔镜辅助下仔细分离疝囊,对于直疝及内环口直径<2 cm 的斜疝可直接分离;对于内环口直径>3 cm 的斜疝,可先对疝囊进行结扎处理,再横断处理。选择大小合适的补片覆盖平铺,医用胶固定。缓慢消除气腹,确认补片固定良好,撤出腹腔镜,缝合切口。

1.2.2 对照组

行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TAPP)。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等同观察组。在患者脐孔上缘做一个10 mm 的观察孔,并分别在两侧腹直肌外缘平脐或者脐下水平部位做一5 mm 操作孔。于内环口上缘2 cm 处,自脐部内侧皱壁至髂前上棘处,弧形切开腹膜,进入腹膜前间隙,遵循由内向外的解剖原则,向内游离至超过中线,向外游离至髂前上棘,向上游离至联合肌腱上2~3 cm 处,内下游离至耻骨韧带下方2 cm 处,外下游离至髂腰肌中部水平位置。术中分离疝囊,对于直疝及股疝,先完全分离后再行回纳;对斜疝且疝囊较大或存在黏连者,需先进行横断,再对近端进行壁化处理,远端旷置。选择大小合适的补片修剪(约10 cm×15 cm),置入腹膜前间隙,充分覆盖后将其平展铺开至无褶皱。若内环口直径≤3 cm,无需补片固定;若内环口直径>3 cm,需进行缝合固定或用医用胶固定。最后,以3-0 可吸收缝合线或倒刺线缝合腹膜切口,缓慢撤出套管,缝合腹壁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2)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感染、尿潴留、阴囊水肿、慢性疼痛等。其中慢性疼痛判定如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VAS>3 分且持续时间在3 个月以上则为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总例数×100%。(3)复发率:术后随访半年,统计复发率。复发率=复发的例数/总例数×100%。(4)应激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及β-内咖肽(β-EP)等。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 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RP、Cor、β-EP 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手术相关指标、VAS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手术前,两组的血清CRP、Cor 及β-EP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的各项应激指标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血清CRP、Cor及β-E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手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腹壁肌肉松弛、腹内压增加,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从而形成疝。此外,该病的发生与生活不规律、剧烈咳嗽、长期便秘等因素也具有一定关系[5-6]。腹股沟疝一般无法自愈,发病后需及时就医,以免病情进展,引发其他并发症。手术是腹股沟疝的首选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疾病发现得越晚,手术难度越大,不仅影响预后,也会增加术后复发率[7-8]。既往临床多采用开放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牵拉过度、切口感染、异物感强烈等,复发率也比较高[9-10]。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TEP 和TAPP 均为其中的常用术式,微创优势突出,可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发现隐藏疝,大大避免了患者二次入院治疗;对复发疝的治疗也可避免常规手术的入路方式,简化操作模式,减少对患者血管及神经的损伤;对于双侧疝可采取单侧切口,减轻患者痛苦;且两种术式均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视野清晰,操作空间大[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TEP 在术后恢复方面更具优势。这是因为TEP 不需要切开患者的腹膜,仅需要在腹膜前间隙就可以完成补片的植入,对患者的腹腔干扰更小,因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而TAPP 需要将腹膜切开后才能达到腹腔前间隙,其观察视野更广,操作空间更大,便于补片的进一步修复,但是TAPP 需在腹腔内进行前腹膜剥离,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腹内创伤,因此术后恢复时间更长[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14-15]。这是因为两种术式均可通过腹腔镜获得清晰视野,便于操作;且二者均为微创术式,切口较小,可有效减少出血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 d 的CRP、Cor 及β-EP 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考虑与TEP 无需切开腹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接近,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6]。

综上所述,对于腹股沟疝患者,TEP 和TAPP 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TEP 术后恢复优势更为突出,短期内患者的应激反应小,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修补术腹膜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细致化护理对胃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钙黏素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国内首个腹膜假黏液瘤治疗规范发布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人类的内脏是简单堆在肚子里的吗?
腹股沟疝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