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都市再生理念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故事发掘与活化
—以南京谭延闿旧居为例

2022-08-18 04:42翁芷琪白雯静陈奕儿查璐霞刘传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旧居都市南京

翁芷琪 白雯静 陈奕儿 查璐霞 刘传俊

(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市玄武区文化和旅游局,江苏 南京 210000)

1 都市再生理念下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故事发掘

1.1 都市再生概念

都市再生理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陈文丽指出,都市再生一般是指在城市的中心城区展开,针对旧城区的功能进行整理和树立,对城市进行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提高旧城区的人文环境和社区活力。其目标是在于解决都市社会、经济、产业三大方面的发展核心问题,其将焦点放在如何有效利用旧市区的特色,兼顾历史遗产与永续发展的目标来达到再生的可能性。都市再生理念对于城市现代文化建设与城市记忆传承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应用于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可以弘扬城市名人文化,更好满足城市精神文明需求。

1.2 都市再生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

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掀开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新篇章,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延伸和拓展了基于都市再生理念下的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城区的建筑遗产保护是都市再生的核心内容。”南京谭延闿旧居属于历史建筑,同样也是都市再生的核心内容。在对南京谭延闿旧居的保护与利用当中可充分融入都市再生理念,通过挖掘建筑故事的方式保护城市记忆,通过故事活化促进都市再生,关注人的精神构建,使得城市文化底蕴实现再生与丰富。

2 谭延闿人物故事及其南京旧居简介

2.1 谭延闿人物故事

谭延闿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他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与南京渊源较深。谭延闿在美食、书法等艺术领域也涉猎颇深,具有很高的造诣,是组庵湘菜的创始人。他在美食上有许多轶事,他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自创“玫瑰情人汤”为例假不调的妻子滋补身体。谭延闿总是面对不同食物不由自主想到至交李瑞清,“酒为李道士遗物”,真切的话语让我们看到谭延闿与李瑞清之间的深情厚谊。他与家厨自创的组庵湘菜至今是湘菜中的重要流派。除了美食以外,他的书法古朴自然、大气庄重,清末帝师、书法大家翁同栢就曾评价谭延闿书法“笔力殆将扛鼎。入泮可喜,行即腾骧”,中山陵石碑上的“总理孙先生于此”的文字、黄埔军校的匾额文字皆出自谭延闿之手。

2.2 谭延闿南京旧居概况

谭延闿在南京的旧居位处成贤街112号居民小区内,谭延闿旧居的最早史料记载可以追溯至1929年的报纸,其中指出谭延闿新置住宅地,“特在 贤街添置住屋一所 空气充足,极宜于居住 ”谭延闿旧居目前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外表破败不堪,内部也存在地块破裂、玻璃碎裂等问题。目前对谭延闿旧居的开发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将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合作,将谭延闿旧居作为一个近现代文物,开发成人物类纪念馆,既纪念谭延闿人物生平,又保护建筑本体。

2.3 谭延闿旧居优越的地理位置

谭延闿旧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谭延闿旧居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路112号,与南京市长江路民国建筑群距离较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旧居与建筑群之间的成片研究,还可以从不同时间的纵向角度与同时代不同风格建筑的横向角度实现对谭延闿旧居的全方位研究。同时玄武区成贤路位于南京城市中心地带,交通便捷,易于研究人员往返。

南京市中心医院紧邻谭延闿旧居,在医疗方面,谭延闿对于中医也有一定的涉猎。在1934年的《国医月刊》上就有谭延闿的“设立国医馆提案”。弘扬中医文化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发展理念相融合,文化与发展两者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医院可以利用谭延闿提倡的中医文化,加强医院的历史文化挖掘,与当代中医文化相融合,以文化促发展。

3 挖掘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故事对保留城市记忆的影响

3.1 丰富城市记忆内涵

名人故居是城市中非常特殊的人文景观,而人物纪念性建筑也属于名人故居的一种,是城市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名人故居中挖掘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建筑本身的研究价值,丰富城市记忆内涵,具体挖掘方向包括建筑本身、原有建筑居住者的个人经历和故事等。从建筑本身来看,谭延闿旧居的建筑形态也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南京的物质生产条件和建造工艺,记录了当时国民政府高层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偏好,有利于完善南京城市记忆。从个人经历来看,多角度的故事挖掘能够发挥名人在城市当中的名片作用。谭延闿作为南京的名人,对谭延闿旧居的故事挖掘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名片影响,多维度丰富城市记忆内涵。

3.2 丰富人文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下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方向,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文化与旅游融合是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进程中的全新挑战和机遇。加强对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故事挖掘可以为城市的文旅产业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大众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逐渐向特色文化与体验性旅游转变,对于纪念性建筑,人们希望从中了解更多原建筑居住者的故事,并且从原建筑主人的故事当中追寻城市的文化脉络,加强城市旅游体验感。从挖掘的故事当中寻找易于二次创作、易于传播、符合城市精神文化的素材,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游客兴趣,促进文旅融合的发展。

3.3 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

独特的城市记忆所产生的独特城市文化展现了该城市的特色,名人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对于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故事挖掘有利于从深层次唤醒城市尘封的记忆,保护城市文化。通过对谭延闿旧居的故事挖掘能够使之与南京中山陵文化相结合,保留南京城市记忆,形成南京特色文化。同时挖掘谭延闿旧居建筑故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谭延闿在美食、书法等艺术领域的贡献。他将生活情趣寄托于美食当中,从美食中可以看出谭延闿对妻子之爱、朋友之义,这与南京“博爱之都”的城市文化相得益彰;谭延闿书法作品当中优美的诗词歌赋也契合南京“文学之都”的称号。从历史资料中挖掘城市记忆,与城市现代文化相融合,有利于独特城市文化的古今融合。

3.4 有益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加强对于人物纪念性建筑的故事挖掘有利于从建筑学和历史学角度保护建筑本体。谭延闿旧居独特的建筑形态也成为南京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采用典型“横三纵三”式构图,端庄大气、稳定有力,壁柱“叠柱式”意味和楼板处“出檐”等都体现出它中西合璧的特色。从谭延闿旧居的建筑形态可以看出其曾经的辉煌与大气,从中也可以探寻民国时期政府官员的住宅审美,中西结合、公馆设计是当时的主要建筑风格。保护文化遗产是保留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根,无数优秀的精神文化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当中孕育,并且不断熠熠生辉。

4 文物故事深挖掘的途径

4.1 聚焦于历史建筑

建筑在城市当中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沧桑变化,是历史的见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可以从文物故事出发,聚焦于建筑实体价值与建筑内在文化价值两方面。历史建筑实体价值包括历史建筑的外形与内部形态价值。就历史建筑的外形文化价值而言,可以从占地面积、形态构造、空间轴线、建筑造型寓意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故事挖掘;就历史建筑内部形态而言,可参考建筑学与设计学,从内部空间构造、功能构成等方面进行故事挖掘与探索,提升建筑实体的综合价值。历史建筑内在文化价值是指与建筑主人相关的故事,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挖掘根基就在于该人物,挖掘人物事迹能够产生教育与思考价值。

4.2 结合周围街区

对文物故事的深挖掘除了聚焦于历史建筑本体外,还需要结合周围环境进行延伸,从周围街区建筑故事着手可以拓宽对于该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了解途径,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深入挖掘。与周围街区环境相结合还可以避免研究单一建筑所造成的视野局限、史料受限等问题。

对于周边街区建筑的选择可以从同质与异质两方面着手。同质指的是同一种建筑风格、同一历史阶段的建筑等,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比较可得出结论;而异质则是指同一时间的不同建筑风格或不同时间的同一种建筑风格,通过纵向比较得出结论。通过横向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丰富研究对象的故事内容,将之与宏观社会背景相融合,进行更深层次的故事挖掘。

4.3 充分参考人物传记

对于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故事的深挖掘也可以从人物传记中寻找素材。从人物传记当中提取与建筑故事相关的史料及人物故事,从而了解建筑建造的实际作用、历史背景等,提高故居资料的真实性与丰富性。

在谭延闿旧居的故事挖掘当中,就充分利用了人物传记的史料,通过查阅《谭延闿日记》中关于成贤街住宅的历史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谭延闿在日记中写到此住宅原本有房东,但住宅“大旧”,可这并不阻碍自己对它的喜爱。他在1929年4月18日的日记中写道:“甬道甚深,池树山亭,亦有别致 可住人耳。”1929年10月他就完成了装修并赞叹“粉饰一新,吾独居一楼,儿女在侧屋,游览一周,颇有瞿玖翁何德以堪之感”。

5 南京谭延闿旧居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5.1 保护原则

谭延闿旧居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在谭延闿旧居建筑本体基础上进行的,而这属于遗址类型的开发利用,所以必须保证原建筑形貌的安全与完整。凡经批准使用的纪念建筑物单位,在开发利用当中“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对于谭延闿旧居而言,之前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旧居被居民使用改造,在进行开发保护时,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之下对违章扩建的部分建筑(雨棚、柴房等)进行拆除。遵循全面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全面保护是指对建筑整体进行保护,既保留外在建筑特色,保护其原有风貌、色彩等不受破坏,又保护内在建筑构造与形态;重点保护是指对内部一些极其脆弱的地块、门窗等进行一定的修缮整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修复调整。

5.2 整体规划布局

在对谭延闿旧居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当中,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整体规划布局具体包括对于旧居周边环境的布局以及旧居整体的修缮。

对旧居周边环境的布局可以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合作,目前谭延闿旧居与医院大楼在景观上不相协调,在规划当中,可以通过降低楼层高度的手段达到高度上的视觉平衡;通过改变楼层外部颜色的手段实现色彩一致。对于旧居整体修缮可从宏观角度将谭延闿旧居的开发与利用纳入玄武区乃至南京市的整体城市规划进程当中;从微观角度则着重于保护原有建筑形态的整体性,恢复建筑原有的形貌。

5.3 旧居展陈与活化利用

在谭延闿旧居展陈中,除了可以展现谭延闿旧居的外部形态,体现历史建筑的外在观赏性,还可以展现与谭延闿本人相关的一些事迹,并将史料进行活化利用;还可以利用医院地理条件与谭延闿提倡的中医精神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精神价值。

谭延闿旧居有两层和一个地下室,可以充分利用两层楼这个地理环境特色。在旧居一层建造谭延闿纪念馆,将深挖掘的资料进行故事的二次创作,并借助辅助展览设施,通过投影、VR等手段进行相应的展示。例如适当还原《谭延闿日记》中提到的有关场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故事演绎。“厅可席餐,可设两席 每席九人 ”是谭延闿日记中提到的关于餐厅与餐桌的信息,可以通过还原吃饭时的圆桌,对谭延闿的美食故事进行演绎。在旧居二层可以与南京市中心医院相结合,将谭延闿传承中医的思想与医院中医部相融合,适当制定一些中医推广项目,让大家在了解谭延闿的同时了解中医,通过中医更好地宣传谭延闿,促使两者协同发展。

6 结语

都市再生理念下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故事的发掘与活化为旧建筑注入了灵魂,可促进人物纪念性建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将名人文化与城市文化底蕴相融合,可形成独特的城市记忆。通过对谭延闿旧居的故事挖掘能够提高人物影响力,形成南京城市记忆,更好地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化之都”—南京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色彩。

注释

①陈文丽,洪宽善.“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古镇都市再生模式构建的研究—以乌镇为例[J].设计,2017(4):96-99.

②蔡辉,高月静,余侃华.创意文化视野下都市再生策略的探索与借鉴—以台北市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97-104.

③唐晔.基于都市再生理念的建筑遗产活化与更新—以澳门社区图书馆为例[J].美术大观,2019(11):118-120.

④谢俊美.翁同龢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5:440-441.

⑤[佚名].设立国医馆原提案[J].国医月刊,1934(5):19-20.

⑥陈可.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馆的创新发展探讨[J].大众文艺,2021(21):8-9.

⑦陈如,赵胜波.基于“乡愁”记忆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路径研究—以寿县古城十字大街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233-241.

⑧周国艳.合肥市老城区建设现状问题调研与更新策略研究[J].中国名城,2019(1):68-73.

⑨中国台湾近代史研究所.谭延闿日记[EB/OL].[2022-02-18].https://mhdb.mh.sinica.edu.tw/diary/browse.php?book=dHlr&listNo=580CD767-65EE-4F52-84EA-07430D52221D.

⑩中国台湾近代史研究所.谭延闿日记[EB/OL].[2022-02-18].https://mhdb.mh.sinica.edu.tw/diary/browse.php?book=dHlr&listNo=BAE7EA48-0A00-4335-B216-AC1D74BCD8A4.

⑪中国台湾近代史研究所.谭延闿日记[EB/OL].[2022-02-18].https://mhdb.mh.sinica.edu.tw/diary/browse.php?book=dHlr&listNo=8952F864-6A78-42DB-921D-7BFD07A4AC5D.

猜你喜欢
旧居都市南京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大闯关
伟人旧居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