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悬疑网络剧与网络电影叙事经验与模式比较

2022-08-30 02:34张阳
电影评介 2022年5期
关键词:影视

张阳

中国网络剧、网络电影组成了中国网络文艺最具活力、张力、持续发展力的网络影视艺术形式。其中,悬疑题材网络剧和网络电影作为当下大众最喜闻乐见的题材类型,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圈层”和“剧场”。然而,相较于国产悬疑网络剧的出圈和爆款,国产悬疑网络电影则略显平淡。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悬疑网络影视作品共同发展,本文将以国产悬疑网络剧为分析对象,聚焦媒介融合背景下悬疑网络剧的叙事模式创新与内容发展,延伸思考跨国叙事路径与方法,最终促进国产悬疑网络电影向前发展。

问题是:为什么要从悬疑网络剧中寻找叙事经验,或者说,本不是一个频道的两种网络影视表现形式,彼此之间借鉴、转化、共融、创新的学理依据与创作经验分别是什么?

其次,近年国产悬疑网络剧出圈、破壁效应明显,已形成稳定的类型概念,并在各大平台进行剧场化编排。2014年,《暗黑者》《灵魂摆渡》开启悬疑网络剧元年后,《心理罪》《他来了,请闭眼》《无心法师》《余罪》《法医秦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摩天大楼》《非常目击》《白色月光》等网络悬疑剧都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在爱奇艺平台形成迷雾剧场、优酷平台形成悬疑剧场等品牌效应,打造出“剧场化”传播模式。此外,国内悬疑网络剧因其优质的工业制作和艺术表达获得国外市场的青睐,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购买《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剧的海外播映权,在19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可见,选择国产悬疑网络剧进行横向对比,是在“同年级、优等生”的身上学习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最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等国产悬疑网络剧在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表达、视听语言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经历了电视剧向网络剧的形态转向、长剧集向短剧集的缩水瘦身、单一拖沓剧情向悬念丛生的多线叙事等方面的整体提质后,网络剧开启了精品化创作道路,单集超200万元的制作成本已逐渐靠近单部网络电影的制作成本,并通过Netflix流媒体平台进行跨国传播。因此,对比借鉴悬疑网络剧的改进之路,成为促进国产悬疑网络电影发展的现实路径。

综上所述,将国产悬疑网络剧作为国产悬疑网络电影的参照对象,借鉴彼此的叙事经验与创作模式,是促进二者共同进步的重要路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悬疑网络电影为什么要向网络剧学?学什么?怎么学?

一、“破圈”:悬疑网络剧叙事创新的“面子”与“里子”

国产悬疑网络剧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在中国网络影视作品中成为一枝独秀,重要原因是基于网剧本体的“破圈”与叙事表达的“爽感”创作。

圈层原指地球内外部结构的地理学概念,被引入人文领域后特指人类社会中的分类化动态领域。在当下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对于圈层的各种后现代语境描述,比如朋友圈、饭圈等。受互联网文化影响,不同圈层的兴趣爱好、涉猎领域不断交融,出现“出圈”“破圈”等现象。学者何美认为:“国产悬疑网剧叙事积累成熟,吸引了核心圈层。成功‘出圈’‘破圈’、从圈层化走向大众化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故事题材的新颖和类型质量的保证,同时还有网络媒介、政策制度等助力,参与现代审美建构。”可见,题材新颖和类型发展是悬疑网络剧叙事创新的关键环节,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叙事内容之新

毋庸置疑,一系列优质网剧从叙事内容方面找到了创作突破口。《白夜追凶》属于经典悬疑推理类网络剧,主线清晰、副线多元,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模糊了正义善邪的传统价值判断观念,使人物在亦正亦邪的过程中寻找真相。创新点在于让一个人物、两重人格分别呈现在观众眼前,形成双线叙事模式。嫌疑人关宏宇(弟弟)与刑警关宏峰(哥哥)的正邪身份是一对内在矛盾;关宏宇逍遥不羁与关宏峰沉着冷静的人物性格是一对矛盾;警察办案不利需借助“嫌疑人”的力量又是一对矛盾,三组矛盾构成叙事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每一个情境、事件、情节都需要对这三组矛盾产生刺激;另一方面,三组矛盾又要对每一个叙事困境做出回应,最终直到案件得以侦破,人物真相得以揭示,三组矛盾迎刃而解。

《隐秘的角落》根据紫金陈嫌疑小说《坏小孩》改编而成,叙事内容的创新点在于主题立意鲜明,内容线索环环相扣。明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提出“立主脑”的创作概念,即以最高主题旨意引领全剧叙事发展。《隐秘的角落》看似叙事线索复杂、人物关系较多,实则主题清晰,讲述人性的“善与恶”。朱朝阳三个孩子目睹张东升杀人,这是一组人性的“善与恶”关系;老陈为了找到严良和普普,牵连出10年前的案件,人心作祟,这也是一组“善与恶”;朱晶晶的死,让朱朝阳、朱永平、张东升等人牵连在一起,又显示出一组“善恶对照”。因此,全剧以短短12集讲述了多组人物关系和事件,严谨的逻辑性和丰富的信息量使本剧悬念丛生,但又因为“立主脑”的最高主题旨意清晰,使全剧脉络清晰。

(二)叙事人物之新

文学即人学,一部优秀的网络剧会塑造出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为之“移情”。《长安十二时辰》的“不良人”张小敬出场即是死囚,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行动的“三一律”背景下,展开侦破行动。张小敬的人物创新在于反脸谱化、符号化。从外在形象来看,第一次作为死囚出场临危受命,形象邋遢、蓬头垢面,没人相信就是这样一个在牢狱度日的不良人能够解决这件惊天大案。对比《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影视作品,主人公作为牢狱之人出场并不鲜见,但其余作品主人公自带“光环”,掩盖了人物的真实气质。从人物性格来看,本剧展现出张小敬作为一个人的“七情六欲”,这是人物塑造最难得的地方。通过张小敬之口,观众了解到长安汉子爱吃火晶柿子和水盆羊肉,在地下城中也有自己的红颜知己和线人,这些人物素质给人物形象增加了立体性和可信度,使角色成为真正的“人”。因此,当主人公最终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隐秘的角落》主人公张东升是剧中的“坏人”,他亲手杀掉自己的岳父母,又杀掉自己的妻子,随后在朱朝阳的引导下杀掉朱朝阳的生父、继母等人。一分为二来看,这样一个身负多条命案的恶人难道只是纯粹的“恶”吗?在人性深处,“恶”的动机又由什么样的因素所导致,这是人物塑造需要展现给观众的困境反思。朱朝阳作为张东升的主要对手,是剧中的一位主人公,其命运实现从“善”到“恶”的转化,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隐秘的角落》叙事人物之新在于注重对人物性格弧光的呈现。张东升的“恶”并非一天爆发,通过剧情可知他人到中年事业无成,被岳父母嫌弃,因与妻子没有孩子,感情也出现裂痕,所有的不幸都积压在他内心深处,尤其是他面对镜子取下自己的假发,日益秃顶的生理变化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情绪。因此,他的“恶”是日益累积的不幸所产生的。反观朱朝阳,他是老师口中的优等生,妈妈眼中懂事的好孩子,虽然家庭离异,但成熟的心智使他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朱朝阳的人设“黑化”是全剧最精彩的设置,将坏人写好或将好人写坏都是戏剧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创作技法,观众愿意看到的并不是人物结果,而是导致人物转变的内外动因和人物转变过程,这一点《隐秘的角落》做出了合理安排。

(三)叙事场景之新

近年国产悬疑网络剧整体工业水平不断提升,从叙事空间构想到电影美术置景能够看到明显变化。《长安十二时辰》还原了唐朝长安城“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壮丽景象,满足了观众“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文化想象。剧中大量出现唐朝时期的建筑、服饰、饮食、起居、民俗等传统文化细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影像路径。而《无证之罪》这样的现代题材悬疑网络剧,则将叙事空间对准当下的中国城市——哈尔滨,展现了冰城“市井”“陈旧”与“寒冷”的一面。其中,故事讲述的“雪人杀人案”发生在哈尔滨的冬天,结合剧中多次出现的积雪街巷、小酒馆、出租屋等空间符号意象,展现了城市空间与网剧影像的互文关系。城市的破败景象为悬疑网剧的叙事空间提供了空间载体,建构了文化场域和情感想象,反之悬疑网剧生产出的城市影像又作用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除上述三方面外,悬疑网络剧在叙事结构、叙事视点、叙事影像等方面还多有创新,这些叙事模式的创新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破圈”和“爽感”。首先,悬疑网络剧打破了受众圈层,从专业影迷、悬疑故事爱好者到普通网民,几乎都被这种高节奏、大悬念、强概念的故事类型深深吸引,跨越了年龄、职业、阶层、地域等受众的划分限制。其次,悬疑网络剧打破了类型圈层,出现“悬疑+历史”“悬疑+情节剧”“悬疑+谍战”等题材,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不同题材的审美需求。最后,悬疑网络剧打破了传播圈层,在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均获得了成功。部分制作精良的悬疑网络剧在经过网络端的“首播”“点播”“提前看”等方式的传播后,又被上星卫视所收购,在电视媒介进行二轮传播。

叙事模式的创新,使国产悬疑网络剧“破圈”成功成为大众焦点。然而,光有“破圈”这样的外在形式感还不够,国产悬疑网络剧的另一大叙事特征是内在的“爽感”,这是叙事创新的内驱力。

二、移情、互动、爽感:悬疑网络剧的叙事追求的三个层级

正如前文所述,“破圈”只是悬疑网络剧叙事创新的外在形式,究其深层原因是悬疑网络剧对于叙事追求的三个层级做到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经典编剧法对于“什么是一个好故事”总结出如下五项基本要素:1.这是让我们移情的某个人的故事;2.此人对“某件事”有强烈的渴望;3.这件事很“难”,但又有可能完成或获得;4.这个故事用一种很有情感冲击力和观众参与的方式讲述;5.这个故事必须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并不一定意味着非得是幸福的结局)。认真分析以上五点要素不难发现,“移情”是一个重要概念,即看完一个故事后,对剧中人物产生同理心,将自己与剧中人物产生合二为一的心境,“同呼吸、共命运”,最终获得精神情感层面的“卡塔西斯”。因此,“移情”是戏剧影视作品当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恒久的艺术审美追求。

要想做到“移情”,就要求作品在主题立意、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合理设置,罗伯特·麦基认为:“通过移情,即通过我们自己与一个虚构人物之间的替代关系,我们考验并扩展了我们的人性。故事所赐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无数的世界和时代,在我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深度,去追求、去抗争。”所以,当今国产悬疑网络剧在叙事主线上缜密且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且富于质感,故事情节曲折且富于逻辑,这便做到了“移情”的第一层指标。

但在媒介融合时代,“移情”只是满足观众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受众群体,因影音资源的便捷性和文化生活的丰富性,他们的眼界“宽了”、眼光“高了”、眼神“毒了”,同质化创作的影视作品根本入不了眼、走不了心。所以,一定要在“移情”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这是悬疑网络剧叙事追求的第二个层级。

悬疑网络剧的“互动”体现在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技术维度是指伴随着互联网媒介所衍生出的交互行为,包括“弹幕”“倍速”“留言”等环节,这是网络影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技术革命,将直接影响网络剧的叙事题材、叙事内容、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人物、叙事时空、叙事视点等一系列环节。这也与受众对网络影视观影、娱乐、社交、购物的综合需求密切相关。这一点,整个中国网络剧产业都做得相对不足。目前情况是,一部精彩的网络剧一旦出现,瞬间产生流量爆点,积攒大量人气。随着剧情推进,叙事出现问题,部分年轻观众选择倍数观看,部分女性观众选择切换页面进行网购或聊天,其余网民有可能直接弃剧。反观欧美网络剧发展,出现了“互动剧”的形式,如《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2018)在叙事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与观众的交互行为。

艺术维度是指叙事内容需要进行“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互动,当下观众早已熟悉各种类型影片、网络剧的叙事模式。换言之,有针对性的“私人定制”故事是确保有效点击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悬疑网剧层面出现了各种系列剧,如欧美的《犯罪心理学》(Inside the Criminal Mind,2017)、《犯罪现场调查》(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2000)、《神探夏洛克》(Sherlock,2010)等剧,国产悬疑网络剧有《法医秦明》系列等。一方面,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影像为类型生产带来商业收益上的保证;另一方面,如果不在制作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就容易落入同质化的创作陷阱。所以,艺术维度的互动是一场有关制作者与观众对于悬疑网络剧的美学博弈。

此外,在悬疑网络剧接连实现“移情”“互动”的叙事追求后,当下又提升到“爽感”的新要求。胡一峰认为:“网络小说把‘爽感’作为核心特征,甚至成了‘爽感’生成器,形成了打怪升级等‘爽感’生产技巧和手法,由‘爽感’这个概念,衍生出了‘爽文’‘爽剧’等……何为‘爽感’?简单地说就是‘过瘾’。”可见,“爽感”是基于网络影视作品“网感”特征的一种独特审美过程和情感体验。

互联网媒介孕育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短视频、网络动漫等网络文艺形式都在满足当下大众对于“信息化”“娱乐化”“商业化”艺术作品的追求,尤其是碎片化、视觉化、解构化的表现方式。而对于这种娱乐心理,“爽感”是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首先,“爽”的体验感是发自生理和情感的双向作用,看到一部精彩的网络小说会开心激动,听到伤感的音频节目会感动流泪,看到惊险刺激的悬疑网络作品会毛骨悚然。这些都是由心理感受延伸到生理感官的情绪反应,是有别于深刻性艺术审美的直观性艺术体验,这种传播接受方式深受都市大众所喜爱。其次,“爽感”跳出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相关戒律,打破了束之高阁的艺术神秘感,带有一种极为强烈的草根性、大众性、娱乐性。最后,悬疑网络剧在经历了整体“提质”的发展期后,对于营造“爽感”已不是靠作品叙事中的“枕头、拳头、噱头”,而是更多注重在叙事层面对于细节的考究,那种专注于细节的叙事影像自然会为观众带来强烈的“爽感”。

三、跨国性、技术性、产业性之变

面对媒介融合的技术浪潮、日益多元的受众群体、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中国网络剧、网络电影叙事机制发展该如何应对?因此,本文最后需宏观思考的是,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在以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的产业浪潮中,中国网络影视的叙事机制如何创新。

以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的媒介融合趋势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概念和文化壁垒,跨国性发展理念已对网络影视生产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网络影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方面,提升作品的跨国视角。中国网络影视类型题材众多,既有反映现实都市生活的爱情、青春、喜剧、校园等题材,也有视觉效果强烈的悬疑、动作、武侠、犯罪等题材,基本上涵盖了当下主流电影类型。但是,从客观来看,中国网络影视缺乏“走出去”的跨国叙事视角。以院线电影为参照,《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唐人街探案》(2015)、《非诚勿扰》(2008)、《战狼2》(2017)等影片从故事题材、地域空间、社会文化、家国情怀等层面纷纷指涉全球化视野,从《北京遇上西雅图》中观众看到了中美两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对比,看到了对于美国经典影片《西雅图未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1993)的文本互文。《唐人街探案》三部曲则是建构了“唐探宇宙”,在跨国性、二次元、悬疑类型中不断延伸出新的叙事视角。《非诚勿扰》等影片则将叙事空间与地域文化、情感生活相匹配,传递出一种跨国式的小资情调。《战狼》(2015)、《红海行动》(2018)、《湄公河行动》(2016)等新主流电影将家国情怀与军事战争相结合,在跨国视角中叙述真实事件。

反观中国网络影视,几乎难以寻觅跨国创作视角,既缺乏题材、内容、空间、文化等领域的创作元素,也没有尝试“引进来”与“走出去”,这种“自产自销型”的发展模式势必影响中国网络影视的长远发展。例如,中国网络短视频平台——“抖音”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不仅在内容端处于领先位置,还融合了娱乐、社交、购物等领域,更值得借鉴的是,海外版抖音“TikTok”的发展态势良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媒介信息桥,将中国名片“李子柒”“举重冠军吕小军”等中国符号传播给世界。因此,“TikTok”也成为像Facebook、YouTube一样受美国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平台,这便是跨国视角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要提升跨国性传播的接受程度。中国网络影视跨国传播需要借用互联网“用户体验至上”的核心思维,解决传播的效度和信度问题。中国网络影视作品如何到达世界各大视频平台,如何让不同国家的观众看懂中国故事,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跨国性传播并不是只将眼界对准欧美等发达国家,而是将全球看作一个整体,打破洲际概念,建立互联网视阈下的地球村。因此,作品中所蕴含的跨国性题材、内容、叙事角度兼具不同的地域特色。

网络剧《隐秘的角落》海报

综上所述,悬疑网络剧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为悬疑网络电影提供了内在参考的借鉴视角,而中美网络影视艺术的横向对比,尤其是跨国叙事发展又给中国网络影视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只有取长补短,互学互鉴,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网络影视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中国影视,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