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印象式短影评研究
——以IMDB与豆瓣为例

2022-08-30 02:34王峰路航
电影评介 2022年5期
关键词:写作者符号意义

王峰 路航

一、印象式短影评及其符号特质

印象式短影评,即为写作者对影视作品在短时间内凭借个人印象写作的“一句话”评论,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不仅在互联网上的观众评论区、电影交流板块中随处可见,而且被电影的生产者作为一种语言所使用。打开任何一个电影网站,印象式短影评随处可见。印象式短影评的写作者依靠个人的直觉感官和书写能力,以简短的语言描述一部电影,将其转化为语言。在电影分享与评论社区豆瓣网上汇聚了数千万热爱电影的“迷影”用户和普通电影爱好者,以及凭依许多高质量或用户建立起来的最大影迷社区与电影数据库。在豆瓣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电影评分、参与豆瓣电影小组、小站,渐渐成为许多电影爱好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豆瓣也成为许多“神评论”的聚集地与发源地。豆瓣用户“比岁月含蓄”在豆瓣网站上《星际穿越》(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的短评区里写道:“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这条印象式短影评在短评区中收获了30000余“有用”评价,名列短评区第一位,超越了同一页面下诸多分析的长评(受到互动最多的长评只有12000多点赞与8000余条回复),并被转载到多个互联网网站上。作为一部长达2小时49分钟,故事时间跨度涉及上百年与多重时间维度的科幻史诗巨片,《星际穿越》中数代科学家对虫洞宇宙进行探索的“硬核”科幻情节和充满想象力的宏伟构想都难以让观众充分消化,其中引力膨胀、弹弓效应、虫洞空间、多维宇宙等极为抽象和深奥的理论用语更加引起无数“诺兰迷”的解析热潮。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作为世界著名胶片导演,如何用胶片拍摄诸多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场面值得探讨。此时,恰恰是一条看似随意的印象式短影评从围绕《星级穿越》进行的诸多讨论中冲破层层阻碍“破茧而出”,广为流传。豆瓣上其他的“神影评”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吕克·贝松,1994)的“我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你离开以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武状元苏乞儿》(陈嘉上,1992)的“姑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喜欢你”;《监狱风云》(林岭东,1987)的“我悄悄地来,我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朵云,只带走你我的友情”;《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马克·赫尔曼,2008)的“小孩总是交友,大人总是树敌”等。这些印象式短影评以随意性的语言、敏锐的观察力、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力传达出写作者的主观印象,虽然其难以触及电影原作中深厚的思想,却能在情感上充分唤起其他观众的共鸣,甚至被电影出品方选为官方使用的电影宣传词。

电影和语言结构互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实体不同,这些实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一种实体是视觉与听觉、表面效果、线条、色彩,其关系是空间上的;另一种实体是语言与词汇,其关系是句法与语言上的。每一种语言的组织关系与实体各自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有自己的术语系统和句法,有自身禁止或认可的措辞。电影语言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这正是经典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之一。印象式短影评由语言支撑,同时又抗拒着语言,这种互动形成了印象式短影评作为符号的内部张力。“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标记: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之,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符号就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或载体,符号是意义的条件。”无论是学术派倚重理论与思想性的长篇大论,还是普通观众凭借主观印象偶然为之的印象式短影评,这些关于电影的书写都在符号学意义上形成一种对普遍思维规律的思索:它试图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行为将现象与意义耦合起来。尽管印象式短影评的写作简单浅显,但由于它涉及意义活动,必然属于符号过程,其中的意义讨论必然是符号的意义。按照索绪尔(Saussure)经典符号学的解析方式,印象式短影评的能指是语句使用的语言本身,所指则包括影片本身及写作者的相关心理感受。印象式短影评与长篇幅的学术写作和批评写作,在试图表示电影本身这一点上表现出一种简单的同一性,无论是印象式写作、理论性批评,都统一于二者所代表的电影及心理学本身。其中的不同性可能在于,印象式短影评更多停留在语词层面与意象层面的交汇点上;而学术写作则停留在语词层面与形式层面的交汇点上,学术研究为形成自身系统,使用了一种更加准确规范、试图解释所有类似电影的术语。但无论使用的语言有多精准,真实的影片形式都不可能存在于文学语言的层面,甚至不属于一种拟似性的“电影语言”。语言学原理告诉我们,语言不是现实的摹写,一些语言的描述,或者写作行为,仅出自我们的生活方式,即在符号的作用中,人不断地对意义加以追求、表达和理解。“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其中倾注的不仅是写作者基于《星际穿越》这一“所指”产生的“能指”,而是一种对时间、生命、父子(女)亲情等重大命题的摹写。作者使用优美的诗学语言与修辞技巧将电影结束后四处逃逸的意义小心翼翼地重新固定在形式与语词的层面中。印象式短影评成为在意指作用中被建立起来的意指系统,再被语词赋予超符码并被语词取代。虽然只是电影的“虚像”,但印象式短影评在符号学与实际文化传播中依然是大众文化中无可争议的要素。它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一种复制现实的样式”,更主要的是把电影“作为一种意义来加以广泛传播”。

二、印象式短影评书写的语言与功能

以语言的功能将一部意义无穷的影片的意义摘出,再通过语词加以固定,是影评书写的一种方式。但实际我们通过印象式短影评所看到的,不外乎一个个人言语的、特定个人观影经验中的部分,一次个人经验与特定环境下的理解情况,很难穷尽其实存。那么,印象式短影评的书写语言究竟有何功能?“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与“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和传奇影业三家发行公司联合出品,乔纳森·诺兰,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科幻电影”都是描述《星际穿越》的简短文字体,它们又有何区别?根据好莱坞电影的制片惯例,在《星际穿越》获得其关键的1.65亿美元制作成本前,辛克匹制片公司的电影制片人会拿着剧本、概念图与成本预算到诸多发行公司“游说”以获得投资,此时他要对这部还未成形的电影加以描述,以简短而精准的方式吸引资方注意力,即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尚且隐含在制作项目中的影片“存在”,还要在语言外设法回到电影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生产活动上去。在电影拍好以后,被描述的电影已经由长达数年的拍摄、制作与宣传成为市场与文化上的事实,“描述”与“定位”的功能萎缩;但此时的印象式短影评又是原始性的,它独立于电影制作,不受电影状态影响。印象式短影评在电影的实体及其转形上,而不是在它的表象和意指作用上,重新建立起一种意义的结构。印象式短影评在对自我的指称中反复强调同义内容,并强调影片与社会文化的某种存在状态,而这种存在状态和它所指称的对象本身保持一致。

在创建超过30年的老牌全球电影网站——互联网电影。IMDB电影的“用户评论”板块没有像豆瓣电影一样将所有电影评论分为长评和短评,只能按照分数进行过滤或根据不同指标排列,但用户习惯上会依据个人印象,将长评的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总结出来作为标题或首段。在欧洲经典艺术电影作品《野草莓》(英格玛·伯格曼,1957)的评分及评论区中,评论者写道,“《野草莓》第一次发行时我还是大一的学生,看过以后我明白从那以后我都将是伯格曼的粉丝”“在这部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中,英格玛·伯格曼讲述了一位老人从情感孤立到某种个人复兴的旅程,他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自己的过去,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用一个救赎和爱的故事回报我们所有人”“伯格曼知道如何让你思考”“电影大师最乐观,最深刻,最温暖的电影之一”等。这些印象式短影评作为一种描述电影的文体,不是描写某部具体影片,而是在建立一种自成体系的话语形式,根本目的在于意示建立一种意指作用,而非一种如同电影般的哲思与终极目标。这部公认的杰作中,男主角伊萨克的心灵救赎之旅并不重要,终极理念的存在与否、生命价值之所在、人类恒定的本性与悲剧性都是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向观众提出的终极命题,但从印象式短影评来看,这些命题的回答似乎并不如同电影中一样神圣。野草莓、朋友、旅途、学位、葬礼、事物都是对意义有限的选择,这些意象的作用不是固定的,认识意象的读者有相当大的自由支配权,对意象的每一瞥都不可避免地意示着选择和答案,而评论者的语言在某种可理解性的基础上决定了唯一的确定性。

印象式短影评的语言可以传递摄影机难以传递出或在电影中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如幕前幕后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视觉无法窥视的细节等,为意蕴无穷的意象增添可供读解的知识。“在这部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中……用一个救赎和爱的故事回报我们所有人”这条评论中便是如此。当英格玛·伯格曼成为举世瞩目的电影大师,观看他的电影成为一种思想或教育的时尚和模仿,关于他电影的言语也就具有一定说教功能。一些印象式短影评以貌似权威、洞悉电影一切抽象晦涩外表的口吻说教,使人们在世俗的形式下重新找到“预言文本的神圣光环”。“语言的强调有两种功能。其一,当照片像所有的信息载体一样,濒于淡化的时候,它可以重现照片传递的一般信息,并对纷繁各异的流行所共有的因素中所包含的信息予以补充……其二,强调语言可以宣称某种服饰特征仍具有良好的功能,而延续其生命。描述的目的不在于把某种要素孤立出来,以褒扬其审美价值,而只是以一种分析的方式提供种概念。”这些印象式短影评没有把电影中的理念彻底概念化,而是在抽象体系中,以比视听语言还要具体的方式将电影的大体形象(如“最乐观,最深刻,最温暖”)勾勒出来,并凭借其抽象性强调电影中片段化、不连贯的具体价值。

三、印象式短影评话语的双重意义

无论是豆瓣还是IMDB,印象式短影评都具有两重性。它既是过于简单的表述,又是远距离的批评方式;它在知识含量较低的文字符码中表达所指,却试图将表意引向更为宽广的意指状态中。艺术不是符号,符号无法表现艺术,但语言必然会在符码与沟通、结构与事物之间搭建起意义的桥梁。“语言是一种制度,一个有所限制的抽象体。言语是这种制度短暂的片刻,是个人为了沟通的目的而抽取出来并加以实体化的那一部分。”印象式短影评的写作者写作印象式短影评的很大一部分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既非“电影作者”又是“电影的作者”的方式传递相应意义,这些意义包括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信仰、意识形态等一切人类社会中常见的内容,看似与电影相关,实则在意指层面上只是与电影生产方式相关的意义组合。

印象式短影评来源于社会文化,而关于电影的社会文化本身又是从无数口述或写作下来的影评中形成。与理论性的写作相比,印象式短影评有一种结构上的纯粹性:它对电影的描述必然也充分建立在对制度的背离、对社会文化加以表现与意指的基础上,这些感受性的描述使印象式短影评远离种种理论阐释中的制度化陷阱。印象式短影评可以全然不顾某部电影借助了何种理论,在思想上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豆瓣与IMDB上对各种“大片”的批评之声从来不绝于耳;印象式短影评也可以用完全个人化的方式加以写作,尽管这种写作在信息的传递上充满干扰观者理解电影的“杂音”,因此而非单纯的意义传达方式。但是,恰恰是表述上的“杂音”赋予印象式短影评写作的意义。在《无问西东》(李芳芳,2018)的豆瓣短评区中,用户“西楼尘”评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这段极其个人化的写作中的杂音包括但不限于“孤坟”“未亡者”“枯井”“命理”“句读”等所指模糊的能指。在与电影内容的关联层面上,《无问西东》中并不包含相关内容,印象式短影评与电影之间的离间性在字面上是隐匿的,写作者总要把意义用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外表加以伪装,不在缺乏意指作用时暴露自己。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中的那些异化、厌倦、不确定的沉渣将被清除,写作重新确定了电影意义的明晰度:如预想般一波三折的情节不再令人疲惫不堪,老套的叙事手法也不再让人失望,整部电影被简化为一种诗歌般优美而纯粹、值得珍视且令人感动不已的印象。

结语

在符号化视角下,意义的表达生产与人的本质息息相关,电影与印象式短影评的生产同样是与社会相关的意义集合。印象式短影评是简短的,同时又是有力的,其在无数画面与声音的细节信息中得以凸显,形成井然有序的整体,有效调节着观众对意象的认知,其在文学层面上本该是最不具有文学性的,其面对电影存在的现实要保持一定关联上的客观性,同时又对其他写作开放,并保留世事的内涵。

猜你喜欢
写作者符号意义
“+”“-”符号的由来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