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劳动课程教学建议*

2022-09-08 01:30李金梅
江苏教育 2022年49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劳动新课标

李金梅 贺 静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劳动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综合评价,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基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劳动教育。

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劳动课程内容

劳动课程是学生正式接受劳动知识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位,构建内容结构。新课标回答了劳动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围绕十个任务群,阐释了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

1.以人为本,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阶段性、延续性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因此,教师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在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具体而言,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设置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课程内容。[1]反观当下的劳动教育教学,很多教师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或内容较为简单的手工制作作为课程内容,把劳动教学异化为简单的手工制作课,这导致劳动课程内容片面化、范围窄化,未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据此,新课标围绕体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十个任务群,设置了丰富的劳动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选取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保证内容涵盖的广泛性与全面性。同时,任务群在不同的学段和年级有交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劳动项目强度,使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像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都是贯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应遵循课程内容的连续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递进,从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2.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项工业品,都是多领域、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共同参与的结果。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实施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在劳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据此,新课标要求劳动教育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与传统学科课程寻求共生点,即注重挖掘和利用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打通学科知识界限,统整劳动教育内容,凸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色。如纸艺主题涉及美术、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农业生产主题涉及科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每个学科在面对同一个知识点时,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因此,要想打破知识的分裂和学科间的割裂,教师就要联结学生应掌握的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把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为劳动融合课程。

3.因地制宜,开发拓展性课程内容

拓展性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究的方式,消解基础性课程结构的非灵活性。与基础性课程相比,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最大优点是学生的自主权大、选择性强,并且能够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2]同时,拓展性课程内容的可选取范围较广,这为教师针对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等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受时空限制的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等内容,均可成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对象。

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促进课程项目化实施

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劳动的特殊性更加强调了劳动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施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

1.打造适宜场域,推进劳动实践扎实开展

劳动场域是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基础物质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场域,包括劳动场所、工具设备、材料及劳动文化氛围等。其一,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场域。在日常劳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利用好专门的劳动教室外,还可以针对任务群项目的发生地点去开发新的劳动场所,如小菜园、小厨房、小动物饲养园等。其二,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将劳动场域拓展至校外,如家庭、田地、工厂、餐饮机构、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将劳动教育融入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教师可以依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场域选择逻辑,在教室、宿舍、家庭、福利院等场所开展“收纳整理”项目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规划能力和整体筹划能力。

2.实施项目教学,提升劳动实践成效

项目学习,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牵引、任务驱动,让学生在项目中去探究、操作、实践和应用。[3]劳动教育课程与项目学习有诸多相似性,如二者都提倡“做中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都重视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学习内容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都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等。新课标提出,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的重要实施载体,在劳动教学实践中,每一个劳动项目都应聚焦相应的具体任务,任务目标指向性要明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设计、劳动探究、劳动实践、合作创新等方面能力具有强大的内驱力。

教师实施劳动项目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目标为导向,开展项目活动。教师应结合项目所对应的任务群中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制定详细的项目目标。项目目标的制定要做到精确、具体、可操作,力求最大限度反映劳动项目实施的预期结果和学生身心方面的变化。第二,提炼项目中的技术重难点,助力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操作方法是学生完成劳动项目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某些项目中的一些技法,需要学生反复模仿、巩固,如烹饪中的煎、蒸、炖等技法,木工工艺中的锯、凿、刨等技法。面对这些项目,教师应充分预设学生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陷入的误区等,在操作方法上及时并准确地做出示范和指导,提出解决特定操作问题的对应策略,确保劳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第三,适时引导,促成完整的劳动过程。在劳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做好整个过程的协调工作,当学生提出困惑时,注意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等,及时、耐心地予以鼓励与解答。当学生操作不规范或者其作品不精致时,应及时引导其关注劳动细节,关注劳动的精准实施,强化技术要领、质量意识和工匠精神。同时,教师也要敢于放手,通过观察学生劳动时的表现、技能掌握的情况、任务进展的情况等,鼓励学生充分自主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得到更广的自主发展空间。

3.丰富教育形式,实现劳动育人价值

第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 课时。基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同时也是独特的个体,其对实践难度和深度的需求不同,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应运而生。如劳动必修课提供的木工基本知识与技能,能满足学生的基本实践需求。而选修课通过引入新工艺等,增加了实践的难度,满足了部分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实践需求。第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生的课外时间也随之增多。有些劳动项目化教学环节,需要课前做大量调查工作以及知识储备工作,这些劳动准备就可以放在课外,通过常用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线上学习交流与实践,为线下劳动项目化实践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三,课堂教学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主题周”“劳动主题月”等活动,拓展劳动实践途径。与历时较短的课堂教学相比,长时间围绕一个项目开展实践,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为目标,健全综合评价机制

劳动课程评价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解决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问题和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评价内容多维度

劳动评价应依据新课标,围绕劳动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开展多维度评价,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从而对劳动产生兴趣,切实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如在“布艺”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见表1)展开评价。

表1 “布艺”项目教学评价内容

2.评价过程动态化

劳动课程评价要时刻关注学生各阶段的发展,进行动态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在整理与收纳中的“书房用品整理与收纳”“劳动实践教室收纳方案设计与改造”等评价设计中,教师的评价可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学生个人的学习用品整理摆放,逐步过渡到小书房、家庭或者教室等较大空间的整理与美化,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以动态化的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传统的劳动教育大多仅在学校开展,因此,学校成了劳动教育的唯一评价主体。随着劳动教育的改革,一些劳动教育内容已经延伸到家庭以及社会。因此,劳动教育评价应将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员等主体考虑在内。借助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形式,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4]

4.评价方式多样化

其一,多平台展示性评价。随着劳动课程实施情境的多样化发展,劳动课程评价也不应仅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通过在劳动技术教室中设置实物展示柜,在学校走廊设置展示区域,拍摄劳动作品照片并上传互联网等方式,为学生展示作品搭建更加便捷和广阔的展示平台。当作品被多个平台以多种形式展示时,学生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就会成为促进其发展的内驱力,使他们愿意劳动、敢于劳动和进行创造性劳动。其二,多工具开展评价。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记录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多样工具开展评价。如档案袋评价,教师可以将有关劳动学科的有价值的成长记录纳入档案袋中,如活动方案、观察日记、心得体会、荣誉证书、最满意的作品、照片、活动调查表等,这不仅体现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还有助于其发掘自己的职业特长,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5]

5.评价结果效益化

教师要正确看待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综合评价、升学、就业推荐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助力学生在学业结束时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对相关职业形成初步认识。如在“现代服务业体验(如送快递)”的评价设计中,学业标准提到的“初步掌握参加现代服务业劳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及“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有助于学生升学就业。[6]

总之,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要求,立足课程内容建设,围绕核心素养,以实践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以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形成必备劳动能力、塑造基本劳动品质、培养积极劳动精神。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劳动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