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2-09-20 09:46郑书恭容小明刘楚杰卢翠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8期
关键词:脑血管影像学病灶

郑书恭 容小明 刘楚杰 卢翠玲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伤残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情绪不佳、反应不灵敏、精神不济、失眠烦闷、易怒等。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研究指出[3],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比较复杂,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较多[4]。当前对于患者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缺乏统一的标准。关于影像学分型和抑郁症相关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探讨,旨在探讨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为脑血管疾病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11 月收治的100 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AMILTON 抑郁量表标准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45 例)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55 例)。脑卒中后非抑郁组男23 例,女32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7.50±7.52)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10±1.20)年。脑卒中后抑郁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2~72 岁,平均年龄(57.30±7.40)岁;病程0.5~4.8 年,平均病程(2.65±1.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诊疗指南》[5]中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病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患者;②病情危重者。

1.3 方法

1.3.1 记录患者基本资料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基本资料。对发生脑血管疾病3 个月后的患者采用HAMILTON 抑郁量表[6]评估抑郁状态,分数>30 分为严重抑郁,21~30 分为中度抑郁,17~20 分轻度抑郁,<17 分非抑郁。患者入睡时间>30 min,睡眠时间<6 h,晚上醒来次数>2 次,凌晨早醒等症状持续3 个月以上判定为失眠。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严重程度包括神经损伤程度,一般利用NIHSS[7]评估发病1 个月后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分析脑血管疾病致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失眠、NIHSS 评分等因素的相关性。

1.3.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住院前均实施头颅CT检查,扫描参数:厚度5 mm,层间距6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矩阵512×512,选取相应的头部序列扫描,扫描整个头部。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配备8 通道头线圈,先对患者头颅常规平扫,按顺序扫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1WI 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WI 序列。扫描参数:厚度8 mm,层间距2 mm,患者发病1 周内进行头部MRI 检查。

1.4 观察指标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的关系;比较不同部位脑卒中后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影像学分型包括病灶性质、病灶数量、病灶体积、病灶部位及脑萎缩情况。病灶部位又包括半球定位(左脑、右脑、左右脑)、脑前后部(前部、后部、前后部)。脑梗死主要以颅脑MRI 的T2 加权像为主,结合T1 加权像,脑出血以头CT 影像结果为主。梗死部位主要包括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小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血管疾病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失眠、失语及NIHSS 评分>15 分的比例均高于脑卒中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资料单因素分析[n(%)]

续表1

2.2 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失眠、NIHSS 评分>15 分是脑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像学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病灶数量、病灶体积、脑前后部、脑萎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性质、半球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像学单因素分析[n(%)]

2.4 不同部位脑卒中后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额叶和颞叶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基底节区和小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和颞叶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部位脑卒中后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 不同部位脑卒中后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额叶和颞叶比较,a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发生脑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常伴有躯体症状,是脑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8,9]。有研究报道[10],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死亡率较未出现抑郁的患者高2.4 倍。然而脑卒中后抑郁的诊疗目前存在两大难题:①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交流障碍,或症状被脑卒中症状所掩盖,导致临床医生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和处理[11]。②脑卒中后抑郁异质性较大,如相同的脑卒中部位有些患者在急性期(<1 个月)即表现出抑郁症状,有些患者在中期(1~6 个月)甚至脑卒中恢复期(>6 个月)才出现抑郁症状。此外,不同患者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反应差异很大,临床评估无法早期判断和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2,13]。因此,深入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早期识别其易感因素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失眠和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都是产生脑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出现抑郁的主要原因在于脑部组织损伤,大脑皮质下、脑干等多个脑部位的梗死都会造成抑郁。研究结果显示[14],失眠成为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发病后患者精神不佳,若入睡困难加上早醒等失眠症状,患者容易心烦,遇事发脾气,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感觉能力也随之下降,感到自卑,进一步抑郁。这表明失眠的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就要关注其异常,重视失眠的治疗。研究中,脑卒中严重程度也是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NIHSS 评分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抑郁也会加重。原因在于,神经功能损伤主要包含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纤维语言、视觉神经的损伤,患者表现为肢体无力瘫痪、感觉丧失、语言障碍、失语和视力丧失等,造成了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从健康状态转变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容易让患者产生抑郁,这表明NIHSS 评分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15]。研究结果中,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和病灶体积和数量有相关性,是因为病灶体积和数量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多发病灶和病灶体积大的患者神经受损越严重,日常活动能力差,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病情越严重,患者心理反应越大,更易并发抑郁,因此脑卒中后抑郁是大部分中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的结果之一[16]。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诸多因素中,脑卒中病灶的部位和面积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17-19],脑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和脑卒中部位、脑室周围白质的病变密切相关。额、颞、基底节区、小脑病变都有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本研究对各部位抑郁症状比较分析得知,额、颞叶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原因可能和额叶与运动性活动、判断、预见性、情绪、心境等精神活动有关,颞叶与情感、感觉、记忆有关,因此,额、颞叶的病变引起抑郁症者多发且症状严重[20]。由于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的因素较多,且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加上本研究样本偏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后期适当增加样本数量,纳入更多考虑因素,实施多样本中心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失眠与NIHSS 评分>15 分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有其突出的影像学特点,影像学资料是较容易获取的客观资料。通过影像学分析,早期发现脑卒中后抑郁高危人群。临床上可联合CT 影像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可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尽早做好预治措施。

猜你喜欢
脑血管影像学病灶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