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癌的疗效研究

2022-09-20 09:46吴宝宁于金宁于圣臧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8期
关键词:低氧微创胃癌

吴宝宁 于金宁 于圣 臧丽丽

胃癌属于常见多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以胃壁表层黏膜上皮细胞为发病部位,以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上腹不适等为常见表现,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1]。临床以往治疗胃癌多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该术式虽然能彻底清除癌变组织,但对患者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且术中出血量多,不利于术后患者早日康复[2]。近年来,在胃癌治疗中腹腔镜微创手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3]。本研究将本院收治的96 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3 例;年龄最小23 岁,最 大69 岁,平均年龄(45.08±5.54) 岁;体重42~72 kg,平均体重(54.71±4.18)kg。研究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 大68 岁,平均年龄(44.76±5.27) 岁;体 重41~75 kg,平均体重(55.16±5.18)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确诊为原发性胃癌;参与研究患者和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签订协议书;此研究在实施前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手术不耐受者;精神障碍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按照术前影像学结果确定手术入路,在腹部行一切口,将腹部皮肤、皮下组织和腹直肌逐层分离,打开腹腔,探查胃癌病灶后将其切除,清扫淋巴结,并逐层缝合切口。研究组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取头高脚低仰卧体位,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按照术前影像学结果明确穿刺点,选腹部脐下的3 cm 进行穿刺,置入气腹针,人工气腹压力12 mm Hg(1 mm Hg=0.133 kPa),依次植入Trocar 套管针及腹腔镜,探查腹腔内具体情况,在脐部两侧5 cm 各行一长度为1 cm 小切口,留置手术器械,结肠大网膜以超声刀夹闭,剥离结肠系膜前叶,夹闭胃网膜的右静脉,切除肿瘤病灶,清扫淋巴结,将套管针和手术器械撤出,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包括NK、CD8+、CD4+、CD3+。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氧诱导因子-1α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CD3+、CD4+、CD8+、NK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NK 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CD8+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NK 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低氧诱导因子-1α 比较 治疗前,两组低氧诱导因子-1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氧诱导因子-1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低氧诱导因子-1α 比较(,p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胃癌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高及危害性较大,多发生于胃黏膜的上皮组织,以50 岁以上人群为好发群体[4]。一旦发病,胃癌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会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5]。因此,临床需要及时采取有效诊治方案,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方式治疗胃癌,通过手术将全部或部分病灶组织彻底切除,可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传统开腹手术需要切开腹部并予以探查,对患者创伤较大,且术中出血量多及手术用时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机体免疫功能,若免疫功能一旦下降,会提高患者术后感染几率[6]。

随着医疗水平及技术快速发展,腹腔镜微创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癌患者治疗中,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其微创术式对患者创伤较小,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用时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减轻手术对机体带来的损伤,同时还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7]。为此,本研究对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胃癌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其手术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胃肠道恢复时间。同时,治疗后,研究组CD3+、CD4+、NK 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凝血功能影响较大。究其原因可能为: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建立人工气腹,压迫其血管,增大静脉直径,导致血流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8]。低氧诱导因子-1α 属于缺氧环境重要的调节因子,可直接对缺氧诱导因子-1 表达造成影响[9]。据有关研究[10-12]表示,低氧诱导因子-1α 与癌细胞繁殖、凋亡、代谢和生成血管存在紧密联系,可在脑瘤、肝癌等不同肿瘤组织中表达,同时能在癌组织细胞生长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低氧诱导因子-1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临床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癌患者可有效遏制癌细胞生长,能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能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低氧诱导因子-1α 水平,可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低氧微创胃癌
低氧阈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低氧训练对运动员心肺能力的影响研究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UBE2C基因沉默表达对人胃癌AGS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低氧抗阻训练诱发身体生理应激及力量适应的研究进展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