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本心:如何找到“向往的生活”

2022-09-21 12:48毕帆
全国新书目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姐学长职业

毕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形势与政策学系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十余年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经验,为万余名学生提供过职业发展辅导,培育指导多个国家级创业团队,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荣获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荣誉称号。

这是一部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南。作者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出发,总结了大学生在综合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我认知、综合素质培养、培养量级思维、生涯规划和实践行动等维度入手,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提供建议和指导。

《职场101:大学生职业生涯起步与进阶》毕帆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1/42.00元

如今大学生的主体已经是00后,作为出生和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代人,自信和独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标签。但是从实践观察来看,在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关口时,迷茫和犹疑不决的同学仍不在少数。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决策的依据和逻辑基础。

解决所有问题的通用路径是承认这种迷茫的状态。其实产生这样的情绪再正常不过了。绝大多数的同学在面临就业选择之前,做过的最大决定无非是要去哪座城市上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并且选择的单一筹码是分数。只要你分数高,你就有资格优先选择,分数不够的时候就只能选高分学生挑剩下的。而关于就业这件事情,不仅选择标的复杂,更复杂的是多元的努力方向。当好成绩不再等于好工作的时候,我们该往哪里去呢?

“Follow your heart(听从你的内心)”是一句极具感召力的心灵鸡汤。我相信谁都希望成为自信果决、“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奋斗的人。然而当我们试图凝神谛听自己的内心时,最可怕的就是静默无声。一个惨痛的事实是,如果从小在哪里上学,报什么样的兴趣班,和谁谈恋爱等事情都是由家长或者其他人做主,那么在就业时希望拥有自主且有效的思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倘若你就是这样的情况,我想再次强调,请不要再随波逐流了,以就业思考为起点,磨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吧。

通常而言,“毕业季”是指即将穿上学士服,向校园生活作别前的1~2个月。而我则会向同学们传递这样的观点:“毕业季”至少是指最后这一整年。仅仅在365天之后,一位按部就班、有着固定路径和目标、从幼儿园算起已经读书20年甚至更久的学生,无论是否情愿都将进入社会,成为每年近1000万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员。这个过程在我看来足以称得上人生中“惊险的一跳”,即使是用一年时间来准备,也需要分秒必争。

“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是用这一年时间去发现和探索的,这实际上就是我推荐给你的旅行地图:方向—城市—体制—行业—公司—岗位(offer),保持耐心做好准备,我保证这将是充满趣味惊奇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旅程!

当然在这里我也向你推荐一条关于决策的通用方法。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推荐的决策机制是:“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做自己的决定。”对应到大学生求职的场景当中,具体是这样三个步骤:

1.观察“大多数”学长学姐的去向

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对“大多数”的定义。对你而言最常见的“大多数”就是本校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们。法桐是韩语系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季时全班30名同学接近一半在国内或者去韩国继续攻读研究生,10人左右进入与韩语相关的公司,其他几位分别去考了公务员或是进入了其他与韩语无关的公司。读研以及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就是小语种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如果你是从外省市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求学,那么你老乡会里的学长学姐们也是值得研究的“大多数”。你可以通过样本调查,大致摸索出他们留下和回家乡的比例。倘若你大学期间把许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会或者社团活动当中的话,那么前任学生干部毕业后的去向也值得你参考。

本质上,你要寻找的“大多数”是与你拥有相似特质和经历的学长学姐,掌握他们的主要去向,一一记录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未来去向的“长名单”。

2.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顺着上一条原则,首先最值得你参考意见的人就是那些与你拥有相似特质和经历的学长学姐。抱着求教求知的心态,约上已经工作的他们吃顿饭聊个天,你将收获关于“对应职业”最真实的一手信息。其次,就是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聊聊,一方面他们对你的情况比较了解,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就业去向与专业紧密相关,他们因为工作的关系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学生在对应行业能够达到的发展高度有精准的判断。最后,去咨询行业或者职场资深专家。现在通过“知乎”“在行”等互联网平台,花几百块钱就可以预约到专业人士的求职辅导,帮助你以最快速度了解职场,拓宽视野。

3.做自己的决定

我与法桐在做职业规划咨询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的确有一部分同学是对职业的思考不充分或者没有思路,但有很大比例的同学其实能够做出分析,却不敢下判断、做决定。法桐遇到过一位同学C,因为高考志愿填报失误,学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生涯之初他斗志昂扬,除了学习之外,参加了学校和学院两级学生会、三个社团,并且报名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但是一个学期之后他发现大学生活令他焦头烂额,成绩也下滑得厉害,各类活动经常会顾此失彼。随后C开始陷入焦虑和颓唐之中。他找到法桐做咨询,反复使用的句式是“如果我选择了X,放弃了Y,最后发现Y其实对未来发展更有用怎么办”。一开始,法桐还帮他分析每一件事项可能的投入产出比,但C仍旧犹豫不决。最后法桐不得不给他一记“当头棒喝”:“你现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做选择才能损失最小,但是你不做选择本身才是最大的损失。”

的确,做出决定就意味着取舍,这是需要勇气的。而勇气源于对自己发自内心的相信。这种相信不需要前提,但是需要成功的经验来滋养。如果从人生的维度来看,年轻时做出决定的机会收益远高于机会成本。而在这个阶段通过实践历练出自信,那将是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是值得自己相信的那个人。

猜你喜欢
学姐学长职业
学姐
知心学姐
Dear Incoming Freshman (from an Incoming Senior) 高中怎么过,学姐有话说
面对爱情的时候,你能拿出多大的勇气
我爱的职业
看!学长!
看!学长!
只属于我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