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视野下广东传统竹器的再设计1

2022-09-21 10:05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器跨界广东

朱 云

(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设计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正如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所言:“人类创新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或许在我们的身后,也同样隐藏着创新的源泉”[1]15。这个“身后”,无论是人类历史,还是传统文化,它们均是支撑人们不断前行的坚强基石。而对“身后”的重新思考,再次设计,无疑将有助于人们发现其蕴含的价值。再设计(Redesign),也即再次设计。它是从当代视角出发,对原有设计进行重新演绎,进而使其满足当代人的需求[2]。过渡到广东竹器领域,“再设计”则是通过对广东传统竹器技艺、思想、理念等的重新思考,并在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市场观念的基础上,付诸具体实践的一个设计过程[3]。多元融合,即将多种事物有机整合在一起,包括对古今中外等有益要素的整合。其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是传统器物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只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其又包含了创新的含义——更多地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用他者视野实现自我革新的一种融合再造。将多元融合与广东传统竹器再设计相结合,不仅符合当今世界设计发展的潮流,而且也有助于广东传统文化的传承出新,同时对提升地方竹器的特色内涵也大有裨益[4]。

一、多元融合的概念辨析

多元融合是当前设计的主流趋势。多元,即多个元素。融合,即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多元融合,即将多个元素、多种事物有机融合一体。多元与融合,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也是设计的常用手段,二者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互为依托。其中,多元是融合的前提基础,融合是多元的核心目标,并且随着事物要求的变化,二者反之亦然。同时,从内涵来看,多元融合不仅包括同一时空的元素事物整合,也包括不同时空的元素事物整合,而其结果则是推动原有事物的不断创新与飞跃。过渡到设计领域,多元融合作为设计创新的一个核心范式,其不仅可以串起多维时空元素的有机联系,而且也有利于多维文化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更新,特别是在传统器物改良和传统器物再设计方面,多元融合可以说是一个不二法门。正如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对历史判断的那样:“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5],传统器物和传统文化之于现代设计又何尝不是,它们均是时代设计的天然选题。纵观每个民族、每个地域设计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总结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融合当时的设计文化思潮,并不断发掘出新的设计元素,进而使其民族、地域的设计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积淀出新的特征[6]。因此,在广东传统竹器的再设计中,为提升多元融合的效果,不仅要处理好多元融合的目标、主题、方法及融合度等问题,而且还要努力探寻传承与创新的均衡性,进而在保持传统器物既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又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

二、广东传统竹器的特色及当代设计困境

广东传统竹器,主要是以竹家具和竹用具为代表,包括竹工艺品、竹艺术品等类型,涵盖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领域。以广东省竹器非遗为例,其就包括信宜竹编、客家凉帽、揭阳篾织等,它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特色鲜明。据清道光二年《广东通志·桂竹》记载:“揭阳人多取笙竹(即桂竹)以制器,甚精巧”。同时,从整体特征来看,广东传统竹器主要以实用便利为特点,其不仅能够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而且在设计理念上也能因人、因事而异,创造出适合不同使用对象和场域的竹器产品[7]。就生活器具而言,广东传统竹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竹筛、竹篮到竹椅、竹床,再到竹轿、竹笠,到处均是竹器的身影。与其他地区的竹器相比,广东传统竹器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造型功能和装饰手法的差异。以广东传统竹家具为例,在造型上,其主要以中国传统硬木家具为蓝本(图1-a、1-b、1-d),不仅造型方正,而且框架式结构也非常突出。而在功能上,由于在清代受西方古典文化艺术的影响,广东传统竹家具还涌现出一些新奇的舶来家具款式,如长椅、独腿桌等(图1-b、1-c)。这些竹家具不仅造型优雅,而且结构精巧,能融中西要素为一体,是中西文化跨界融合的一个明证。同时在装饰手法上,广东传统竹器除结构性装饰外,也常常采用艺术性装饰,通过营造不同的设计趣味,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8]。如在广府和潮汕地区,其生活竹器则大胆汲取了当地的木雕、刺绣和纺织等技艺精华,并借助油漆、绘画等点缀,不仅外观纹理丰富,而且色彩绚丽斑斓,富有浓烈的地方乡土气息。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广东传统竹器不仅注重实用简洁,而且也讲求融合创新,甚至对市场需求也异常关注,具有很强的包容应变特质。

图1 晚清广州外销画中的竹家具

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塑料等新型材料的冲击下,广东竹器的发展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仅产品创新裹足不前,而且市场消费也萎靡不振。究其原因,除客观市场变化外,而更多的则是其陷入了设计和创新的困境。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竹器设计因循守旧,创新目标模糊不清。传统竹器是人们生活智慧的一种结晶,手艺特质和传承个性非常明显。在封闭的手艺传承环境里,民间篾匠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大多受经验思维的制约,加上其横向、纵向视野的不足,致使传统竹器在功能、形态和技法上很难有创新的突破。那么在时代的今天,传统竹器应当如何创新呢?其目标消费群体有何要求呢?民间篾匠至今也未彻底明白。其二,竹器糙性表现强烈,技术艺术尚难合一。时代的进步,品质是人们的普遍追求。传统竹器局部的天然糙性及工艺的非精致性,容易与现代生活产生鸿沟。加上时代技术与艺术审美的不同程度缺失,传统竹器很难进一步打动当代消费者。其三,生产模式低效粗放,市场应对动作缓慢。手工制作是传统竹器的生产常态,不仅品种数量偏少,而且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同时,由于民间篾匠自发生产的低效属性,其在急剧变化的现代市场面前,很难获得从容的应变能力。因而,凡此种种,不仅导致传统竹器与市场的持续错位,而且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渐行渐远。广东俗语云,“篾匠篾匠,蹲在地上,搞不出名堂”。这或许是对当前广东竹器的一个客观描述。然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广东传统竹器只有从多元融合和创新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拥抱时代的设计思维与市场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实现从“蹲”到“站”的转变。

三、广东传统竹器再设计要求

传统器物的现代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面对的一个课题。早在1991年,日本《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就曾指出:“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不仅要满足国民生活,实现富足丰裕,而且还要代表国家和文化的形象”[9]。同时,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也认为:传统民艺只有与“用”和“民众”相结合,才能有效推动民艺的传承与发展[10]。广东传统竹器作为中国民艺的一个典型代表,自然也不例外。其不仅要与“用”和“民众”相结合,而且还要与现代化相结合。正如王琥教授在《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中所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汲取新鲜血液,积极创新融合,才能迎来现代发展的生机[11]。因此,面对时代要求,从多元融合的角度看,广东传统竹器的再设计不仅要在功能、造型上进行创新,而且在技艺、气韵上也要升华,甚至对产品的文化品牌也要重点营造。

功能是器具价值的核心载体,也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仅需要一些新的器具产品,来延长自身的生理极限,而且对原有的器具用品也提出了改良要求。因而,功能的现代化,是广东传统竹器的首要任务。其不仅要创造新的功能,实现新的定位,而且还要与其他用品、材料、技艺等相融合,推动功能的跨越升华。其次,在功能的基础上,则是提升广东传统竹器的附丽价值,即使其造型时尚化和现代化。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竹质的生产性器具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竹质的生活性、装饰性用具却比以往更有市场。竹质材料,它在慰籍人们自然原乡情绪的同时,其优异的造型潜能也为人们打开了时尚的一扇窗。从材质类型来看,竹材不仅可以是圆竹、竹片、竹丝,也可以是竹板、竹集成材,甚至重组竹。它们为传统竹器的造型现代化提供了多样可能。加上,当下人们财富的积聚和审美能力的跃升,广东传统竹器的时尚化更是刻不容缓。再次,广东传统竹器的技艺尚需进一步科学化。传统竹器从生产的性质来看,更多的是一种手工制品。它虽然具备浓郁的人文温度,但是也会引起质量的参差不齐。而科学化的技艺不仅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衡量竹器设计的优劣。借助科学化,主要是从材料、加工等各个环节,铸造高质量的壁垒,同时,从另一角度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鲜明的地方竹器特色。其四,不断保持广东传统竹器的气韵和文脉。传统器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其承载的文脉密码。广东传统竹器根植于岭南大地,它不仅饱含了浓厚的中华传统造物精髓,而且也保持了丰富的地方文化气息。而气韵文脉,则是保持其“广味”传承的关键秘方。它们不仅串起了古今的两端,而且也区隔了地域内外,形成了鲜明的身份标识。保持广东传统竹器的文脉气韵,关键是要与岭南传统审美文化相贯通,其不仅要实用便利、美观大方,而且也要开放包容、“天人合一”,并将“真善美”作为其最高的追求。其五,则是努力打造广东竹器文化品牌,形成良好的地方品牌效应。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有效破解广东传统竹器的当前困局,而且也有助于其扎根市场,扎根生活,推动其自身的活态传承。

四、广东传统竹器再设计方法与实践

古人云:“水有源,故其流不穷,竹有根,故其生不穷。”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与“源”[12]。广东民间竹器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其不仅有着自身的生产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社会结构。在现代多元背景下,如何对广东传统竹器进行再次设计和现代创新,并又使其内在的文化特质得到保持和延续,则是每一位设计师都需思考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关键还是要从广东传统竹器的设计方法入手,通过萃取历史精髓,打破思维定式,进而在保持广东传统竹器特色的基础上使其既有新意,又富“广味”。因此,在具体方法或流程上,其必须立足材质、工艺、造型、功能四大核心要素,通过借助几何纯化和解构重组等方法,理清竹器元素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并在保留特色要旨的同时,探寻出多种再设计的可能。然后再从四大要素出发,通过发挥广东传统竹器的融合创新特色,如融入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新趋势等,进一步增添传统竹器的时代新意,进而使其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发扬光大,其具体设计方法模型见图2。

图2 广东传统竹器再设计方法模型[13]

(一)几何纯化

几何化是来自数学的一个术语,用在美术与设计领域,特别是竹器领域,就是把物体的形态轮廓凝练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或类几何图形,包括二维和三维的造型,如圆形、方形、球形、锥形、鱼形等。纯化,也即使目标对象不断纯洁、纯粹,并通过抓取事物的形体构造等特征,揭示其本质设计规律。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言,如果要将某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1]33。而纯化的目的,则主要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陌生化,通过捕捉其陌生之中的新鲜感,以有利于再设计(图2)。图3-a是广东民间一种名为春木盛的储藏类竹器,其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从形体来看,其整体呈圆柱形,并配有顶盖和提手(图3-b)。通过对其几何纯化,可以发现,此春木盛主要由2-3个不同高度的圆柱和1个类方框形组成。如果仅从图3-c出发,那将很容易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产品。因而可见,借助几何纯化,设计师不仅可以挣脱原有具体物象的束缚,创造无限设计可能,并在形体演化上,又可以与母体产生一定的联系,有助于观者情感的延续。同时,从几何纯化的定义来看,事实上其也蕴含着简约的意思。简约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和广东传统竹器的一个造物准则。简约,不仅器物结构要简单,造型要简洁,而且加工、使用要简便[14]。只是在简约的基础上,广东竹器还需提升其精细程度,进而达到简约、精致的双重效果。另外,在现代大工业化背景下,几何纯化还要进一步标准化和模块化。标准化的造型、构件,标准化的工艺、技法,不仅有利于建构广东竹器的设计规律,提升广东竹器的质量产量,而且也有利于节约成本,创设品牌。同时,还有利于竹器的模块设计,提升设计效率,增加设计的丰富性。

图3 春木盛及其几何纯化

(二)解构重组

解构是当下的一个时髦用语,从定义来看,解构(deconstruction),意为分解、拆解、消解、重构,并与结构(construction)相对。运用到设计中,解构就是把原先固有的规则和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印象打破、分解或颠倒,并在探寻事物内在元素规律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再重新建构的一种行为或方法。重组,即重新组合,其与融合的含义相类似。广东传统竹器,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综合体,历经千百年的演进,其不仅形成了自身的要素组合和逻辑关系,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叙事方式和发展脉络,并表现出鲜明的形态、结构、工艺及材质等特色。借助解构重组,首先就是要打破其既有的规律定势,然后在挖掘其要素、脉络及方法之间关系的同时,使其不断陌生化、创新化,并通过再次重组,进而释放无限设计可能。相对原有设计对象,解构重组又可以分为三大设计方法体系:其一,组合元素变动,方法脉络基本不动;其二,方法脉络变动,组合元素基本不动;其三,方法脉络、组合元素均变动。其中方法脉络,就包括构成法则和设计理念。由于竹器是由多个元素、多种方式构成的,如点、线、面、体、色彩、肌理,以及节奏、韵律、比例、尺度、对比、协调等,通过不同元素与构成法则的搭配重构,可以获得千变万化的设计方案。只是,这种快速的重构方案,又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理性之中,如通过调节元素与法则之间的强弱、比例及多少的关系,保持新方案与原有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此,在手法上就可以借助局部的替换、错位、颠倒、重复、删减及张冠李戴等方法,以达到视觉新颖,又似曾相识的心理奇效。图4为一款竹屏风(荣获第六届广东高校双年展优秀奖),其设计母题为图3的春木盛。借助替代、变形及删减等手段,作品不仅改变了提手的倾斜角度,架空了支撑底座,而且也保留了春木盛的提手、盒体及装饰元素,维持了观者与既有器具的情感微妙联系。

图4 竹屏风 (朱云 邢雄佳设计)

(三)跨界整合

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有一定的跨界整合含义。跨界,即跨越自身的界限,并进入他域合作发展。整合,即将不相干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跨界与整合,是事物创新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跨界是整合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整合是跨界的本质和目的。运用到设计领域,跨界整合就是要跨越两个或多个不同领域、不同门类、不同文化等的界限,通过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进而产生一些新的设计事物[15]。如时尚品牌范思哲(Versace)、芬迪(Fendi)、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等纷纷创建奢华家具品牌范思哲家居(Versace Home)、芬迪家居(Fendi Casa)、阿玛尼家居(Armani Casa),这些品牌的设计理念就是将时尚与舒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让人们感受到优雅、奢华的生活态度[16]。就广东传统竹器而言,其本质也是跨界融合的产物。从历史角度上看,广东传统竹器不仅汲取了建筑、木器、服饰、雕刻、绘画等的有益要素,而且也整合了汉族与百越、中方与西方的优秀艺术成分,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技术与艺术等,并最终又因时因事汇聚成一个有机文化体。而在设计手法上,跨界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如综合、移植、嫁接、替换等,而关键还是立足当代需求,围绕材质、技艺、功能、造型、理念等要素进行整合,进而有的放矢,推动其现代更新。

第一,新材料、新技术的跨界整合。材料与技术是竹器生产的物质前提,也是推动竹器创新的直接动力。通过融合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不仅可以革新传统竹器的原生形态和结构,而且也有利于其功能的提升、改造及多样化。从竹材类别看,当前竹材不仅有圆竹、竹片、竹丝,也有竹板、竹集成材和重组竹,甚至还有竹木、竹铝、竹塑等复合型材料,加上与其他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搭配,可以大大提升原有民间竹器的现代再设计空间。图5是青年设计师陈旻设计的杭州凳,其主要用16张0.9毫米厚的竹皮弯曲黏合而成。借助新的竹皮材料和加工技术,当人坐下时,凳子的支撑力会随着人体重量的变化而改变。整体来看,该设计不仅发挥了竹材的弹性特质,而且也实现了产品形态、产品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富有浓郁的现代感。

图5 杭州凳 (陈旻设计)

第二,新功能、新造型的跨界整合。功能是产品价值的核心所在,造型是产品标识的载体语言,二者均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以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导向,通过挖掘现代人的细节需求,借助强制联想,可以实现功能和造型的跨界整合,如创造新的功能造型,改良旧的功能造型,嫁接经典的功能形态,实现多样集成等。图6为一款竹制手提包,其主要将竹材与现代手提包进行融合,在搭配同色系皮革后,显得精致而时尚。从方法来看,其在发挥竹材编织韧性的同时,关键移植了皮包的功能,进而使顾客有一种意想不到之感。只是,对功能、造型,以及材料、技术进行跨界整合时,有必要保留竹材特性的主体性和竹器文脉的延续性,进而守护传统竹器的“根”与“源”。图7是一款竹灯几(荣获第六届广东高校双年展优秀奖),其设计母题同样为图3的春木盛。整体来看,无论是材质工艺,还是功能造型,其均采用了综合和移植的设计方法。如在材质上,其融入了铜材、亚克力等现代材质;在工艺上,采用了热弯和铆接工艺;在功能上,将茶几、灯具及储物空间相互交融;在造型上,则不仅保持了原有春木盛的基本架构,同时也利用规格化的竹片,使其更加简洁利落。因此,与原有器具相比,该设计不仅造型现代,而且功能多样,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

图6 竹制手提包 (刘玉萍 吴新宇等设计)

图7 竹灯几(朱云邢雄佳设计)

第三,新理念、新趋势的跨界整合。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就产品再设计而言,如果仅仅把跨界整合当成一个设计技法,则未必能窥全貌。跨界整合,从本质上看,其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它能让原本互不相干的领域或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汇[16]。其不仅给予平常事物新的理解,也赋予人们新的体验,体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特别是时序的今天,随着美感经济、体验经济的到来,时尚美学、体验设计已经是大势所趋[17]。因而,情感要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凸显。广东传统竹器再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性要求,更多的是满足其精神性、情感性需要,通过融合个性化、时尚化及体验性元素,进而提高人在设计产品中的愉悦感和参与感。因此在设计上,就要把握时代设计脉搏和时尚设计规律,从人的需求背景出发,通过保留广东传统竹器的人文脉络,整合时尚设计的造型、图案、色彩、材质等趣味,并辅以体验设计的结构、功用、人机等理念,进而创造新的广东特色竹器产品。图8为一款岭南风韵竹灯,其设计原型为广东客家传统花灯(图8-a)。在广东客家地区,当一个家庭生下一个男丁,第二年就会在其家族祖堂举行盛大的“上灯”仪式。在客家话中,“灯”与“丁”是同音字。添灯,就是添丁之意。客家人民通过添灯表达了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再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借助模块化和可拆卸理念,将其主体结构划分为支撑底座、照明骨架和照明腔体3部分,并在材质、造型上进行现代革新,不仅几何纯化了花灯轮廓,调和了色彩肌理,而且也摒弃了原有的钉子、纸绳等连接,采用了基于工程塑料和竹集成材的标准化结构,进而方便竹灯的装配和运输。其次,在功能上,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照明功能,而且也延伸了灯具的使用场域,其既可作落地灯(图8-b),也可作台灯(图8-d),甚至是户外灯、提灯等。并且,又借助微雕技术,将劳动人们喜爱的“人丁兴旺”“恭喜发财”等吉祥用语嵌入到灯具腔体的竹条上(图8-c),通过竹条的转动,可以实现“人丁兴旺”“恭喜发财”两种用语的切换,进而在拓展灯具的人文含义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情感的愉悦度。最后,在“上灯”互动环节,则整合了传统花灯的“添灯”动作。当人们接通电源,拉动珠链(图8-b),照明腔体可以沿着支撑轴缓缓上升,并带动灯光亮度逐渐增大和腔体竹条渐次转动,直至灯光最亮,字体显现,实现了“添灯”的物境、情境与意境的交相辉映。因而可见,该设计不仅综合了模块化、多功能及可拆卸设计理念,而且也考虑了人们的情感、交互及体验需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融合。

图8 岭南风韵竹灯 (朱云卢楚灵设计)

五、结语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融合时代,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等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计,作为影响和塑造人们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其观念与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更新[18]。人们不仅要努力向前看,同时也要留意其身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努力创新,才能给予传统文化一个良好的现代发展空间,对于广东传统竹器更是如此。设计师不仅要在传承中创新,也要在创新中传承。通过挖掘广东传统竹器的历史精髓,借助几何纯化、解构重组以及跨界整合等方法,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既有新意又富“广味”的设计作品[19]。设计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只有从人们的生活需求出发,从民族的文化基点出发,并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聆听的态度[16,20],广东传统竹器的再设计永远都在前进的道路上。

猜你喜欢
竹器跨界广东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南山赋
地域性设计文化的不懈探索
——读张宗登博士《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广东舆情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