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区域发展模块为例

2022-09-22 01:24丁翼飞
地理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深度区域生态

丁翼飞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 210018)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课堂教学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深度学习理念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的落实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所领导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总项目组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界定如下: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1]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深度学习技能的掌握,可以促进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种高质量的学习品质可以改变学习者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2]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地理学是一门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性,高中区域地理课程内容最能突出地理学科区域性与综合性紧密整合的特性。区域的视角是认知的切入点,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了解各地理要素的学习方式,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认知区域特征、掌握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传统的高中区域教学中存在重视区域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区域在哪里,缺乏对区域认知能力提升的培养,学生学习了区域地理之后不能够从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方面认识区域,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域联系和区域比较,更不能深入对区域发展展开评价。传统的高中区域教学重视案例本身的教学,如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只是就案例讲案例,并未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区域认知,学生学习了区域地理之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只重视对区域地理现象的记忆与理解,而缺乏方法的总结和提炼,使得学生对区域缺乏更深层次的认知。深度学习的特征和实施途径可以从深层次上解决这些区域教学问题(图1),深度学习的特征是思维深度,重视深度理解和迁移能力,教师还可以深层次挖掘地理学科潜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区域发展的深度学习过程中,领会地理学科的内涵,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合格公民。

图1 深度学习的内涵、意义以及在区域发展模块的应用

在区域发展模块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本文将结合“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课例,探索深度学习在区域发展模块的教学实践策略。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索

1.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深度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深度备课,教学内容的开展首先要研究课标,在课标导向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深度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达成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常出现表1所示教学误区及弊端。

表1 教学目标设计误区及弊端

要想让学生达成深度学习的实践,需要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深度学习目标时将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在区域发展模块设计深度学习目标时,让学生习得的区域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现象,更多的是获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搭建思维框架。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与旧课标对比发现,新课标在继承原有课标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不仅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尤为突出,科学发展问题迫在眉睫,所以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治理生态问题,还应该探究生态脆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措施。基于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节课的深度学习目标:①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②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点,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推测造成的危害,并针对危害提出综合治理措施。③搭建解决生态脆弱区问题的思路框架并设计解决方案,能解决现实中其他同类问题。

2.结合区域主题,挖掘典型区域背景

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因此,区域发展模块的学习应结合主题,充分挖掘典型区域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区域。所谓典型案例是指具有问题性、真实性、复杂性的情境案例。区域发展模块中每一主题都有一个相应的区域载体,所选择的区域应能说明、说清、说透所承载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能归纳、提炼出一般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区域选得越典型,区域的发展问题就越能契合课标的要求。我国生态极度脆弱区分布的区域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在这四个地区中笔者挑选出黄土高原这一典型且成功的案例,其发展的措施能够为其他地区所借鉴。这一区域既有典型性,也有复杂性,是贯穿全课的一个区域发展探究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区域背景,使其会选取区域背景所需的资料很重要。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多幅地图,包括黄土高原示意和范围图、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四大地区区域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植被带分布图、中国农牧区分布图、中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等,使其围绕地图,学会从中获取所需信息。除了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成因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时,笔者提供了黄土高原的成因和中国气候分布图等相关的图文资料来补充区域的背景信息,让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解读和加工地理信息,综合运用正确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养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3.创设复杂情境,设计深度问题链

深度学习的关键所在是问题设计,问题是探索研究的起点。在区域发展模块的学习里,深度学习的课堂应该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学习,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思维含量。而“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如何创设一个恰到好处的情境?学习情境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应该尽量真实、接地气,使学生能够无障碍地走入情境;学习情境不能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该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情境;学习情境不能过于细碎孤立,课堂中尽量使学生能够在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情境不能过于平淡无奇,要尽量蕴含矛盾和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疑问和主动探究的欲望。[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增强地理知识的储备,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提升地理学与生活的关联度。本节内容可设置如下教学情境:展示延安吴起铁边城三谷尧村1984年和2012年景观照片(图略)。这个情境通过导入同一地区拍摄的两张黄土高原景观照片的变化,首先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当地变化巨大;接着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地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进而可能由这个情境产生一系列问题:造成该地过去生态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什么原因使得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通过创设复杂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探究欲望。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认知冲突产生了问题,时光交错,引发一系列对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探索。这节课紧扣“变化”这条主线(图2),让学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并最终探索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图2 “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线索

4.构建思维导图,发展深度思维结构

深度教学在学生层面的主要体现是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注重综合思维的构建(图3)。区域地理教学除了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人地关系结构。高中区域教学的本质是区域主题教学,内容包括主题类型、主题特征、主题成因、主题影响、主题解决或未来,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个不同层级、不同层面的综合体,至少包括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三个维度。综合性思维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加以锻炼。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知识主题的层级关系以相互隶属和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4]思维导图是思维过程的一种可视化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的养成。

图3 综合思维构建

生态脆弱是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本底,但是在区域发展教学中要突出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如何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问题既有自然因素作用,又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区域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笔者设计了任务链(表2),将一个大的情境问题转换成不同的小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表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探索任务链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联的问题,其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和生态脆弱是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经济落后导致粮食不足,粮食不足又促使人们在生态脆弱的土地上过度开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笔者设计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人口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引起的恶性循环图。一开始担心学生思维水平不够,准备将人地关系恶性循环图的内容设置成选项,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连接。但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若给定事项内容让学生连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不利于其发展。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分析问题,只强调人为原因对生态的影响,而有的学生综合了人类活动和生态脆弱等多要素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只能简单建立各要素的关系,分析恶性循环时只想到了生态的破坏,而有的学生能对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恶性循环不仅造成了生态破坏,还进一步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有的学生用文字关系推导人地关系,还有学生用漫画的方式表达人地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有序的思维模型,促进个性化的思维发展。

5.梳理动态变化,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区域发展模块最直接的就是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区域认知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5]区域认知思维能力包括:空间觉察、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关联、区域比较、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等方面。在区域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多尝试和应用区域比较法,它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区域比较法最常见的是包括时空两个维度的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区域比较的方法与应用

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区域发展观,在区域发展的教学中应根据内容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比较法来分析问题。区域比较法不仅是地理教学方法,也是地理思维方法。本节课笔者采用了区域动态比较法,即进行区域不同时期的比较,如历史时期与现代黄土高原的比较(表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治理前后的比较等。

表4 历史时期与现代黄土高原的比较

深度学习不仅是思维的深入,还是方法的深入。在区域地理发展中最核心的思想便是因地制宜的思想。吴传均院士认为应当把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观点以及人地关系观点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结合当下的课程热点,可以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图4)。

图4 因地制宜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是为了更好地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途径提出对策。在分析完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后,笔者带着学生重新回到情境导入的“变化”照片,学生第一眼看到黄土高原地区由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自然而然以为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植树造林,这个措施和理念学生从小学就有了,但高中生一定要学会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开展生态恢复。学生缺乏实践体验,对于工程措施不容易理解,所以笔者着重介绍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等工程措施,让学生结合不同坡面的不同地理特征来分析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工程措施,明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治理,最终能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最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为黄土高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他们明确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从人地协调角度提出对策,树立科学的认识地理现象及处理人地关系的理念。

6.补充区域案例,注重迁移应用

在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习得的方法应用到广泛的实际中,这也是深度学习的表现。在区域发展模块的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整体性梳理本节所学知识,构建知识脉络和问题框架。本节课最后环节笔者提出要求:通过学习,探索出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方法有哪些?学生依据课标要求与课堂学习总结出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思路(图5)。

图5 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探索思路

本节课后,为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又让他们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中选择一个区域研究其环境与发展问题,第二节课上分组交流。不同的区域存在的问题不一样,要让学生“系统感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搭建解决生态脆弱区问题的“脚手架”,并能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现实中其他同类问题,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

区域地理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场域,深度学习为区域地理提供了学习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践,是当下及今后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在区域发展模块的深度学习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切合学生发展的深度学习目标,并选择典型的区域作为主题来研究,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提出问题,挖掘区域背景知识,深入了解区域,通过区域对比和构建思维导图等方法探讨问题成因,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围绕问题的解决因地制宜寻求区域特色发展,最后让学生学会搭建问题框架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深度区域生态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分割区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擦桌子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