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机制与风险治理研究

2022-10-12 08:49樊初阳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产业化产业链农户

樊初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一、前言

农业历来被视为民生之本,农业强则国强、农业兴则国兴,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必然需要拓宽多种渠道,深化农业产业化,进而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

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农业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的影响,金融机构向农业经营主体借贷资金往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顺利推进。当前,解决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风险问题,不仅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二、农业产业化融资概述

1.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产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其本质是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优化和农业发展程度的提升。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演进过程大致都可以概括为: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态大致可以概括为农业专业户、专业村阶段→农户经济联合体阶段→农业龙头企业、公司阶段→农业与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化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东部沿海山东、江浙一带向中西部地区发展阶段有所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较快,已处于第四阶段,但中西部地区大都还在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阶段。

2.农业产业化融资

农业产业化融资指的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货币持有者和货币需求者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流通,最终资金用于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参与主体需要的过程。农业产业化融资目的便是给予农业产业化各参与主体金融支持,稳定和强化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融资与以单个农户家庭为主体的小农经济融资不同,其融资需求以及融资方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三、农业产业化主要融资机制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的进步,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其融资机制也有了新的变化。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融资机制有如下几种。

1.传统融资机制

传统融资机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早期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传统融资方式,其融资机制主要是由需要资金的单个农户、农民联保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直接向银行类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在审核批准之后,为需要资金的农户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融资机制

但是在正规金融机构中的信贷业务中,由于农户从银行获取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等问题,农业信贷占全部贷款比例都较少,且大多数用于农业生产最初环节的短期贷款,而用于农业基础设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技术开发的长期贷款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公司+农户”融资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司+农户”模式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开端,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该融资机制主要是由公司与农户订立合同,公司为农户担保,保证农户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公司按照协议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再将农产品加工后的产成品销售至市场(如图2所示)。

图2 “公司+农户”融资机制

“公司+农户”融资机制合理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产业一体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帮助农户解决了融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在农业融资业务中风险高的难题,提高了农村金融系统的配置效率。

3.“龙头企业+农户”融资机制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相似,该融资机制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向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资金,再通过龙头企业以生产资料或资金供应的方式向产业链上游的农户或小企业融资。在整个产业链融资中,银行只与农业产业链中核心的龙头企业发生借贷业务,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银行融资风险(如图3所示)。

图3 “龙头企业+农户”融资机制

4.农业园区融资机制

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区,该融资机制参照股份制公司的经营方式,将企业、农民融为一体,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提供土地经营权或者劳动力,政府主导协调,银行提供金融支持(如图4所示)。

图4 农业园区融资机制

该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参与主体的一体化,有利于产业链各方关系的稳固,基本达到了农户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的。

四、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分析

任何经营活动都面临一定的风险,农业产业化的融资过程同样也不例外。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指的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在农业产业链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最终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按期收回的可能性。

1.自然灾害风险

农业相比其他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干旱、暴雨、洪水、霜冻、重大动植物疫病等危害都会给农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农业自然灾害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客观存在性,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只不过灾害地点、时间、程度有所不同。二是其难以控制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便不能控制,只能在事先进行预测,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农业损失。三是其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世界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发生自然灾害,农业产业化融资主体将面临较大的损失,从而影响融资主体偿还贷款,无论是产业链哪一环节都将出现违约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价格、季节性等因素变动或者由于经济政策变动、经营者管理不当、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农业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旦出现经营者没有把握到的市场风险,无论在哪种融资机制中,农产品滞销堆积都将导致经营主体资金回收困难,同时也带来滞销产品的储存成本及贬值进一步扩大经营主体所承担的风险,最终使得银行贷款无法及时偿还。

3.农业技术风险

农业技术风险指的是由于农业技术落后等技术方面原因,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农民本身素质不足,技术缺乏,技术支持对农户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融资模式中,其经营主体无论单个农户还是合作社从事的都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其贷款数额也相对较少,因此用于农业技术培训的费用明显不足,导致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改造便明显不足。而就农业企业而言,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难以作为深加工方和销售方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动、科学技术更新为农户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由此导致农户农业技术更新不及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带来风险。

4.内部经营稳定风险

内部经营稳定风险指的是由于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主体间衔接出现的问题,使得整体运行效益或预期收益下降,影响各融资主体的收益进而影响其内部经营稳定性的风险。

在传统农业产业化融资机制中,由于资金需求主体只有单个农户、联保户、农业合作社等,其成员抗风险能力都较弱,面临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时,其内部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波动。就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而言,公司作为强势一方,控制着农产品绝大部分增值收益,而产业链最低端的农户却仍处于劣势地位。当市场环境不好时,容易出现公司违约风险,农户相对公司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抵抗。而农户法律意识淡薄,当市场价格高于公司合同交易价格,农户便会违约卖给市场其他收购单位,使得公司面临经营风险。信任缺失带来的道德风险导致其农业产业链无法正常运行,甚至产业链断裂。

五、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1.农业保险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就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自然风险而言,农业保险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着险种少、保费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认识度较低,从而农业保险参保率低,使得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出现农业自然灾害后,没有参保的农户和企业无法得到补偿,其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不够完善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机构,但在整个农业产业链融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从整体来看,农村金融体系仍对民间资本准入条件相对较为严格,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民间资本一味地限制难以完全满足农业产业的多样化资金需求。就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而言表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沿海发达地区涉农融资环境明显较内陆地区较好,而内陆地区农业产业融资则相对困难。

3.农业产业链融资程度不均衡

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参与主体融资情况存在差距,致使产业链内部个别环节出现较大资金缺口。就龙头企业而言,其规模大、经营范围广、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可以轻松地获得各金融机构贷款;就农户而言,其资金需求相对较低,且国家政策对农户贷款具有多重优惠,使得农户融资同样较为简单;而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其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且国家政策环境其扶持力度有限,导致产业链中间环节容易出现融资困难影响整个农业产业链。

六、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治理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前进,龙头企业规模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治理也愈加急迫。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环境,对农业产业化融资中的风险进行治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当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任务。

1.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

农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同时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相较于其他行业风险更高,因此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农业保险制度与补偿机制本身便属于农业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更是增强农业产业化融资抗风险能力的有力保障,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探索合理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稳固程度。同时,我国可以针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农村地区,财政兜底建立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分担补偿保险机构经营风险,以规避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风险,提升农业融资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健全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

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本身具有风险高、收益低、回收周期长的特点,所以更需要健全的融资体系来降低融资风险。科学构建农业融资体系不仅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农村融资渠道的局限性,政府应当鼓励金融机构简化农业资金借贷流程,增加农村借贷的灵活性;对社会资本放宽准入限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融资,因地制宜地制定融资政策,通过引导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作,规避农业融资风险,增加融资途径。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前后各个利益主体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参与产业链前后环节主体差别分类设计金融产品,稳定和强化农业产业链,降低农业产业链的融资风险。

3.建立农业融资风险管理系统

科学有效的融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农业投融资的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机构农业投资提供可行的操作路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融资风险的发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的金融优势,针对农业产业链建立专门的农业融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管理系统来对各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融资风险防范的管理水平。建立农村方面的专家团队,对农业产业链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获取与分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对市场信息与信用信息分析,有效降低融资风险,使农业产业化有序、稳健发展。

4.创新农业产业链内部联结机制

在对农业产业化融资外部条件改善的同时,对其产业链内部调整同样重要,稳固的产业链内部环节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整个农业产业链而言,首先,农户与企业之间应当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对农户及产业链中间企业进行现状分析,对信用较好的主体进行资金支持。其次,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参照股份制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行入股或通过合同的方式对双方产生一定的制约,将企业、农民融为一体,构建稳固的产业链。此外,产业链中间环节同样应当进行合理调整,中间环节的加工商应当提升其科技含量,增加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5.完善农业融资风险治理制度

制度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化融资风险治理的核心,在农业产业化融资过程中,健全的制度体系不仅能为农业产业化融资自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还能对创新金融手段、扩大资金来源起到保障作用,确保农村金融系统能够有效运转。

在整个制度体系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如下:一是引入农业产业化融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节利益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分配,从而影响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二是深化资本市场融资,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规模相对较大的龙头企业,促使农业产业链内部治理系统得到完善;三是促进农业融资风险治理与财政支农政策的有机结合,有效助推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化产业链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