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四年级)》特点分析及使用建议

2022-10-14 12:10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手语聋生教材

冯 颖

一、引言

四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年级,《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四年级)》(以下简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与第一学段既有继承,也有不同。在整体框架结构上,四年级教材依旧延续了之前的单元和课文组织形式,引导聋生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会与人交往,并在难度上有所提升。四年级教材在第一学段教材的基础上,上册安排了“特别的日子”“乐观自信的我”“我有好习惯”和“生活万花筒”四个单元(见表1),下册安排了“校园读书节”“相约去踏青”“快乐你我他”和“我该怎么办”四个单元(见表2),在贴近聋生实际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系统编排交际功能和语言点,引导聋生进一步掌握口语、手语、书面语等沟通方式。在课后练习方面,四年级教材在三年级教材的基础上调整了固定栏目:每单元安排一次“笔谈”,取代了过去偏重语感训练的“读儿歌”,侧重提高聋生运用书面语与人交往的能力;每单元安排一次“交往提示”,用具体情境提示聋生一些沟通技巧和交际礼仪,并配有专门的小贴士;每单元安排一次“选做”,作为弹性内容,为学有余力的聋生提供发展空间。教师使用教材时,应注意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同时关注聋生个体差异,引导聋生用多样化的方式与人交往,形成健全人格。

表1 四年级上册各单元沟通话题

表2 四年级下册各单元沟通话题

二、教材的具体内容及主要特点

(一)育人为本,培育聋生健全人格

四年级教材坚持育人为本,引导聋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聋生健全人格。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重视对聋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内容的体现不是刻意强加的、贴标签式的,而是自然的、浸润式的、全程渗透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教材编排了诸多反映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孝亲敬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特别的日子”中,《给姥爷祝寿》一课里张悦给姥爷写了一副“寿比南山”的书法作为礼物,表现了对老人的孝敬以及家庭的和谐氛围;《一起过中秋》课后练习出示“您知道奶奶喜欢吃什么馅儿的月饼吗?”的对话,引导聋生关心长辈的饮食起居。再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你我他”中,《我们“手拉手”》一课展现了聋校和普校的孩子们联谊的情景,聋生与普通学生一起手绘T恤,既渗透了劳动意识,又体现了孩子们和谐友善的感情;第四单元中《我不是故意的》一课里,李浩不小心把刘丽的杯子碰坏了,但还是诚实地告诉了她,刘丽也没有计较,他们两人的行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的体现。

教材更是注重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年级上册《一起过中秋》一课展示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方方面面,对话中既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和阖家团圆的节日内涵,又有《静夜思》这样与月亮相关的古诗,并在课后练习部分安排聋生查“月亮、桂花、兔、螃蟹、霜、嫦娥”这6个与中秋时节相关的事物的手语;《介绍我自己》一课中,书画小组的聋生写书法、画国画;《我会做手工》一课中,主人公剪纸、捏软陶;还有“实践活动一”的练习中,孩子给妈妈送的礼物是亲手编的中国结,这些都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体现。再如,四年级下册《我们来朗诵》一课,在对话和插图中都出现了古诗《春晓》,课后练习要求讨论如何朗诵《鹅》,引导聋生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韵律美;第四单元“我该怎么办”呈现了“不小心闯了祸”“要迟到了”“东西丢了”等情境,教导聋生在遇到这些情况时要诚实、守时、不慌张,还要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除了注重培育聋生正确的价值观,教材还致力于提升他们的交往信心,为其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就提出:“应在发展沟通与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帮助聋生逐步克服沟通交往障碍,形成自信自尊、勇于沟通、主动交往的积极心态。”[1]教材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帮助聋生树立勇于沟通的积极心态。教材在四年级开学第一课就安排了《庆祝国际聋人节》的内容,在对话部分突出聋生对手语的重视和自豪,并用学习伙伴的形式告诉聋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课后练习的选做题提示聋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庆祝国际聋人节。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增强聋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交往、乐于交往。四年级上册教材还编排了“乐观自信的我”这一单元,整个单元都在教育聋生要敢于展示自己:《介绍我自己》引导聋生自然大方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和爱好;《我会做手工》让聋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成果;《我能行》告诉聋生要在体育比赛中相信自己,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尽力去做。四年级下册教材也是如此,第一单元“校园读书节”引导聋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图书、给别人讲故事、表演诗朗诵,让聋生勇敢地与人交往,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会展示自我。

(二)循序渐进,系统编排交际功能和语言点

四年级教材重视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聋生已有的语言基础出发,关注实际交往情境中最常用的语言形式,在每课安排重点学习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点,使聋生每次的交往活动都有所依凭。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建议、介绍、称赞、劝阻、转述等交际功能,“越来越”“要是……”等语言点;下册安排了推荐、追问、比较、说明、安慰等交际功能,“……而且”“被字句”等语言点。这些都是聋生在实际交往中最常用到的,能够帮助聋生有效地和他人沟通。

教材在交际功能和语言点的安排上,注重前后勾连,循序渐进地培养聋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交往的能力。如,“介绍”这一功能早在一年级上册第二课就出现了,让聋生用“我叫XX,我X岁”的句式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二年级上册继续复现了这个功能和语言点,并让聋生在介绍自己的基础上,学会用“她叫XX”“这是我的新同学XX”这种句式介绍别人。此外,还编排了一道选做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四年级上册教材就安排了介绍爱好这一功能的学习,让聋生在之前的基础上完整表达“我叫XX,今年X岁,我喜欢XX,我是从……开始学XX的”;四年级下册又进一步让聋生学会用“我喜欢XX,她也喜欢XX”的句式介绍别人的爱好。

再比如“建议”这个功能:三年级上册《我们去爬山》一课在比较爬山路线后建议“走这条路吧”,理由是“路过的景点比较多”;三年级下册《选故事》一课比较两个故事后建议“这个故事不错,大家应该都喜欢”;四年级上册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难度,先是用“会不会太难了”委婉地否定上一个建议,再提出新的建议,然后其他人用“我赞成XX的意见”的句式肯定这个建议;四年级下册的《我们来朗诵》和《商量去哪里》复现了上册的这一功能,让聋生巩固如何在比较后提出建议、陈述建议理由。

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教材还尽量在一课中呈现同一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帮助聋生在真实情境中更好地沟通。如,四年级上册《庆祝国际聋人节》一课用“做一个手语主题的展板怎么样?”“我们画一首歌的手语怎么样?”“我们在展板上宣传手语,好不好?”三个句子,让聋生知道可以用“……怎么样?”“……好不好?”这两种方式有礼貌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再如,四年级下册《推荐一本书》中,呈现了“我很感兴趣”“我特别喜欢”“我很喜欢”三个句子,帮助聋生复习这三种表达对某物喜爱的句式;《我不是故意的》在同一段对话中出现“真对不起”和“太抱歉了”两个句子,让聋生熟悉这两种表达歉意的方式。

以上交际功能和语言点都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逐步向聋生渗透的,而非机械地呈现在教材中让聋生死记硬背。还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虽然都是用书面文字形式呈现的,但可以利用其同时进行口语、手语、书面语三种沟通方式的教学,并辅以体态语等沟通技巧和交际礼仪的训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聋生的情况,让其使用其中一两种方式进行沟通。

三、教材的使用建议

(一)重视手语教学,加强聋生语言转换能力

手语是聋生接收和表达信息的重要工具。[2]教师在四年级沟通与交往教学中,应当以第一学段的手语教学为基础,逐步培养聋生自主学习手语的意识,并让其初步理解手语和汉语在表达上的联系与异同,加强语言转换能力。

为了让聋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手语词汇,教师应引导聋生借助工具书,尝试自主学习手语。四年级上册在第二课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老师的帮助下查一查《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找到下面这些词在哪一册哪一页,并打一打。”“实践活动一”的手语练习还在泡泡图中提示:“我查了手语词典,发现‘中秋节’的手语有两种打法。”在聋生学会了查阅《国家通用手语词典》的方法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也应当将词典带到班级里,让聋生尽量自主查阅不会打的词语,并提醒其养成习惯,随时积累手语词汇。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关注手语本身的特点,提醒聋生注意手语词语与汉语词语在构成方式上的异同,以及手语句子和汉语句子在表达上的异同。如,“中秋节”这个汉语词语就对应着两个手语,这两个手语的打法一个与农历八月十五的时间有关,一个与吃月饼的习俗有关,但意思都是一样的;而“不要”这个汉语词语的其中一个意思对应着“不”和“需要”的手语,另一个意思对应着“禁止”的手语。与之相对地,“欢迎”和“鼓掌”、“刷牙”和“牙刷”都是用同一个手语表示,但汉语表达是不一样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除了词语,手语在句子的语法上和汉语也有一些差异。比如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中呈现的“这盘菜有点儿辣”这句话,手语表达时会先把“这盘菜辣”打出来,再打“有点儿”;而“这盘菜一点儿也不辣”同样要先打“这盘菜辣”,再打“一点儿也不”,同时用表情辅助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提醒聋生注意手语和汉语语序的不同,树立语言转换的意识,以防聋生在说话或笔谈时使用手语的语序,造成与他人沟通的困难。

教师还要提示聋生用体态语辅助手语沟通,在打手语的时候注意运用表情和身体语言。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交往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聋生练习鼓励别人时,提醒聋生打完手语或说完话后,轻拍对方的肩膀,或者做一个加油的动作;在聋生练习祝贺别人时,让其注意面带笑容,直视对方的眼睛;在聋生练习安慰别人时,告诉聋生要注意表情真诚,还可以拥抱或轻拍对方表示理解。四年级下册教材还把体态语的要求用泡泡图明示了出来:“可以配合适当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让别人更能感受到你的心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聋生说明体态语对表达意义有重要作用,提醒其在日常沟通,尤其是手语沟通时,要注意体态语的使用,以便让别人能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意思和情绪。

(二)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利用已学知识

沟通与交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与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有意识地引导聋生使用在其他学科中学过的知识。如,四年级教材设计了一些基于语文课学过的课文的对话,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引导聋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再进行对话练习。四年级上册《一起过中秋》一课就有“是啊。我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对话。教师可以在教学这段对话前先让聋生复习、背诵这首语文课上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以方便聋生联系上一段对话中的“我知道,月饼是圆的,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来理解这段话里为什么会出现这首诗。再如,四年级下册《给你讲故事》一课是整体围绕《我不能失信》这个故事展开的,教师可以让聋生回忆语文课学过的这篇课文,先简要复述,再练习用口语和手语讲这个故事,最后跟二年级聋生一起进行真正的讲故事活动,在这个真实的大同学给小同学讲故事的情境中,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学过的词语和语言点,帮助聋生理解会话和词语的意思。如,针对四年级下册的这句话“你们还可以一边朗诵一边变换队形”,教师可以让聋生先回忆语文课学过的“一边……一边……”的语言点,然后进行沟通。

除了与语文课关系紧密外,沟通与交往课程还可以利用一些其他学科的资源进行教学。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会做手工》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和美术或劳动课老师商议,让聋生准备一些手工作品,在班级中办一个展览,安排聋生先行交流,然后再进行教学;《我能行》一课可以结合体育课和运动会,让聋生在实际场景中练习所学的会话;四年级下册的《快来做游戏》同样可以在体育课上进行教学,由两位老师一起教聋生做游戏,引导聋生在游戏中进行沟通。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聋生沟通技能的发展

到了四年级,聋生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和使用沟通板、纸笔等沟通辅具沟通外,可以开始接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手段了。教材中提示了这一点:四年级上册《参观博物馆》一课让刘丽妈妈发短信说明因为堵车可能会迟到,并用学习伙伴提示“灵活选用沟通方式,用短信或常用社交软件沟通”;四年级下册《商量去哪里》则使用插图,在图中呈现网络聊天画面,提示聋生可以用社交网络群聊进行沟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聋生借用老师的手机和电脑进行练习,培养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手段进行沟通的能力。如课堂教学时,可以让聋生用手机、电脑进行口语和手语的视频对话,还可以让聋生用打字的方式在社交网络上聊天。再如上课前,可以让聋生先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教材中部分“笔谈”练习也提示聋生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手段进行沟通。如,四年级上册的“中秋节快到了,发个信息给远方的亲友,送上你的祝福”和“在网上和朋友商量文艺表演的事情”;四年级下册的“周末你们准备去郊外植树,请你帮妈妈发消息,告诉亲戚们植树的时间、地点”。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可以与聋生家长沟通,让其督促聋生在家里使用手机或电脑完成相应的笔谈任务。

总而言之,聋校沟通与交往四年级教材是第二学段起始年级的教材,对聋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都上了一个台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当注意勾连第一学段学过的知识,勾连其他学科学过的知识,创设真实的交往情境,帮助聋生恰当使用口语、手语、书面语等沟通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同时,教师也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聋生听力损失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保证每个聋生都能用好教材,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为五六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手语聋生教材
教材精读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奇怪的手语图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