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视障学生体育教学有效性初探

2022-10-14 12:10布文锋叶宇鹏吴碧贤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随班体育课体育教师

布文锋 叶宇鹏 吴碧贤

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同时,《盲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6年版)》提出,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与锻炼,视障学生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以一名随班就读视障学生为例,探索如何在随班就读的体育课堂中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持,突出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功能补偿,发展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个案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曾某某(化名),男,9岁,出生时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5岁时完全失明。笔者经过教育评估发现,曾某某的听觉、触觉、认知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无异。根据曾某某的定向行走能力表现观察以及30秒单脚站立、原地踏步、20米直线行走等项目的评测后发现,他在20米直线行走测试中出现碎步、外八字步、踱步、手脚不协调;跳落时不懂得屈膝缓冲;30秒单脚站立不稳等行为。在运动过程中,曾某某的平衡能力与身体协调性较弱,反应较慢,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均低于同龄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曾某某掌握动作技能较慢,对动作概念不清,动作的运动轨迹模糊。曾某某对课堂上发出的各种声响都表现得十分好奇,会转头追踪声源,并提出“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玩这个活动?”等问题。

此外,曾某某无法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从而作出快速的应变,害怕碰撞或遭到他人嘲笑。为自身安全考虑,他喜欢坐在某处或站在原地与他人交谈,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班级教师也出于安全的考虑以及照顾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安排曾某某在教室里自习或让他在运动场旁听,很少有机会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体育课的学习与活动。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会对曾某某进行个别化辅导,但个别化辅导的时间以及内容不能满足他在体育课堂中的教育教学需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练习甩跳绳

二、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调整

(一)调整教学环境

掌握定向行走是曾某某安全、独立、自由行走的重要技能,教师需重视定向行走技能在体育课中的运用,教授曾某某掌握有关时钟定位、阳光定位、声音定位等方法,通过这些定向定位了解周围的环境,提高他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安全感。同时,体育教师需对场地与器材进行微改造,以创设无障碍的教学环境。在使用场地前,体育教师可以带曾某某去相关场地走一走,边走边介绍场地的环境及相关的标志物,让他知道活动场地范围大小和环境情况;曾某某在使用有关器材前,允许他通过手的触摸来认识相关器材,增加他的安全感,使他更好地参与体育教学课堂。例如,在进行50米跑时,体育教师在终点处有规律地鸣哨提示曾某某跑的方向,当他出现跑偏情况时,体育教师通过短而急促的哨声进行提醒,使他及时改变跑的方向,避免发生危险;在快速跑或者测试跑时,体育教师使用引导绳带着曾某某一起跑。

此外,在进行体育竞赛活动时,体育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的普通学生选其中一人戴上眼罩模仿视障学生一同进行比赛,让大家更加了解曾某某,营造融合教育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德与体。

(二)调整教学模式

根据曾某某的学习特点与教育教学需求,笔者担任了他的体育助教,协助体育教师共同进行体育教学。一是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帮助体育教师了解特校的体育课是如何进行的,共同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包括选择适合视障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与使用的器材等。例如,在曾某某学习足球时,笔者把普通足球换成盲用足球,曾某某利用相关的定向行走技能,通过盲用足球在滚动时发出的声音来进行足球的学习与练习。二是协助体育教师制订适合曾某某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充分考虑他的康复需要,注重功能补偿,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他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肌肉力量等。两位教师共同引导曾某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更好地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体育活动提供支持。随着曾某某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体育教师对他的了解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的掌握,之后笔者采用了同伴协助的教学模式,班级同学代替笔者作为体育助教,每个小组每隔两周轮流协助曾某某参加体育活动,最终实现他独立完成普校体育课的学习。

(三)调整教学策略

由于曾某某完全失明,体育教师需充分利用他的听觉、触觉、嗅觉、本体觉等来引导他学习掌握体育技能,加强个别化辅导与训练。例如,在动作技能讲解学习时,体育教师需运用精炼、准确的言语表达,有效突出要点,帮助曾某某在练习前对动作有初步的了解,并允许他用手触摸自己的示范动作,了解动作要领,加强体育技能的学习。

同时,针对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取舍、调整。例如,在教授羽毛球一课时,普通学生可以利用视觉对器械追踪并击打,体育教师则需引导曾某某体验羽毛球挥拍的动作,进而感受击打悬挂而静止的羽毛球。再比如,体育教师引进盲人乒乓球,让普通学生与曾某某进行对抗比赛活动,增强他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如反复练习单脚站立、四点爬行等动作,提高曾某某身体的协调性、平衡能力等。

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表演

此外,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普通学生的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期初的对曾某某进行初次评估;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再对他测试相同目标。通过与初次评估的对比,检验曾某某身体素质的真实情况并对教学进行调整,对照各方面进步的程度给予科学的、动态的评价。这种“双通道评价”能从正面、多维度反映曾某某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其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为进一步融入普校体育课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调整的成效与反思

曾某某经过六年在普校的随班就读学习,从只允许家长陪伴到接纳特教教师与同伴的帮助,最后独立参与体育课堂学习,这都离不开教学的动态调整。入校时,在体育课上,曾某某从不敢向前迈步走到敢于快走、快跑,独立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练习,再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也变强了,他的体育成绩在体育期末测评中均获得A(优秀)。

曾某某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有限,为更好地泛化他在体育课堂中学到的技能,学校还积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孩子的重要性。平时在家,家长也帮助孩子巩固投、抛、推、走、跑、跳、跨等动作,使他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同时,笔者也鼓励家长在课余时间,根据学校体育课的学习要求陪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如武术、跳绳、健美操等,加强亲子互动的同时帮助曾某某学习更多体育的技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个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对普校体育老师的特殊教育技能培训;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和推广普校与特校的体育教学教研;三是要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各项评估与全过程管理,优化体育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四是开展普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无障碍改造,为融合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田间追梦—禾下乘凉图刘广琪(广东省广州市启明学校)指导老师:沈玉文

猜你喜欢
随班体育课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体育课上的“意外”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讨厌的理由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