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元化
——“双新”背景下上海地区高三线上教学方法初探

2022-10-19 08:18何嫔怡
考试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双新食物教师

何嫔怡

高三第二轮复习搬到线上,学生对知识点基本已经熟悉,历史的脉络也基本清晰,如何让学生对第三遍的复习内容不感到枯燥,对史料搜集和甄别依然有高度的热情,对文本材料继续保有敏锐的嗅觉和清晰的分析?2022年春夏的居家学习,是困难,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机。

一、 充分利用居家条件,提倡教学情境生活化

居家学习提高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将知识点贴近学生的日常,让学生充分体会历史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处于情境之下的。历史和生活虽然有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但历史也曾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入相应的生活内容,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融入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利于历史场景的共情,实现文化素养培养目标。

教学情境生活化的首要要求是鼓励学生参与,以选择性必修二《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为例,此课的情境生活化最好的体验莫过于让学生自行选择家里随手可得的食物,并根据教师指引进行查阅资料,追根溯源。

(一)合理引导,抛砖引玉

教师首先要进行身份转换,由一言堂的主播,转为“导播”。抛出课题和建议,让学生自行完成。见下表。

姓名展示食物原产地培育时间现产地能具体到省市最好引进时间是否为改良品种(选填)若是,请提供时间和技术名称储存方式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表格,网上搜集资料或利用家中藏书寻找食物的有关资料。由于居家环境下,食物的获取比较方便,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食物,填写表格,线上提交。教师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指导。

(二)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上海地区的线上教学从2022年3月12日开始,到6月初高三复课,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历史班每天布置的作业提交率并不高,在70%左右,而这一次作为预习作业的表格,作业提交率将近100%,充分说明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收上来的表格中,有介绍橄榄、西瓜、玉米、草莓、胡萝卜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品种多达二十多种(历史班总体人数不超过五十)。

高三学生居家学习极其考验心态和意志,此时的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到某位学生研究的食物时,鼓励该学生打开摄像头,将食物摆上桌,全班享受一场美味的视觉盛宴,对学生交上来的资料,教师也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比如,胡萝卜的驯化、中国的橄榄与西方的橄榄有何区别,草莓到底最早产生在什么地区等。再比如,讲到食物的阶级属性时,教师提供了以下四段文字材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

查理曼大帝无法节制饮食,不肯遵照医嘱改吃蒸煮过的熟肉来减轻消化不良,他照样大吃半生的烤肉……顺从医嘱,不贬损自我。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韩良忆译《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共性是什么?(肉类食物是古代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说古代的食物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属性,为食物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功能,学生未必能理解,而将贴近生活的中外肉食者的实例放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阅读,学生自然就体会出这一原理。

(三)浅入深出,回归课堂

教学情境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课堂,相比较教师刻板的教授,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领悟观点与看法。纯粹从生活中去搜集一些常识类的东西适用于低幼阶段的儿童,对高三学生,生活化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最终,学生要从纷繁的信息中归类、归纳,并做出合理解释,而历史解释,正是“双新”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还是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回归课堂要求,并训练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将学生线下收集的有关资料,如西瓜、橄榄、草莓等物种制作表格汇总,先做展示和分享,再进行溯源与历史解释,师生根据表格汇总:食物的多元性体现了文明的多元化;食物的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食物的传播由局域向全球传播。

通过生活情境化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需要考虑的是针对新课程、新课标、新题型,针对学生的居家学习,如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高三线上的有效教学。

二、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开创多元化教学方法

(一)利用电子版文档优势,训练图表的读取与归纳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图表资源作为一种可以整合中心概念、知识和时空体系并锻炼学生思维技能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线上教学为图表制作和读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电子版收集和人手一台终端设备,使得图表的精细化程度更高,教具展示也更为方便。以《食物的生产与社会生活》为例,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包括了食物品种出现的时间和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改良品种的时间和做法;获得渠道和储存方式。信息汇总后概括出食物生产的共性:采集到培育;多元相似到全球一体;近现代技术推动。

合理应用图表资源,学生可以归纳和整体概括原本零碎的知识,可以以纵为主,纵中有横,以图表资源形式凸显历史事件中的联系,从而在系统化学习历史学科知识后,快速清晰地掌握课程结构。教师也可以在图表资源的应用中,赋予课程更多的色彩和图像,并以此引入更多的历史知识点,以此在赋予课程教学直观性和刺激性的前提下,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平台互动功能,训练文本阅读与概括表达

高三复习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再将这些结论穿插到整个脉络梳理中去,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时往往采用先文本阅读,再邀请学生连麦,同时聊天框弹幕的方法,师生一起对各组材料进行分析,再思考为什么,怎么样。

2022年上海地区学业水平考试题型的最大变化就是基本取消了选择题,改为四道大题,其中文本阅读和文字论述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线下教学对此类题型的课堂训练往往是教师一人讲解,或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交流面较小,而线上教学的好处是聊天框的存在可以让所有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选择性必修二第一课《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所选文本材料。

第十八条:倘此奴隶不说其主人之名,则应带至宫廷,然后调查其情形,将其交还原主。

第三十六条:里都、巴衣鲁或纳贡人之田园房屋不得出卖。

第四十二条: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则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

注:纳贡人为在王田中领到份地而以交纳大量实物的收获品为条件之人,此种纳贡即其义务。

——《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耕作的时节一经到了人间,你和你的奴隶都一样,就得马上赶快在耕作的季节耕作……如果你到冬至才来耕种那大好的土地,那么你将只有无几的收获,很少谷物到手,麦束歪歪地捆着。

——[古希腊]希西阿德《田功农时》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希腊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共同点。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希腊地区政治状况有何不同。(土地占有状况、政治制度、政权所有者)

食物生产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大麦、小麦、蔬菜、葡萄、橄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土地占有产品分配阶级关系

材料展出后,聊天框一直保持相当于弹幕的活跃状态,师生通过语音与文字聊天完成总结:决定不同地区食物和社会生活根本因素的是地理环境,世界各地的文化既有多元性,又有统一性;农业的产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并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明。

对信息量非常大的表格,教师则可以采用教学平台中分发小纸条的方式让全班学生同时进行填写,如此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延伸学科广度

历史学科由于其广博性,势必会与其他学科产生渗透与交融,面对课堂上相对冷门、书本没有提到的知识,在线下教学中,遇到此类问题通常是教师课前做好准备,再将所涉交叉型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一旦转移到线上,学生可施展的空间就大了许多,如以下文本材料。

来库古为其国人谋得的高贵而幸福的特权之一就是闲暇的充裕,因为他禁止他们从事一切机械的工艺,至于那种辛勤努力能够积聚财富的赚钱事业也完全是不需要的……何况有希洛人为他们耕种他们的土地,并且缴给他们前面说到的产物。

——普鲁塔克《来库古传》所记斯达的国家制度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农业技术发展分布图(进行信息提取:纵向排列,横向比较)。

发展阶段生产动力主要品种产能交流范围农业出现前被动采集取决于自然环境不稳定无农业出现后人力、畜力、耕种培育、引进粗放型,自给自足区域性新航路开辟后人力、畜力、耕种引进改良粗放型,商品生产世界性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化工生物科技育种新技术集约化,产业化世界性

根据材料,师生共同讨论,归纳食物生产与生产进步的趋势。

这几段材料旨在通过展现新航路开辟前后生产技术的不同水平来使学生认知食物生产进步的动力,但是,其中来库古、希洛人这些名词,学生会觉得很新奇,求知欲强的学生可以用手中的终端工具自行百度,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

而最后一张表格中的内容虽然书本上隐约提到,却也是偏于地理学科的知识,可以在网上查找有关名词,这些都是线下课堂里无法实现的。

(四)利用线上题库功能,加强史料实证的方法训练

新课标将“史料实证”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这或许说明了在现实中,这样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是要继承和发扬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其一般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形式进行呈现。

而近年由于史学资料的丰富性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推进,史料实证题成为学业水平等级考中难度最大,灵活性最大的题目。笔者曾经尝试对此类题型进行整理后用纸质版发给学生,发现存在文字版幅太大,实物类史料图片模糊不清等缺点,而线上教学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缺点:首先,清晰的图文呈现解决了纸质版的缺陷,无纸化更是符合环保理念;其次,题型整理时可以按照不同关注点灵活筛选,变换排列;最后,由于此类题型错误率较高,学生可以在电子版上反复练习,强化巩固。

另外,教师可针对模考卷上争议性较大的例题,组织学生自行分类辨析,甚至可以利用连麦和弹幕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线上辩论,加深学生对史料实证答题的印象。

(五)利用平台作业功能,加强对小论文题型的训练。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压轴题是小论文,线下教学批改小论文的方式是纸质版批阅和面批,对许多教师而言,机器上面对屏幕批阅颇不习惯,但笔者结合这三个月来的批阅经验,总结了线上批阅的几个好处:

1. 电子版作业视觉上清晰、一目了然,使教师事半功倍。

2. 电子版批阅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师生用聊天的方式,便于修改、整理。

3. 优秀作业点亮后有利于其他学生效仿,能迅速在学生中传播,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4. 对基础差的学生,打回重写后递交方便,学生比纸质版作业更愿意反复打磨。

综上所述,当新教材、新课表,遇上百年一遇的疫情,无论是高三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积极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尽可能地积极应对、因势利导,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墨守成规,情境生活化和多元线上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居家学习的高三学生,也符合“双新”背景下基于情境的历史教学要求;而文本阅读的线上探讨则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聊天框讨论热烈,基本做到了提高学生线下、线上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效率。

本次线上教学带来的思考:

一是在线教学在做好硬件准备的前提下,如何依据“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针对本校学情设计教学过程,课堂适度留白,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真学习和真交流。

二是在线课堂如何着力提高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及评价)”的精准性,针对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作业,力争教学练一致性。

三是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平台的各种功能,如分发小纸条、奖励机制、互动标注等,以达到更好的互动目的。

三、 结语

总之,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学习时空受限、分层教学困难、教学资源相对单一等问题,是当前的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疫情之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新兴尝试,值得做更深层的探索。

猜你喜欢
双新食物教师
最美教师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