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资源,润泽游戏
——浅析幼儿园教育中本土课程资源地图的开发和利用对策

2022-10-23 19:41翟丽秋
考试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班级幼儿园游戏

翟丽秋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据此,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麒麟幼儿园在近三年的课程游戏化资源建设中,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张謇文化、麒麟红木、乐宝集市、自然环境、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等资源,让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与地域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将资源建设成为园所的研修重点。

一、 溯·用审议明确方向

(一)园所周边三公里资源梳理、调研

“课程审议”是幼儿园不断完善和发展园本课程的有效手段,我园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审议”是主旋律。

2019年起,我园根据资源的性质罗列周边资源,通过教师的无数次“审议”、与孩子对话,采用调查问卷、列表方式,梳理幼儿园附近的机构、基地等社区资源,采用绘制直观资源地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实施“资源箱”利用三步骤

园所挖掘室内空间,改造资源室,利用大厅和班级门前设立资源箱,根据环境建设、课程开展的需要发动家长收集自然与废旧物品等,形成隐形的班级资源库,并且在班级资源箱使用时,通过研究,形成实施“资源箱”利用三步骤。

第一步:资源收集时思考三个问题,请孩子交流:收集的资源有什么特点?收集到的资源适合放哪个区?收集的资源大概可以怎么玩?目的是让孩子带着对资源的探索了解和利用参与到资源收集中来。

第二步:建立稳定的资源收集和利用的基本路径。方法是从介绍到清洗到摆放到标签到使用到过程管理交还给孩子。

第三步:经常和幼儿进行沟通:带来的资源可以怎么玩?班级游戏推进和课程发展,还需要什么资源?一种是孩子随便带来的,另一种是根据班级游戏的推进,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收集。

(三)资源适度开发利用

(1)用作幼儿学习与游戏的材料。

(2)作为幼儿区域游戏的“游戏场”。

(3)作为幼儿学习内容的实践地。

三个阶段的调查、梳理和完善,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树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观,提高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及资源调查、收集、分类的能力。

我们的问题:

1. 课程资源分类的概念不清,层次不明。

2. 资源利用较为浅显,教师课程资源利用开发意识薄弱,幼儿参与深度不够。

3. 课程资源收集整理不够科学、系统。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不断地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梳理。

二、 浸·在活动中探寻精彩

(一)构建统筹管理团队,增强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意识

我园建立了“园长——行政——年级组长——班级教师”层级管理体系。统筹管理,明确分工,进行课程资源的发掘、收集、优化和具体管理。

(二)精细绘制“课程资源地图”,明晰课程资源内容

为更细化课程资源内容,在以幼儿园为中心,三公里左右直径范围内开展各类资源的调查和收集,绘制出资源地图,直观形象地标示出教师可以利用资源的自然空间资源、人力资源、配套的物质资源或数字资源。

1. 截取地图,实地勘察

从百度或高德地图、当地规划部门地形图中截取以幼儿园为中心而拓展开的地图,获取资源名称。课程资源组教师分组分工进行资源的调查,将有课程价值的资源进行登记、拍照整理。教师带着幼儿进行实地勘察,关注幼儿与资源的互动。

2. 高效利用,实现共享

幼儿搜集到的资源种类、内容多,为分类带来了一定困难。园所首先盘点园内资源;其次盘点园外资源,将对园外资源的盘点与设立形成一个范围,不用借助交通工具就能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体验;最后,梳理归纳资源,形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让资源分类更清晰,地图内资源内容更具体、完整。

3. 教研跟进,盘点资源

幼儿园畅通“资源地图”传递通道,班级随着课程的进行,提取资源信息,让幼儿园“课程资源地图”更加班本化。

对孩子们来说,教室是最熟悉的地方,在我们的教室里都有哪些区域呢?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了阅读区、科学区、益智区、美工区、建构区、自然角……分布在活动室的不同位置。这么多区域,如何设置才最合适呢?

通过对各种麟木资源的搜集,九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麟木特色项目,每个班级的麟木游戏区至少六至七个,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探究兴趣、活动情况等,与幼儿共同规划、设计、决策游戏主题和游戏进程,由此产生九个班级的麟木游戏馆。

如果说一次成功的活动只是成为一种定格,那它的美好就如昙花一现,最终还会凋谢。我们也深知,要用好这些资源,必须要进行思考、研讨,所以我们又组织教师谈收获、谈思考进行“复盘”。

三、 悟·在复盘中收获成长

我们围绕关注的问题,开展了“头脑风暴”式的教育研讨——归整适合开展主题活动的课程资源,即以某一种资源为“切入点”,拓展其可延伸的相关活动有哪些?交流中,我们按照“不同空间”进行分类,引导教师谈一谈这项教育资源分别在一日生活的哪些活动环节具有教育意义,幼儿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教育经验。

我们的收获:拓宽资源到课程的思路、找到资源到活动的路径、提升园本课程的发展空间、架构家园合作的桥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

我们的思考:社会资源要怎样筛选和优化?社会资源如何形成一个脉络?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做深?社会与幼儿园教育合力如何达成?教师对资源引发的活动开发能力如何提高?

我们又对园内资源建设进行深入的评估和邀请专家现场做指导。

四、 晰·在专家引领中拓展思路

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实现从教材到生活的转变。其次,可以实现从静听到体验的转变。最后,可以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这段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从园内外的不同空间,让教师去寻找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室内外的游戏区、园内种植区、各种花草树木、园外的红木加工厂、加油站、大棚种植基地等地域资源都被老师们找到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重点对幼儿园户外活动区“乐种园”“麟木工坊”“麟家小院”等进行了改造,使园本化课程实施更具广度和深度。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审议课程计划时,着重审议课程实施中资源的运用,鼓励班级有序挖掘,打通学科壁垒,以主题活动的模式展开串联,设计系列活动,有效采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园联合活动等形式,亲生活、重操作。

(一)以幼儿为主体开发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和创造性地加工。课程资源是多层次的,落实到班级必须个性化利用,教师结合班级及幼儿情况在课程目标指导下因地制宜地以班级为基点开发课程资源,资源开发的原则是“幼儿为主”。

以幼儿的兴趣为“点”:如小班《树》课程,幼儿对园内树的种类、植物造型等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幼儿搜集关于树种植的资料,带领幼儿去实地参观花木师傅的工作过程,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过程进行记录,以幼儿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整合周边资源生发“树”活动。

以探究的问题为“线”:在课程开展中,教师结合幼儿问题,鼓励幼儿以多种形式开展探究,形成新线索,以此支持班级生成课程的不断延展。如大班《大棚的秘密》课程中,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大棚蔬菜种植的资料,和同伴规划路线设计参观记录表……就这样,由对问题关注生发出若干个探究活动,不断追随孩子们的问题,形成连续的主题活动。

以资源的整合为“面”:幼儿各领域的经验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所以教师活用资源时,也要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如中班课程《一朵棉花的故事》中,教师利用周边现有资源棉花,从环境和材料上入手,将更多相通的资源整合起来,促使幼儿能触类旁通,支持他们逐渐建立相对完整的认知和经验体系。通过这样的融合,幼儿的认知与经验就会逐渐从“线”到“面”发展起来。

以幼儿发展为中心:资源的挖掘,课程的开展应以幼儿的成长为目的,应致力于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成长的经验。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获得经验的深化和拓展是课程应关注的核心。我园在课程资源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倾听、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语言、动作、情绪情感、同伴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从而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增加。在小班《我可爱的鸡》、中班《春知“木”》的课程后,我们梳理出孩子以下的相关经验。

我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课程观得以改变,了解了课程资源的内涵,种类和性质以及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对实现教育目标的价值,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二)与社区相联系,充分发挥社区优势

走出去:(参观)通过参观、探究社区的“草莓大棚”“养鸡场”“稻田”等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经验或丰富、或重构、或得以提升,促进幼儿利用已有的经验主动与新经验发生联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体验)让幼儿走出幼儿园,了解社区的风俗礼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交往技巧。

请进来:适当扩大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积极邀请民间艺人、家长、社区人士帮助幼儿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以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五、 续·在行思中感悟提升

教师再一次对园内和园外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学习《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帮助理清思路,确立了我园资源地图的绘制方式。对现有的电子资源进行配套链接,便于教师后续的资源利用。

(一)畅通平台与丰富动态

将“课程资源地图”投放网站、QQ群等,便于教师及时了解。随着班级各类资源的不断融入,对资源种类、照片、所在位置、可能引发的活动,指向的幼儿关键经验,都做出了系统梳理,合并了同一类别资源,“地图”不断更新。

(二)有效整合与多向利用

“课程资源地图”的使用遵循“园——组——班”等不同层级为单位,力求园内各个班级统筹兼顾、有效使用。

(三)建立课程资源中心,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建立“课程资源中心”,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室及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课程资源室管理者负责搜集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按照区域活动材料、主题活动材料等进行分类,并标注。资源共享平台管理者负责对上传的课程资源将照片、文档等根据课程的实施框架进行分类保存,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筛选、优化和整合工作,方便教师随时获取相关信息。

六、 赏·建设后卓有成效

从电子资源地图到孩子的资源地图。一次次的教研,使资源地图建设取得了现实的成效。构建了户外麟木游戏、麟木专用室游戏、班级麟木游戏以及半开放游戏等四大板块的本土资源游戏。

(一)麟木专用室游戏

结合木艺文化,打造三个特色活动室创刻坊、玺颜轩、乐匠馆,孩子们用喜欢的游戏方式体验红木小作坊的乐生活;玩转足够精彩,孩子们借形想象设计、足球走秀,在艺术游戏中体验足球和木艺的多种玩法。绘声绘影角色体验长廊,这里有手偶剧场、皮影、摄影角等绘本角色的演绎。启智乐园、麟木建构、“棋”开得胜,这些长廊、专用室游戏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二)半开放游戏

巧妙利用幼儿园楼梯底下开设“书海拾贝”游戏区,放置小沙发、小抱枕、毛绒玩具或坐垫等。让孩子在游戏之余借助绘本扩充知识;“转角遇见你”这么诗意的游戏区,在小小的空间里也有友谊的见证;“幸福之家”游戏,创设相关的角色内容,提供各种娃娃家的设施,让孩子们习得的生活经验在游戏里呈现。这些游戏区合理利用了幼儿园半开放空间、楼梯转角。

(三)班级麟木游戏

骨牌神韵、签签世界、灵动七巧,小班幼儿在游戏里感受生活中木材料的无穷奥秘;木屑贴画、根须畅想、玩转树枝,中班幼儿自主探索,解密神奇的大自然;趣味小棒、木桩趣事、编玩编乐,大班幼儿创造出多彩的艺术世界。师幼结合本土麟木特色,把木艺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户外麟木游戏

动感地带为孩子们提供跑道、起伏路面、桥(独木桥、荡桥、木板桥等)、山坡、山洞、攀爬架、竹梯、轮胎、足球、军帽、玩具手枪、标志杆等大小型游戏材料;满足各年龄段孩子的跑、跳、钻爬等运动需求;绿茵球场挥洒着运动员们的汗水,特种部队活脱脱练就了一群训练有素的小战士,野战基地更是释放了孩子的运动体能。

小院时光增加现代园林设计元素,设置景观带,假山流水,树木花草,盖一座小木屋供孩子们休憩。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索自然生态、培养科学素质的环境,更是集美观性、丰富性、完整性、安全性、休闲性为一体的自然乐园。

水上天地、趣味沙水为孩子们提供了沙池、水池、铲子、漏斗、水枪、雨衣、雨鞋、盆盆罐罐等,探索感知沙轻、细小、容易塑造的特性。通过玩水小实验感知水的浮力、压力以及水的特性等。

创意涂鸦利用搜集的本土化废旧木墩、木块、木材边角料进行组合,创意涂鸦、自制画架展架、搭建透明涂鸦帘,让绘画游戏中也离不开木元素的融入。从多样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木带来的快乐。

麟街印象是常乐柳西半街的缩影,袅袅山歌、浓浓酒香、徐徐微风,民俗文化再现、经典游戏共玩、美味点心共享,可不是对本土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吗?

“养殖区”的重新围合改造;“小木屋”讲述着“一朵棉花的故事”,摆出纺车摇一段棉线,织布机上织一块花布,扎起棉布印染成喜欢的样子;“麟里人家”围着灶台炒花生蚕豆。这里,让幼儿游戏有了浓浓的农家气息。

弘謇书院演变成“麟”之秀·小剧场,小演员们演绎着他们的故事;“麟木工坊”生发成“麟”之味·点心铺、“麟”之梦·木艺馆、“麟”之源·杂货店,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

来自爸爸妈妈的童年游戏:滚铁环、抽陀螺、纸拍子、跳房子等,游戏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让孩子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人际交往,这样的角色游戏已成为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经验积累。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的资源库才会使得教育不狭隘,才会广阔有生机。

七、 结语

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幼儿园资源无处不在。借力课程游戏化建设与区域课改的智慧,我们麒幼人,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思悟,用爱和期待,呵护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班级幼儿园游戏
班级“四小怪”
我爱幼儿园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不称心的新班级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